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然
——《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之生态批评解读

2014-02-12 17:07
关键词:密西西比河吐温马克

(南昌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29)

《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Life on the Mississippi)(文中所有该小说引文均出自张友松译的《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发表于1883年,是马克·吐温凭着年轻时在密西西比河上做领航的经验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他以亲切生动的笔调刻画了伟大壮丽的河上风光,沿河两岸城镇文明的变迁,以及他亲身经历的内战后美国社会环境的变化。以讽刺批判风格著称的马克·吐温,在书中呈现出对自然无限的热爱和对过去温暖的追忆,使本书成为美国乡土文学的先驱。

现今评论界主要从语言特色、浪漫主义等不同角度对该作品进行阐释,但到目前为止,几乎还没有人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去重新解读这部经典小说。生态批评是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一个文学批评流派,主要是“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1]xviii随着世界环境的日益恶化和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生态批评已成为本世纪的一门显学。我国的生态文艺研究在理论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就有以山东大学教授刘蓓为代表提出的广义上的“回归自然”的理论,其观点为回归自然不仅应该是回归狭义的“自然”,而是要寻求人类“内部自然”的回归,要发挥文学的审美功用,以文学研究促进实现人的内部自然的回归。本文拟在生态批评中“回归自然”的理论指导下对《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进行生态批评的解读。

在古希腊,自然除了指自然界,还指的是人的一种本性,刘蓓提出:“站在大生态系统的高度来看,广义的自然包括人类和自然界;从人类的角度而言,自然可分为外部自然(物质生态)和内部自然(人类的精神生态)。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首先不是狭义的自然生态,而是人的精神生态问题。”[2]22鲁枢元也指出:“选择生态学的视野,从人类精神活动的高度,重新审视文学艺术的特质、属性及价值应当是十分必要的。”[3]132长期以来,人们把自己看成自然界的中心和主宰,把自然界中的天地万物看成是物质生产的原料,人类可以任意地向大自然索取,久而久之导致了人与自然间的相互排斥、疏远和隔阂。生态危机说到底就是人性的危机,是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自然观方面的危机,内因决定外因,因此改变生态危机的根本还是应该从改善人性方面入手。

一、自然与文明的并存与融合

《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是一本自传式的小说,马克·吐温回忆了他在密西西比河上做水手工作的经历,作者对密西西比河怀有浓厚的兴趣,在他的笔下,这条河以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变化多端、难以琢磨的任性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它既具有巨大的破坏性,危害极大,又养育着大河流域广大的国土上的人民。对于没有受过多少学校教育的马克·吐温来说,密西西比河简直是一所大学,它使他认识了许多奥妙的自然现象和复杂的社会现象。密西西比河上的河水涨落甚至会直接影响着农庄的兴盛与毁灭,城市的兴旺与衰败。“密西西比河最奇怪的特点之一——河道的随时缩短。有的坏蛋因为他的种植园在离河稍远的乡间,地价较低,河水猛涨的时候,他就只要等待时机,趁着黑夜在那一条狭窄的地峡上挖一条小沟,把河水引进去,于是在意想不到的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奇迹:那就是,整个密西西比河占据了那条小沟,把那个偏僻地方的种植园搬到它的岸边来了(使他的地价上涨四倍),而另外那个人很值价的种植园却被隔离到老远,成为一个大岛了。”在那些年中,大河在飓风岛和一百号岛、阿肯色州的拿破仑,还有胡桃湾和会议湾这些地方都曾经冲决过,这几次总共缩短了河道六十七里,密西西比河以其强大的力量和不可预知的方式在不断地改变着其周边的自然环境,而河岸上的人民也顺应着河流不断地繁衍生息。

小说中还记录了河上文明的不断变迁,“这条河经过探测后,一直过了七十年,沿河的两岸才有了人数可观的白种居民,又过了五十年,才有了交通。这条河上最早的交通工具是平底船,不久小火轮就闯进来了。但是后来轮船越来越多,速度也大大提高了,于是它们就可以独吞全部航业,从此以后木船业就呜呼哀哉,永远完蛋了。木船的船夫变成轮船上的水手,或是大副,或是领港”。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变迁,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书中作者还满怀欣喜地描绘了密西西比河两岸的沿途城市的风光:柏林顿、圣路易、明尼亚波利斯、洛克岛、新奥尔良、圣保罗、杜标克。“每到一个展现在眼前的新地方,人们的惊奇和敬爱心理就更加深刻、更加增长。这样的人民和他们这样了不起的成就,不能不令人起敬。这是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民族,……要是为这种民族的前途担忧,那是大可不必的。”作者对每一个地方都由衷地赞叹,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乐观,在这样的发展中,人类的智慧作用于自然而成果斐然,自然与文明高度地融合与并存。在对大自然和人类文明由衷的赞叹和钦佩中,在作者轻快、柔和,时而又充满激情的优美笔调中,在这种积极的审美情趣的影响当中,读者也能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充实和平和,唤起读者对自己所处世界的无限热爱。

