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探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4-02-12 16:30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应天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精神和物质诉求的体现与标志,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既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文化存在的发展方式。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面临着多元文化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应顺应时代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切实从“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建设上,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改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亟需解决的矛盾冲突,推动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多元文化碰撞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多元文化背景下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将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化的群体,从其思想、意识、价值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和归纳,客观地分析其理想信念、消费观念、政治认知,从而有针对性地提炼出创新教育管理方法的思路。为此,笔者通过对某地十一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发放问卷共计1300份,历时2个月,回收有效问卷1266份。分别针对四个年级段的不同学科学生进行统计,大一387份,占30.56%;大二422份,33.33%;大三247份,占19.51%;大四210份,占16.58%。本次调查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概况为价值观、人生观、事业观、生活态度以及学习、健康、理想与现实等方面,从而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创新工作方式,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贴近”原则,并为创新高校思政工作方式提供理论价值和实践依据。

(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认知的冲突与共生

文化的源流是漫长的,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璀璨而夺目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以其绚丽多姿的人文价值而备受世人推崇。在历经岁月长河洗礼沉淀后的今日之文化,印烙着祖辈先贤的思想瑰宝,特别是在流传下来的浩如烟海的语言文字里,更是将科技、艺术、哲学、道德等智慧以最深沉的博大和平和呈现在我们面前,影响而熏染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科技的发展将世界的距离拉近了,而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难免会在激烈的碰撞中重新获得新的定位。高校大学生作为最敏感的社会群体,在各种文化的嬗变下愈加显得脆弱,以重义轻利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更是面临着物质与道德、个人与社会的两难境地。站在传统与现代的思想边缘,面对突如其来的观念变革,很多学生困惑了,是尚今还是崇古,是重塑曾子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还是高举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特别是部分大学生在盲目追求理想、崇拜权威中,提出了对默默无闻、拾金不昧的怀疑与不解时,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共生问题,迫切需要从文化的深层视角来慎重诠释传统的精髓与价值,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做好文化传承。

(二)外来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生活认知的碰撞与融合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生长于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其民族自身的历史繁衍与发展中,不仅创造了自我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文化在碰撞中得以升华,同样,在外来文化日益中国化的今天的高校校园,对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已经构成校园生活的独特风景。很多大学生行走在外来文化的绿荫下,该习以为常还是审慎对待?该吸收还是撷取?特别是西方崇尚个体主义的思想价值与笃行集体主义的本土意识之间发生冲突时,大学生又该如何来区别对待?在经济开放下的文化交流,不可避免地将会出现文化之间的冲突与交融,作为拥有主体意识的当代大学生,在质疑本土文化的同时,更应该批判地认识外来文化,沿用鲁迅先生的话说:“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拿来’之后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三)高雅与通俗交织下的当代大学生学习态度

校园文化在高雅与通俗之间并存而徘徊,特别是在现代传媒环境下,以娱乐、消遣为主要特征的通俗文化日益盛行,并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代表着积极、科学的且对社会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的高雅文化,却被冷落闲置。更有甚者,对于刻意满足大学生感官需求的另类文化,尽管一方面迎合了当前大学生的大众口味,但另一方面在灌输盲目崇尚偶像,追求享乐主义价值观的同时,也对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与信念带来阻碍。从一定意义上来看,对于校园通俗文化的畅行与蔓延的漠视,不能仅仅从说教上来引导,不能依靠纯粹的以高雅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来改变校园文化的通俗倾向,而应该从通俗与高雅的并行交织中,以文化之“质”来取胜。

(四)非主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念的渗透

在遭遇多元文化冲击的高校校园中,非主流文化作为与高校主流文化相背离的亚文化,对大学生的思维逻辑与行为特征带来显性影响,从而超出社会的期望。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归纳与分析,从非主流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来看,有增加并向中心渗透的趋势,特别是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的思想躁动与价值推崇。诸如与主流思想脱节的课桌文化、集虚幻与灰色于一体的网络文化、低俗媚气的拇指短信文化等等,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破解的难题与障碍。

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在创新中才能保持其生命力,即“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为此,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需要,开拓创新,用新思路、新方法、新形式、新内容来增强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一)强化责任意识教育,倡导内在品质的提升

民族的自信来自责任,责任意识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大学生个人成长的必要内涵,也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正确价值观。结合高校思政工作的新形势和问题,在注重学生主体性与多样性发展的同时,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校园文化环境,体现文化的层次性、差异性、多元性特征,并从责任认同中把握思政工作的方向;从辩证逻辑关系上把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于先进的文化要有效吸收和发扬,对于民族文化中的落后思想,要在扬弃中创新,批判中继承;引导学生对理想与现实的客观认知,坚持客观和理性分析,避免文化心态的盲目性和价值追求的功利性,从而正确划定个人需求与正当利益。

(二)注重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引导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是思政工作科学、有效、稳步推进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紧迫性与危急性,如信仰危机、心理失衡、道德失范等问题的加剧,更是广大思政工作者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为此,从思政课程设置上紧跟时代步伐,坚持主流文化价值观传播的同时,加大对理论课程内容的梳理和筛选,引导大学生从多元文化的交织中,认清自我角色和准确定位,学会担当和责任;转变管理本位向德育本位教育观的回归,帮助大学生从追求信仰和理想的实现上构建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强化人格教育、品质教育、创新意识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当代大学生肩负其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注重思政工作专业素质队伍建设,特别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切实推进从专业培训和激励、考核机制中发挥辅导员的积极性,强化与学生沟通,真正发挥辅导员队伍在大学生思政工作引导中的桥梁作用。

(三)更新思政工作话语体系,重塑思政工作的预期效用

网络世界是一个立体化的、实时化的,由宏观主体参与构建的符号世界,对于充满好奇而又善于接触新事物的大学生群体来说,从网络文字和网络语言的问世起,就在其中接受并快乐着。思政教育的目标在于塑造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传统思政教育模式过分强调师长灌输的教化模式,已经限制和侵犯了受教者的话语平等权,特别是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苏醒和增强,对多元信息、多元文化下的社会价值的认知上,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预期效果,从而影响了思政教育工作者话语权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方式的感召力。为此,在高校思政工作教育实践中,对思政教育工作者话语霸权的应对,需要从话语环境、话语平台的构建与应用上,尊重受教育者对自身地位的追求与认同,避免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对话鸿沟的出现。

(四)营造多元校园文化环境,拓展高校思政工作新视野

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校园是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施的重要阵地。为此,尊重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阶段性和层次性特征,尊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个体差异、学习差异、心理差异、思想差异,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校园氛围和环境,鼓励和帮助每个学生从个体实际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自觉地与学生成长目标结合起来,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境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除了具体教学方式和社会实践手段外,还需借助于网络平台来搜集相关实例资料,以博客、微博、QQ空间等方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积极发挥网络教育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拓宽思政教育工作视野,善于从平时工作中分析遇到的难点和问题,增强勇气,提出真正切实的独创见解与观点,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探索新方法。

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与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特别是对于高校思政教育主管部门和职能部门来说,更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大局上来全面规划思政教育工作总体目标及具体落实方案,切实从高校思政队伍建设、思政教育与管理制度建设、思政教育内容完善与思政教育载体建设上加大投入,真正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工作取得实效。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北京日报,2004-10-15.

[2]康式昭.敢拿来·善辨识·防走样——重读鲁迅《拿来主义》[J].求是,1994(15).

[3]列宁.列宁选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