党员先进性教育中的榜样机制研究
——以农村党员先锋指数考评为例

2014-02-12 12:52胡飞飞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优秀党员农村党员党员队伍

胡飞飞,李 华

(中共绍兴市柯桥区委党校,浙江 绍兴 312030)

党员先进性教育中的榜样机制研究
——以农村党员先锋指数考评为例

胡飞飞,李 华

(中共绍兴市柯桥区委党校,浙江 绍兴 312030)

农村党员先锋指数考评是党员先进性教育引入榜样机制的重要探索,有效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与战斗堡垒作用。然而当前先锋考评也暴露出了榜样机制探索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与问题。完善环境建设,继续加强党员教育,拓宽实践平台是塑造优秀党员榜样典型、发挥榜样机制、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尝试。

党员先进性教育;榜样机制;农村党员先锋考核

一、研究背景

新时期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如何把党的先进性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党员先进性的内涵和要求,已经成为当前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与党员先进性教育休戚相关,2005年各级党组织认真开展为期一年半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的十八大在继承中创新,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作为党建主线,并强调“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对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我党十分重视党员先进性教育,积极引进榜样机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党员与先进党组织,有效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战斗堡垒作用。然而党员先进性教育任重道远,如何更好地挖掘、运用榜样机制是当前各级党组织亟需探索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新探索:农村党员先锋指数考评

绍兴市柯桥区十分重视党员先进性教育,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榜样机制,2013年年初出台了《关于在农村党员中开展先锋指数考评、“评星晋级”管理的意见》,以全区农村党员为对象,组织开展先锋指数考评管理工作,旨在激励先进、鼓励落后,通过塑造优秀党员典型,激发农村党员锐意进取的热情与干劲。

农村党员先锋指数考评采取“评星晋级”的形式是对榜样机制的重要探索,结合党员在学习提高、服务群众、创业致富、遵纪守法、弘扬正气等方面的带头示范行为,设置基本指数、正向指数、反向指数、测评指数等四项先锋指数。考评采用百分制,基本指数60分、正向指数20分、测评指数20分,反向指数累计扣分不设上限且包含一票否决事项。先锋指数考评每季度开展一次,具体采用个人自评、民主测评、组织考评、上级审评等方式。年度综合季度考评情况对农村党员进行亮星,按考评分值高低依次评定五星(100-95分)、四星(94-90分)、三星(89-80分)、二星(79-70分)、一星(69-60分)和无星级(60分以下)党员。塑造优秀党员模范典型,对五星、四星级党员(比例不超过15%)给予表彰和宣传,对三星至一星级党员加强集中教育培训,对无星级党员开展诫勉谈话、结对帮扶。

农村党员先锋指数考评量化测评党员先进性,在“聚光灯下比优劣”,涌现出了一大批“言行闪光之星”“优秀党员”,农村党员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农村党组织生活更加常态化,农村党群关系更加和谐。然而,当前先锋考评也暴露出了榜样机制探索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与问题。

三、研究:不足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思想认识尚缺乏高度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不重视直接影响先锋指数考评开展。仅22.52%的农村党员认为先锋指数考评“十分有必要”,部分党员认为考评仅停留于形式。在进一步完善农村党员先锋指数考评的建议中,选择提高“党员对于考评的思想认识”的占69.08%。个别党员对于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热情不高,甚至有“花钱请小工代替服务”的情况存在。思想不重视还反映在考评培训方面。进行农村党员先锋指数考前没有组织“考评动员、培训等系列活动”的仍占19.08%。

2.考评工作需加强力度

近几年来,柯桥区十分重视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党员整体素质相对较高,但考评力度还仍需进一步加强。认为先锋指数考评氛围“比较和谐、怕得罪人”的为35.11%,“走过场,流于形式”有13.36%。农村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实施两个季度以来,全区23458名农村党员中仅有18名被警示,先锋指数考评抓典型的力度有待继续提高。各行政村对于先锋指数考评的执行力参差不齐。部分村照搬农村党员先锋指数考评管理参考细则,没能结合本村实际制订操作性强、切实有效的考评细则。