二、自然天性的缺失,精神生态的异化

刘蓓教授认为:“当人不再对自然怀有神秘敬畏的感情,而视之为利用、征服和占有的对象时,人的内部自然发生了不幸的‘异化’(alienation)——理性与感性的、抽象和个别的、知觉和思维的、直觉和分析的分裂。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劳动关系的异化随之发生,人进入了‘理性’的阶段,同时开始了疏远自然、制约自然、征服自然的历程。人的‘理性’从自觉到张扬到剧烈膨胀,这个历程也伴随着自然对人类越来越沉重的反戈。人走向了与自然背道而驰的方向,人与自然形成了敌对关系。”[2]23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开始进入了急速发展的“镀金时代”。铁路迅速地在全国蔓延,一系列的社会矛盾随之出现,如奴隶制、人口膨胀、城市移民、宗教信仰复兴、种族主义、改革热潮、立法等问题。人们在极度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越来越忽视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内心空虚匮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由并存与融合到对立与恶化的过程中,人的本性也渐渐偏离了自然的本质,逐渐异化、物化,最终酿成了全球化的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4]65“文明在为人们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玷污了人类原本纯洁的心灵,压抑了自然而健康的本性。”[5]73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生态危机,社会道德强加给人们种种价值观和是非观,但结果却令人十分失望,随着人们物质的需求越来越多,人的理性越来越难以控制。1882年春天,马克·吐温到密西西比河上重游了一次,那次旅行之后的第二年就出版了《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他二十年后重游旧地时所看到的情景与南北战争前毕竟已经有很大的不同。战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已经给美国社会带来更多、更大的矛盾和黑暗现象,这种状况也直接影响到了密西西比河两岸的生活。因此,在这篇小说的第二部分,那种描绘美妙旅行的调子没有了,与第一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用讽刺的笔触,记下了他获得的种种沮丧的印象,描写了市侩、赌棍、歹徒和凶手。“我离别了二十一年之后,感觉到一种很强烈的愿望,想再去看看河上风光,看看那些轮船和可能仍留在河上的伙伴们;因此我就决定到那里去走一趟。可时过境迁,最显著的一点,就是没有河上人物了。”“那昙花一现的盛况已经在这二十年中消失,一去不复返了。唯一没有改变的事情就是,二十年的时光并不曾使这种水的黄褐色受丝毫影响。拖驳的铁路代替了轮船的工作,而且干得非常的圆满。”“沿河的路面都是很坏的;人行道都没大休整;烂泥非常之多。”“密西西比河上的航运事业,如果和它年富力强的时期对比起来,却可以算是死去了。”

从小说后半部分风格的转化可以看出,正是精神生态的异化导致了作者写作风格的变化和审美取向的变化。而从马克·吐温的整个写作生涯来看,他之后的一些小说如《百万英镑》、《镀金时代》等,都是对现实尖刻、入木三分的批判,揭示了人性的丑恶;他的写作风格也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其作品的基调也由早期的幽默乐观转为无情的揭露和赤裸的批判。而马克·吐温后来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奠基人,这不能不说与其心态的变化有着必然的联系。人类文明的进步往往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自然资源过度地开发和利用促使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而人类的物欲膨胀不仅伤害了自然,同时也伤害了人自身,使人丧失了他的天真和美好的心灵。人与自然的疏远和敌对成为人性顽疾的根源,也是生态危机的根源。

三、回归人的自然天性,建设人的精神生态

精神是人性中的重要因素,要解决生态问题,就应该坚决消除人的精神污染,建设人的精神生态。刘蓓教授提出:“后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人们精神的失衡已达到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信仰的缺失、精神的空虚、行为的无能,种种表现已令我们触目惊心。在外部生态环境毁灭人类之前,人类可能已经在精神上毁灭自己了。这是一种可怕的假设,但又极其可能,而且随时可能发生。”[2]23陈茂林教授也提出:“要解决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就必须解决人的精神生态异化的问题,恢复人类丧失的天性,使人从内部回归自然,返璞归真,重建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科技等的关系。”[4]62归根结底,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我们的自然与发展之间的诸多问题,就必须引导人的心灵返璞归真,调整人的精神状态,实现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良性互动,建立一种和谐自在的生存方式。

