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两次民间借贷风波比较*

2014-02-12 17:29杨伏鸣王小同
台州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风波温州市温州

王 润 杨伏鸣 王小同

(1.温州医科大学,浙江 温州 325035;2.华中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3.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温州市两次民间借贷风波比较*

王 润1,2杨伏鸣3王小同1

(1.温州医科大学,浙江 温州 325035;2.华中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3.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比较2011年4月以来浙江省温州市的民间借贷风波和上世纪80年代初的温州地区民间金融借贷风波,从产生的背景、起因、特点、形式、政府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剖析,得出:私下的无序的民间资本流动是民间借贷风波的根源之一;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合理的民间金融管理政策能降低民间借贷风波发生的可能性;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民间金融机构的建立与健全对民间金融的正确引导具有重要意义;鼓励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从源头上消除民间借贷风波。

金融;改革;民间资本;借贷风波;温州

浙江省是民间资本充裕的民营经济大省,民间借贷尤为活跃。自2011年4月以来,浙江省温州市的民间借贷陆续出现资金链断裂,不少老板“跑路”,甚至个别人因背负巨债跳楼,这些现象进而影响到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浙江全省同期企业主逃逸事件高达228起,进而波及到了江苏、福建、河南、内蒙古等省区。此现象引发了全国各界的关注,当地政府则采取出面注入资金、督促银行贷款等措施,这才使得这场风波得以缓解。然而,在温州经济发展历史上,类似的民间借贷危机已不是首次。上世纪80年代初,温州地区民间金融形式各种的“抬会”“呈会”“排会”之风盛行。从1985-1987年初,温州约有30万人卷入抬会风波,涉及金额高达12亿元,影响巨大,最终以几位领头会主被判死刑告终。温州人具有独特的开拓创新意识和发展致富本领,被誉为“东方犹太人”。但温州民间私下无序的借贷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生存,阻碍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如何从惨痛的历史中吸取教训,认真总结经验,规范和引导民间资本正常流通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一、两次民间借贷危机的特点

(一)两次借贷危机爆发前夕的民间利率均较高。据有关资料统计,仅一个乐清县自1985年底至1986年初几个月内的“抬会”发生量就达5亿元,资金在各个“会”之间不断周转,故利率也随之被提高[1]。而此次温州金融风波爆发前夕,民间借贷利率也已创下历史新高:据相关资料显示,2011年5月份民间借贷利率超过历史最高值,一般月息3-6分,有的高达1角,甚至高到1角5分——即年利率高达180%。

利率过高是资金供求关系市场化引起的,更重要的是市场不正常的流通所引起的。温州市两次民间借贷危机均表现出利率过高现象,区别在于前次主要是由于资金流动性过盛导致的,而后者是资金量充沛但由于获取渠道有限引起的。当时的现状是农民群体不愿往银行里储蓄,1985年末农村储蓄余额人均仅为4元,而农村人口数为548.36万人,据此推算,农村的社会游资高达5.6

亿元。

而与上世纪80年代末温州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对GDP的比例平均数为0.136相比,在2008-2012年期间该比例为0.976。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国内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为保经济增长,鼓励消费、投资,2008年9月以来央行5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以及推出4万亿计划,信贷规模宽松、资金宽裕。同期温州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也由2008年的3348.80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7013.00亿元(根据历年统计年鉴数据),翻了一番多,市场资金相当充裕。因此不少企业将获得的超额贷款进行了高风险的投资。但随着经济回暖,2010年10月份至2011年7月,央行连续进行了5次加息,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导致银根骤然紧缩,体制外的中小企业率先成为银行限贷的对象。大量中小企业急需资金周转却向银行求贷无门,只能转向民间借贷,结果使利率也水涨船高:2008年温州民间借贷平均月息为8厘,2009年涨到1.5分,2010年上涨至3分(即年利率36%),逐年翻番[2]。

(二)两次民间借贷风波的资金链安全性较低。两次民间借贷风波的资金链均以血缘、亲缘、商缘为基础而建立“信用基石”,其自身是脆弱的:一旦信心丧失,资金回笼困难就会发生断裂。但究其原因却不尽相同。上世纪80年代末民间借贷风波是由于非法集资导致“雪球”越滚越大,最终导致无法支付庞大的利息,资金链断裂。“抬会”形成之初是健康的;如果“呈会”现象蔓延到一个地区,规模庞大,涉及面广,参与者众多,会中有会,即连锁成为“连环会”,许多人既是会主,同时又是会员,关系错综复杂,不排除以盈利为目的的一批聚资食利者,一旦资金链条环节出现断裂,就会引发系统性的民间金融市场风险,因而其资金链运作的本身即存在着较高的风险[3]。

