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技英语的词汇隐喻及翻译

2014-02-12 12:52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相似性隐喻事物

杨 双

(黄淮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隐喻(metaphor)起源于希腊语,在传统语言学中一直作为修辞手段研究。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开始从认知的角度去研究隐喻,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思维和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是无处不在的,它充斥在我们的语言和思想之中。而且,人类的概念体系就是以隐喻为根基的”。隐喻是人类思维的基本特征,其表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构建了人们的概念体系,所有的语言都有隐喻性,它对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Lakoff和Turner把隐喻定义为:“从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mapping)”。本质上来讲,隐喻是以源域(source domain)的经验来理解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到目标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

束定芳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不仅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即使在严密的科学语言中隐喻也随处可见”。在认知理论的视角下,包括科技语篇在内的任何语言的使用都存在着隐喻性概念投射过程。在科技语篇中,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都是用比较易于理解的概念来取代较不太容易理解的错综复杂的概念。隐喻思维将认知中的两个概念域建立起联系,使人们用熟悉、具体、清晰的概念去认知和理解科技领域相对抽象、深奥的概念。科技语篇中的词汇隐喻特征比较明显,大量词汇被转移使用,语义出现变异。科技词汇往往是普通词汇通过获得新义或通过词义转移形成的,而新义的获得或词义的转移大部分是通过隐喻化过程完成的。该文将从科技语篇中词汇隐喻的特征出发,分析词汇隐喻的类型和认知理据,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词汇隐喻的翻译策略。

一、科技英语中的词汇隐喻

(一)科技英语词汇隐喻的类型

1.借用动物的隐喻

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生命的形式,视无生命事物为有生命的隐喻极大地丰富了科技英语词汇,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一些常见的动物词汇通过隐喻化而成为科技术语。如:pig金属锭块,dog挡板,止动爪;bear小型冲孔机;caterpillar履带车;crab起重铰车;pecker穿孔器;crane起重机;cat吊锚,履带拖拉机;cock旋塞,吊车;horse支架,铁杆;fish接合板,夹板;snail wheel蜗形轮;monkey spanner活动扳手;softwarebug软件故障等。

2.借用植物的隐喻

植物词汇隐喻化的科技词汇也比较常见。如:branch支流,支线;root face齿根面,焊缝根部面积;banana plug喷鼻蕉插头;attachingnut配合螺母;kernel mode内核模式;pear switch悬吊开关;axlebush轴衬;axletree车轴,轮轴,blade刮刀,刮板等。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与植物相关的词汇包括植物的各个部分名称都可以通过隐喻的方式被运用到科技领域中。

3.借用人体器官的隐喻

人类最直接体验到的是自身的机体,会很自然地以人的机体去认知周围事物。因此,表示人体器官的许多词汇都通过隐喻化过程被运用到科学领域,赋予新义。如:eye孔环;ear吊钩;mouth开度;nose喷嘴,锥状物,机头,弹头;finger厚薄规;foot支座;neck座;arm力臂,操作杆,hair毛状金属丝,微动弹簧;hand曲柄,摇杆,指针;face brick饰面砖;camera eye摄像机取景孔;eye bar带环拉杆,nose wheel前轮,possum belly密封导槽,saw tooth锯齿;nosesuspended motor鼻式悬挂电动机;cheek board边模板;mouth of tongs钳口;tongue scraper舌板式铲土机等。

4.借用生活物品的隐喻

其他领域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词汇也通过隐喻化成为科技英语词汇。如:cap轴承盖,罩盖;shoe闸瓦,履带片;brush电刷;bed底座,机床身;bench拉床,钳工台;fork叉,货叉,铲叉;chopper断路器,斩波器;house箱体,罩;rendering coat防护层;frequency band频带,频段,crown gear冠状齿轮;multimedia platform多媒体平台;cup bearing杯形承口;bowl mill盆式辊磨机;chair conformation椅型构象;screw conveyor螺旋输送机;cradle plate船排承架;ribbon cable带状电缆等。

5.借用表示性状、功能等抽象词语的隐喻

由于在性状、功能上存在某一类相似之处,一些抽象词或短语也常常通过隐喻转义。如:memory/storage储存器;drive驱动器;copy复制;display显示器;package软件包;library程序、信息库;monitor监视器;instant reply即刻放送录像;recover航天器的回收;hand shaking信号交换;carrier rocket运载火箭;mother machine工作母机;sister metal同类型金属;information processing信息处理;word processing文字处理等。