据作者自己说,在他的全部经历中,给他留下了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他在密西西比河上当水手的那段生活,他认为这是他最难忘的一段时期。“我爱好领航员这个职业,远远甚于其他从事的任何一行,而且对它感到无限的自豪。理由是明显的:当年的领港是世界上唯一无拘无束、完全独立自主的人。”小说中密西西比河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大大小小的事件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船上的水手们虽然粗鲁,但性格淳朴,“水手们个个都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成天打架的角色,专爱粗鲁无比地逗乐取笑,昏头昏脑随口骂人,挥霍成性。但是大体上都很诚实可靠,忠于职责和诺言,而且每每是非常地豪爽”。马克·吐温在书中运用简单、轻松和诙谐的语言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闲散自在、简单淳朴、满足快乐的生存画面。“我小时候的村镇上有两件大事,就是有两艘轮船每天都要来那里一次。这两件大事出现以前,这一天使人充满了期望,显得光辉灿烂。”惬意的生活与纯洁的心灵是相通的,这种在原生态的自然中所获得的愉悦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比的。自然的本质就是万事万物自由自在和谐相处,这种洒脱自在的生存方式,如果得到大力的弘扬和倡导,必将使人的心灵和自然都回归到一种正常健康的状态。通过马克·吐温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不久之后战争爆发,商业停顿下来,马克·吐温不得不另谋生计,他做过矿工、记者、通讯员、演讲家、作家。但是马克·吐温说:“从驾驶台上最末一次瞭望之后,来而复逝的二十一个年头,只要用几句话就可以带过。”可见远离了自然,生活和心灵都变得十分无趣。对作者来说,密西西比河上做水手的时光,是他最为留恋、最幸福、最自由的一段时光,是他的心之所向。

当作者回到了童年时代的故乡密苏里的汉尼伯尔时候,有这样的描写:“我想那要算是密西西比河上最美丽的风景之一,……这里在我看来反正是够美丽的,很使我满意,而且比起我将要重游的其他一切旧地来,这个地方的确有一种优点:它没有遭过变化;还是像从前那样,仍旧是年轻而有朝气,清秀而优雅;而其他各处的面貌却难免衰老,难免因人生的扰攘而带着创伤,显出忧伤和挫败的痕迹,不足以给我精神上的鼓舞。”“我在故地重游,回到小时候的镇子上停留的三天当中,每天早晨醒来,老是觉得自己是个小孩子——因为在我的梦中,所有的面孔都恢复了青春,正像从前的样子。”对于往昔田园牧歌式的生活,马克·吐温表现出了无限留恋之情,他在回到童年的故乡时,仿佛找到了一种心灵的归宿。因此在这部小说中没有讽刺与批判,没有挖苦与嘲笑,有的只是轻快的调笑和温暖的回忆。

这部小说中,还穿插了很多的传奇故事,如处女岩的传说、佩波安和西格温的传说、白熊湖的传说。作品中字里行间表现出的浪漫主义情怀,正是一种良性的精神生态的展现,是人的心灵回归了自然。这种回归不同于生态学家“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说教,这是人的内部自然的回归,是一种由内而外,发自内心的对自然生态的无限热爱。这种回归是通过欣赏自然的本真来舍弃文明社会中的躁动、急功近利和阴暗,而并非是通过外在的力量去改变自然和社会,也并非是通过道德和法规来约束人的行为,它是为了构建美好的精神家园,是为寻回被现代文明异化了的心智,而这正是我们希望建立的一种精神生态。

从《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这部小说中可以看出,作家与自然有着天然紧密的联系,自然哺育了作家的思想,作家从自然中汲取写作的素材。“自然,对于它而言,是广大悉备,生成变化的境域。在时间中,无一刻不在发育创造;在空间内,无一处不是交彻互融的。它具有无穷的理趣,值得我们欣赏和眷念。”[6]8密西西比河以及河岸的小镇是马克·吐温与自然界沟通与交流的桥梁与纽带。通过与自然的对话,马克·吐温深刻体会到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与包容,人与自然的惺惺相惜。作家生于密西西比河,长于密西西比河,密西西比河的自然地域风貌、社会风俗人情以及河流精神等等,不仅为马克·吐温提供了大量的审美经验和素材,培养了作家的审美情趣,而且还影响着他的文化心理、思想情感及其人格精神的塑造。而饱含在作品字里行间中的精神情感深深地感染着读者,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让读者重新叩问自己的内心,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我们在重读这本小说时,会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生态关怀和思考以及对个体生命自由的关注和热爱,能让我们暂时从物欲横流、纷扰不堪的社会中解脱出来,回归到原本纯洁、健康、宁静的“内部自然”。这就是通过文学的审美功用来促进实现人的内部自然的回归,通过建立人类健康的精神生态来从根本上解决现今出现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我们应当倡导树立一种良性的精神生态,摒弃掠夺自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尊重自然”和“敬畏自然”的文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Cheryll Glotfelty,Harold Fromm,eds.The Ecocriticism Reader: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M].Georgia: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6.

[2] 刘蓓.生态批评:寻求人类“内部自然”的“回归”[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 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 陈茂林,严启刚.回归自然,诗意生存——论生态批评的内涵构建[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12).

[5] 洪增流,尚晓进.论美国文学中回归自然的倾向[J].安徽大学学报,1996(10).

[6] 鲁枢元.生态批评视域中“自然”的涵义[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猜你喜欢
密西西比河吐温马克
昌耀
连通器及其应用
马克·吐温借割草机
马克·吐温:辣你没商量
《哈克贝恩历险记》中密西西比河的象征意义
马克明篆刻
建国后毛泽东的密西西比河之梦
王子与贫儿(上)
Asian Insights in Davson Art
那些惨痛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