而2011年的民间资金链断裂主要来自外部诱因,包括通货膨胀、银根缩紧、房价受控等,一些中小企业试图通过短期的民间借贷周转来缓解资金压力,一旦银行贷款未能及时下达,就导致无法偿还高利率民间贷款。此外,在温州,中小民营企业苦于缺少资金可供抵押融资,大多由企业间相互担保融资[4]。这种融资方式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被地方政府倡导,被称之为“联贷联保”或“抱团取暖”。但在银根紧缩形势下,一旦一家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势必会波及互保企业,这样的连环反应,使得事态越扩越大、风波愈演愈烈。

从组织形式分析,上世纪80年代末民间借贷风波主要是以个人、企业参与民间借贷;2011年的民间借贷风波以小额贷款公司、P2P等为代表的非银行信贷实体,扮演着民间借贷领域传统的金融中介角色。此外,典当行、担保公司、个人、企业纷纷参与了民间借贷。以低价融入资金再以高价贷出,是他们的主要盈利模式。民间借贷链条由此拉长,进一步推高了资金价格,从而加剧了资金链风险[4]。

二、两次借贷风波产生的原因分析

两次民间借贷风波产生的原因相似——资金流通量过盛。根据刘晓春分析,当时民间借贷市场的资金量远远超过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所需的资金量,由于资金的投机性与逐利性且投资渠道不畅,资金流向了回报率较高的借贷市场[1]。据有关资料统计,1985年全温州市实体经济所需要的资金量约6亿5千万元左右,而仅仅一个乐清县自1985年底至1986年初几个月内的“抬会”发生量就达5亿元,资金在各个“会”之间不断周转,只有一小部分进入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统计数据显示,1984-1988年期间,货币投放量平均为14.79亿元;由1984年的7.1亿元扩大到1988年的23.44亿元,增长了2.3倍之多,证实了当时流动性过盛的观点。2008-2012年期间,全市同期平均GDP和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平均余额的比为1∶1.77,远大于正常的1∶1.3,从而也表明资金量远远过盛。

风波产生的根源是温州地区实体产业发展的空心化: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平均9.8%的增长率,除了有2-4个百分点是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外,其余6-8个百分点的增长率几乎都是来自于投资的贡献,集中在资本密集导向的产业结构[2]。而这种现象在温州尤为突出:“温州人以前热衷于炒房,后来炒矿、炒煤,再到后来的‘炒钱’。”温州企业做实业的平均年投资回报率已经被挤压至3-10%。央行温州中心支行2011年上半年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达到1100亿元,有89%的家庭或个人、59.67%的企业参与。其中,用于一般生产经营的仅占35%,用于房地产的占20%,停留在民间借贷市场上的资金

规模高达40%(440亿元)[2]。另一深层次诱因是未能完成利率的市场化改革,银行利率和民间利率的严重背离形成了巨大的套利空间。一般银行用的是国家的信用而且安全放贷,体制内的企业,如国企可以享受基准政策利率的融资成本;一旦银根收紧,体制外的企业,如中小民营企业往往成为银行限贷的主要对象而不得不转向民间借贷市场[5]。

三、两次民间借贷风波影响

两次民间借贷风波对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抬会”的链条在1986年春天出现断裂崩盘迹象后,瞬间雪崩。乐清抬会事件参加人数达30万人之多,会款发生额达人民币8亿元,短短3个月中,温州全市有63人自杀,200人潜逃,近1000人被非法关押,8万多户家庭破产[3]。而2011年的民间借贷风波造成的影响深远,恐怕短期内难以消除。2011年温州有40多家企业先后倒闭,导致停工的企业远远大于该数字。根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截止2012年2月末,温州涉及老板“跑路”的企业已经达到了234家。民间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温州的民间未偿还贷款总量可能高达8千亿-1万亿元[6]。2012年7月底,温州399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60.43%的企业减产停产[7]。立人教育集团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高达52亿元,现由温州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受理该案,涉及的债权人逾5800人。

四、政府针对借贷风波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分析

针对温州市两次民间借贷风波,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也不尽相同。1986年“抬会”雪崩风暴爆发后,由于当时法律在这方面的监管完全属于空白,潜逃后被抓获的会主多被判“投机倒把”罪,有个别大“会主”以投机倒把罪被判处死刑。此外,地方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整顿活动,发动群众自清自理,经济、法律、教育和行政并行,经过4年多的努力,终于在1992年基本平息了这场风波,共清退债务1.54亿元[8]。而2011年的民间借贷风波爆发后,在温州市市政府的带领下,各相关部门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打出了一套“救市组合拳”来帮助企业共度难关。例如银行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不抽贷、不压贷;设立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缓解企业一时资金周转的困难;通过税收优惠减免政策支持小微企业等。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批准了《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了12项主要任务。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民间资本从此走向阳光化、规范化发展的道路,拉开了我国金融改革的序幕。