(二)科技英语词汇隐喻的认知理据——相似性

I.A.Richards在探讨语言和认知的关系时指出,源于日常经验的认知系统构成了语言运用的心理基础。具体地讲,在语言使用的最初阶段,人类创造并使用的第一批词汇多是具体的事物。当人类从这些具体概念之中逐渐获得抽象思维能力的时候,自然会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的慨念,这就构成了人类的隐喻思维体系。换言之,在隐喻结构中,两种本似无联系的事物之所以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它们产生了相似的联想。利用相似性,可以把熟悉事物的形状、性质、功能、范围、方式等转移映射到新事物中去,从而更加清楚明晰地认识新事物。

束定芳认为,“相似性是隐喻赖以成立的基本要素。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利用事物之间人们已感受到的相似性,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则将原来并不被认为其间存在相似性的两个事物并置在一起,构成隐喻,从而使人们获得对其中某一事物新的观察角度或新的认识”。可以说,为了深刻认识和理解周围世界,人们本能地要求不同概念间的相似性,从而创造和发展语言。科技词汇所指的不同事物看似无联系,实际上任何一个词汇所指的各种不同事物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就是隐喻词汇产生的认知基础。

二、科技英语词汇隐喻的翻译策略

1.保持词汇隐喻特征

词汇隐喻翻译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关系,能否在目的语中实现在源语概念域中的对等映射。由于英汉有着隐喻思维的共性,因而在大部分词汇隐喻中,译者可以抓住英汉思维的相通之处,使词汇的隐喻特征得以保持。比如,一些科技新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带有具有这样的隐喻特征,在翻译中可保持其相似性。例如:Internet互联网;menu菜单;window窗口;notebook笔记本;e-mail电子邮件;streamingmedia流媒体;home page主页;mirror site镜像站点;websiteaddress网络地址等。

2.转换词汇隐喻认知方式

词汇隐喻翻译不是两种语言的简单对应,同一词汇概念的隐喻可能出现不同的认知方式。为了防止两种语言在认知方式上的冲突,译者有时不能直接把隐喻转移到目的语中,可以用目的语的认知方式来代替源语言的认知方式。比如,计算机术语mouse已经失去了原来老鼠的概念,而转化为鼠标这个概念。因此,尽管有些词表面上看隐喻性特征并不明显,但仍然具有隐喻属性,在翻译这类词汇时应转换词汇隐喻的认知方式来使译文被理解。如果把cold ship译成“冷船”就无法理解,它实际上指“无动力的舰艇”;同样fire scale不能译成“火的刻度”,而是“耐火氧化皮”;fitting out不能译成“在室外装配”,而是“装配船只”;setting rule不能译成“固定尺”,而是“排字尺”。

3.舍弃词汇隐喻特征意译

一些科技词汇往往能映射到不同的知识领域,如果相应的知识领域中没有相同的隐喻概念或类似的概念域映射,原语隐喻中包含的概念域在目的语中既不能实现概念域的对等映射,也无法归化映射。对于这类隐喻的翻译,译者的权宜策略就是舍弃词汇隐喻特征意译。例如,tool日常生活中表示工具,但在机械加工业中machine tool译为“机床”;power在物理学领域表示“功率”,但是在数学领域往往译为“幂、次方”;topology在数学领域上是“拓扑学”,但进入计算机领域构成新的术语network topology,译者就不能套译为“网络拓扑”,而应译成“网络结构”。因为这些词进入其他领域类别,其概念意义发生变化,翻译时就应该舍弃隐喻特征意译。

[1]Lakoff G,M Joha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akoff G,Turner Mark.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ld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eago Press,1989.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朱永生,董宏乐.科技语篇中的词汇隐喻、语法隐喻及其互补性[J].山东外语教学,2001(4):5-8.

[5]I A Richards.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6.

[6]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4,(2):98-106.

猜你喜欢
相似性隐喻事物
一类上三角算子矩阵的相似性与酉相似性
美好的事物
浅析当代中西方绘画的相似性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另一种事物(组诗)
低渗透黏土中氯离子弥散作用离心模拟相似性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