3.党员“出口”机制仍有难度

加强党员队伍纯洁性建设,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是农村党员先锋指数考评的初衷。目前,党员因违反法规党纪的处理办法较为成熟,但对于在评星晋级中被认定为不合格党员的处理办法,尤其是在给予自动脱党、劝退、除名等组织处理的问题上,实际操作难度较大。党员“出口关”缺乏具体建设性的程序和制度,影响基层党组织处理无星级党员和执行一票否决制的决心,直接导致党员“严进宽出”的目标难以实现。

(二)原因分析

1.党员自身原因方面

一是普通党员的自我效能感不强。普通党员一般无任何党内或行政职务,他们长期在群众和党组织之间扮演着“隐形党员”的角色,除了定期参与党的组织生活以外,普通党员的自我效能感不强烈,平时与普通群众基本没有差别。尤其在部分年龄偏大、能力偏弱、文化水平偏低的基层党组织中,存在着大量类似的无特色党员,他们的自我角色定位并不清晰,认为以一己之力无法对群众与党组织有所贡献,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先锋指数考评起着负面影响。

二是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不均衡。受年龄、职业、文化水平、健康状况等因素影响,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较为突出。老党员党性较好,但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考评表格存在请人代填的现象;大学生党员文化素质较高,但长期在外求学导致对其他党员了解不多,民主打分存在类似情况。一些党员权利与义务不均衡,存在着“党员是种待遇”的错误认识;部分党员“对人不对事”,互评打分过于主观;某些党员自身形象不佳,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对先锋指数考评难免出现抵触心理。此外,仍有27.18%的调查对象认为,农村党员在践行先锋指数时存在功利目的。

三是部分党员打分不够客观。“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蹈矩”。受农村文化心态的束缚,“人怕出名猪怕壮”的观念侵蚀着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荣誉感,主要表现为从众心理与老好人心态。基层调研中,不少党员反映先锋指数测评存在着“老好人”现象,或统一打高分,或遇熟人打高分,或给坐在身边的党员打高分,导致考评分数并列较多,难以排序。同时,一些由几个自然村合并成的行政村,因为农村党员之间并不是特别熟悉,打分情况不够客观,容易受个别党员的误导而出现从众打分情况。

2.考评体系方面

一是考评细则“不接地气”。现行农村党员先锋指数考评细则较为详实,但表述过于书面化,不少党员代表反映该细则“更适合用于机关、事业单位党员的考评”。考评细则对所有农村党员“一刀切”,没有根据年龄、职务、身体状况、工作地域等情况,进行分层次、区别性的考评。比如在国外、省外经商的外出党员,到村参与党组织生活的困难较大,往往在“违反组织纪律”的反向指数方面扣分较多。而这些党员大多在帮扶困难、创业致富等方面有特长,但由于正向指数有最高限额,考评并没有给予他们额外的加分机会。

二是考评过程过于复杂。农村基层党组织普遍反映,先锋指数考评战线拉得太长,个人自评和民主测评往往同时进行,且测评表格不够简练,即使考评前集中培训,但实际效果并不大,仍有部分党员在没搞清楚流程的情况下,胡乱填写。四个镇的区委组织员、村支书、驻村指导员等都表示,在先锋指数测评过程中,有打一个大钩的现象,有填写不完整的表格,甚至有交白卷的党员。调查对象认为深化推进农村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可以在考评指标体系(39.69%)、考评方式(39.31%)、考评程序(16.03%)和考评氛围(21.37%)等方面加以完善。

3.考评环境方面

一是优秀党员引领薄弱。“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柯桥区前两个季度的先锋指数考评结果显示,党员之间的测评分差距不大,约80%的农村党员得分在75-85分之间,90分以上的党员不足15%。上半年被推荐为区级“闪光言行之星”的党员共1330名,其中普通党员获得“闪光言行之星”称号的不到1/3。与此同时,少数优秀党员并没有充分发挥好榜样引领作用,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普通党员的自我效能感。

二是宣传教育引导欠缺。农村党员先锋指数考评虽已在区域内全面推开,但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大,出现了一些党员不重视、群众不参与的困境。尤其是部分行政村在从亮分制转为先锋指数测评的过程中,没有做好政策的解释和衔接工作,一小部分党员出现了负面情绪。同时,在走访的过程中,部分群众表示对农村党员先锋指数考评“不知情”,某种程度上弱化了群众对农村党员的监督。