五、启 示

综上所述,要真正化解民间借贷的风险,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金融体系转型。分析两次温州市民间借贷风波得出,资金的流通及供求关系均需维持在相对平稳的水平(资金流动性过盛或流通渠道不顺畅均存在借贷风险)。两次风波折射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性——中国金融市场的二元分割,即正规金融体系与非正规金融体系的分割,由于其人为的调控,使得金融信号传递失真,不利于资金的分配、流动性控制或投向引导。该表现形式为过高利率的民间借贷市场以及不安全的民间借贷资金链。一方面中小企业亟需贷款,另一方面向银行贷款却屡屡碰壁。尤其是在高通胀、负利率时期,正规金融体系既无法吸引投资者,又无法满足融资者的需求,才使得民间借贷蔚然成风并成为其背后的无形推手,加大了资金链的风险。若要从真正意义上达到资金的有效配置,就要建立健全金融体系,从体制上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只有适度放松利率管制、降低金融市场的分割程度,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才可能改善利率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和资金配置低效的局面。这才是促进中国经济金融转型的根本之道[2]。

(二)促使民间借贷合法化,补充完善融资体系。两次借贷风波均反映出以信用为基石的民间借贷资金链条的脆弱性,尽管两者爆发的诱因不同。必须让民间金融组织“浮出水面”,合法化地进入金融市场以避免用高利率来降低违约所带来的风险,从而使得民间借贷在法律上有据可依、有法可循,进而维护金融市场的有序运作。民间借贷并非“毒药”,而是融资体系的有益补充,包括P2P、小额贷款机构等在内的民间信贷实体。它们对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发挥了积极作用,因而不能采

用原来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做法,全盘否定,而是要将其纳入监管体系,以合法的途径加以规范疏导,使其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民间借贷具有交易成本较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比较低,融资效率较高,手续简便,可操作性强,“寻租”成本低等优点。

(三)加快落实有效政策,规范民间金融健康发展。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才能有效引导、规范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如拓宽投资渠道,引导民间资本理性投资;加强金融监管力度,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完善金融法律,约束民间不合理、不合法的借贷行为等。例如原先出台的“新36条”明确指出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但遭遇的“三重门”:由垄断形成的“铁门”、由行政审批高门槛形成的“玻璃门”、由非市场因素形成的“弹簧门”使得民营金融发展举步维艰。因此,此次政策的制定应对症下药、切合实际,加强执行力度,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而不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这样才行之有效。

(四)大力促进企业产业升级,积极推进实体经济发展。两次温州市民间借贷风波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实体经济的空心化。人民币升值,人工、原材料成本高,产品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小,企业转而投向高回报、高风险的借贷行业。因而从长远发展角度,企业要坚持发展实业,促进产业升级:实业永远是企业的基础,发展实体经济,要立足企业自身,保持自己的优势和特点,通过技术创新、营销模式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努力从附加值低的产品制造、加工服务向产业链高端升级,实现产业的提升发展,减少投机行为,如此才能杜绝类似的借贷风波的再次发生。

[1]刘晓春.从借贷市场看“温州模式”[J].浙江学刊,1987(1):92-96.

[2]卢雨.民间高利贷疯狂的背后[J].创新科技,2011(10):8-11.

[3]诸葛隽.民间金融:基于温州的探索[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63.

[4]胡方松,林坚强.温州民间借贷风暴[M].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2:76,283.

[5]姚耀军.温州民间金融危局之根源解读[J].浙江社会科学,2011 (12):35-37.

[6]张思康,陈婷.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2(11):64-67.

[7]许经勇.剖析浙江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多米诺骨牌现象[J].学习论坛,2013(29):41-43.

[8]郑丹妮.从温州民间金融发展谈私法规则的生长[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1(26):78-83.

A Comparison of Two Private Lending Waves in Wenzhou

Wang Run1.2,Yang Fuming3,Wang Xiaotong1
(1.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Wenzhou 325035,Zhejiang;2.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Hubei;3.Wenzhou Vocational&Techno;ogy College,Wenzhou 325035,Zhejiang)

With comparison of the two private lending waves happened in 2011 and early 1980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background,origin,feature,form and measures taken by government,etc..It concludes that unordered private capital flow is the origin of the wave,the perfect legal system and reasonable private financial monitoring system can reduce possibility of the wave,speeding up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and private financial organization building as well as improvement proper guiding is significant,and encouraging the real economy can eliminate the wave.

finance;reform;private capital;lending wave;wenzhou

F832.1

A

1672-3708(2014)01-0084-04

2013-09-22

王 润(1986- ),女,浙江温州人,助理会计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财会、金融。杨伏鸣(1986- ),男,浙江温州人,研究实习员,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王小同(1955- ),男,浙江温州人,编审,研究方向:社会学。

*本文为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以温州市民间借贷风波为视角探索温州市民间金融发展路径”立项课题(12wsk201)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风波温州市温州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温州市神鹿种业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打断腿”风波
迟到风波
难忘九二温州行
温州市瓯三垟灯具厂
改名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