四、总结:讨论与建议

(一)塑造榜样典型,鼓励党员实现自我

信仰坚定、着眼群众、胸怀全局、无私奉献等高尚品质是优秀党员群体的共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也是成长性需要。但部分党员受制于固有文化心态,对展示自我、实现自我有所顾虑,甚至产生了对自我效能的怀疑。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季度先锋指数考评结束后,积极塑造优秀典型,加大对“优秀党员”“闪光言行之星”等先进党员的宣传引导,激发全体农村党员的荣誉意识,带动党员同志奋发有为、积极进取,实现自我价值。

(二)完善激励机制,营造争当先进氛围

激发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离不开创新党员激励机制。当前一味以“工资”“误工费”等形式号召参加党组织生活、参与先锋指数考评的形式,并不能真正调动起农村党员争先创优的热情,反而可能助长党内歪风邪气,甚至引致群众非议。建议结合农村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建立科学合理的优秀党员激励机制,以精神奖励为主,辅以象征性物质奖励,要让优秀党员有劲头、普通党员有奔头、后进党员有想头,在优秀党员先进榜样的引领下,营造“争当先进、鞭策后进”的考评氛围。

(三)加强党性教育,提高党员队伍素质

大学生党员和企业党员的涌入使农村党员队伍日益多元化,而流动党员又增加了党员管理难度,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只是手段,目的在于增强基层党员队伍先进性,提高基层党员的战斗力。农村党员十分渴望接受党的理论教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党员教育缺口仍然存在。要认真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加强农村党员的理论教育,采取党校集中培训、送党课下乡等形式,用理论武装头脑,更新党的知识,增强广大农村党员的党性修养,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

(四)提供实践平台,增强党员主体意识

理论联系实际历来是党的优良作风。农村党员富有参与实践、服务群众的热情,但当前能够提供的实践平台较少,尤其是普通党员和流动党员,缺乏合适有效的实践载体,导致部分党员主体意识淡薄,对党员角色认同度较低。要不断创新农村党员实践平台,以“党员之家”“党员活动日”“党员设岗定责”等为载体,根据农村党员先锋指数考评细则,发挥各党员自身特长,积极开展党员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在实践中增强农村党员的主体意识,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实践中拉近党群关系。

(五)简化考评细则,完善优秀党员评比流程

考评细则的可操作性关系着农村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工作的真实性。目前管理参考细则基本指数的部分表述较为复杂且书面化,部分农村党员表示在理解与填写方面较为困难;考核结果综合党员打分与反测评“两票制”民主评议得分,其正向指数、反向指数的分值较小,统分阶段的工作任务更为繁重,统计过程相对复杂。建议相关管理参考细则应采取更贴近农村生活、更易理解的表述方式,在继续坚持基本指数、正向指数、测评指数、反向指数四大块考核的同时,将基本指数分解成12条与农村党员息息相关的考评细则。每条细则下设“5星、4星、3星、2星、1星和0星级”等选项,对每个选项赋分(5分、4分、3分、2分、1分、0分)。同时,农村党员先锋指数考评不能脱离群众路线,不能变成党员队伍内部活动。测评方式应融合自评、互评和他评的形式,增加群众民意测评,每季度在行政村内抽取群众参与先锋指数测评,人数建议在本村党员数量的1/3-1/2,对于群众不满意、不同意的党员应采取一票否决制。

(六)创新党员管理,大胆出口

党员管理工作是党建的重要内容,加强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永葆党员先进本色的关键。积极吸取柯桥区兰亭镇党员管理的成功经验,在区域内全面实施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系统,建立党员电子身份卡,对其参与党的理论教育实践活动的情况采取指纹签到,实现党员信息动态化管理,做到农村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工作有据可依。同时,要加快党员“出口关”制度建设,本着坚持教育、挽救多数的原则,明确农村党员党性底线,建立不合格党员的衡量标准,完善不合格党员的清退机制,真正做到党员队伍“严进宽出”,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

[1]奉化市委组织部.推行“底线管理四分法”畅通不合格农村党员“出口”[J].宁波通讯,2013(5):68-69.

D2

A

1673-0046(2014)2-0163-03

猜你喜欢
优秀党员农村党员党员队伍
信息化背景下国有企业党员队伍建设探究
关于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有效性的思考
春天的出发——百年百名优秀党员红领巾寻访活动经验分享
基于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党员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新时代大学生党员?
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
380名农村党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武夷山苏区优秀党员代表人物的故事
多措并举调动农村党员积极性
富裕县 设立农村党员创业扶助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