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书豪现象背后的文化剖析与竞技反思
——兼谈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型

2014-02-13 03:20浦义俊吴贻刚
体育科学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教体林书豪华裔

浦义俊,吴贻刚

(1.常熟理工学院体育部,江苏 常熟 215500;2.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 200438)

在2012年2月4日至2月14日短短10来天左右时间内,美籍华裔职业篮球运动员林书豪代表纽约尼克斯队以5场连续首发,场均20多分并送出7次助攻的惊艳表现,刮起了一阵被称为“Insanity”(林来疯)的强大“华裔体育风暴”。此前作为一名混迹于NBA发展联盟和NBA保障性合同球员之间的纯边缘化球员,以不可思议的姿态演义了一把现实版的《一球成名》电影,就连NBA总裁大卫·斯特恩也感叹“林来疯”现象前所未有——“任何体育运动中,从来没有一名球员能像他这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掀起如此的热潮”[1]。到目前为止,林书豪现象已时过两年之久,林书豪在疯狂之后也已理性步入NBA篮球的常规生活,而作为“林疯狂”的受众,我们也理应理性审视林书豪现象背后潜藏的诸多内涵,以正确的姿态看待林书豪现象之产生。通过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笔者基于文化视角对林书豪现象进行深度剖析,力求还原林书豪现象背后的本质文化符号,并且希冀能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型背景下,提炼些许思路和启示,为相关领域提供拙劣参考。

1 林书豪现象背后承载的若干特殊性

21世纪的中国体育在国际舞台上可谓星光熠熠,除了我国在奥运会等国际竞技体育舞台上创造的显赫战绩以外,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无疑是姚明、刘翔、丁俊辉、李娜等国际级体育明星的表现及其产生的轰动效应,一个个中国体育现象应运而生。姚明现象的产生掀开了中国体育明星跨入世界顶级行列的序幕,接着,刘翔现象、丁俊辉现象以及最近的李娜现象纷纷给中国体育强有力地贴上了国际化标签,同时也创造出一系列有形和无形的商业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且在总体上都表现出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积极一面。如今,作为祖籍福建漳浦,后迁移台湾,最终移民美国的华裔后代,林书豪制造的现象同样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并且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与此前的中国籍体育明星制造的现象相比,美籍华裔出生的林书豪,其现象背后也承载了特殊之处。

首先是其能力和潜力的特殊性。在被视为职业篮球运动员竞争最为激烈的控球后卫位置上,林书豪却能以一名身体条件并不出众的黄种人身份表现出连很多NBA传奇巨星在出道时都曾未有过的惊艳之举,这完全颠覆了黄种人只能依靠大个儿在NBA立足的传统看法,林书豪现象颠覆了这一传统看法,充分说明黄种人同样能够具备在NBA打后卫以及其他任何位置的能力和实力。

其次是背景身份的特殊性。林书豪虽然具有美国国籍并享有和其他美国公民平等的各项权利,但作为少数群体的华裔在美国受到歧视是经常发生的事,林书豪在成长过程以及篮球生涯中没有因为其特殊的背景身份而少受“别样”眼光的冷遇。就连他自己也曾说过“篮球是一项属于白人和黑人的运动。在美国,一名亚裔美国篮球运动员是不受人尊重的。[2]”因此,在一个相对不利的环境下,没有体制的“包揽和支撑”,而主要依赖于个人奋斗并最终获得成功实属不易。

再次是形象的特殊性。林书豪作为一名控球后卫具有俊朗阳光的外形和谦逊乐观的心态,这一点已经使其具备了偶像气质,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其毕业于世界顶级名牌大学即哈佛大学(主修经济学,副修社会学),是哈佛大学历史上为数不多能打入NBA的球员(1954年之后第一打入NBA的哈佛毕业生),因而已垂名于哈佛篮球历史,并为哈佛篮球正名,成为美国“教体融合”培养高水平优秀运动员的杰出代表,“文武兼备”的特点使林书豪现象更加充满传奇色彩,而这正是当前我国培养的运动员中所普遍缺失的关键性要素。

2 林书豪现象背后所潜藏的若干文化符号

鉴于林书豪现象产生的轰动效应以及所具有的特殊性,其背后所潜藏的具体文化内涵也必然更为丰富,笔者将其归因为四个文化符号。

2.1 第一重文化符号是美国体育标签

自“一夜成名”以来,林书豪巨大的社会效应在互联网上便能得到印证,以百度网为例,截止2014年2月6日,以“林书豪”为关键词,能搜索到35 700 000条相关信息,而以“林书豪现象”为关键词,也能搜索到1 450 000条相关信息。在网络上诸多关于林书豪近似疯狂的讨论话题中,网易体育有一个鲜明的题目——“中国造OR美国造?解读‘林书豪现象’”引起了网友关于中国体育及其体制与美国体育及其体制的相关“舌战”。而关于林书豪现象的归属问题,网友几乎压倒性的将其归功于美国体育体制下篮球文化的熏陶以及篮球训练方法、思维和理念的先进。而中国的唯一贡献则只限于“血脉”。而其中有一个网友给出了一个颇具调侃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比喻——“中国的铁矿石,运到美国练成了钢铁,然后又打造成了航母,最后中国人问一句:这艘航母是中国造还是美国造呢?[3]”虽然这种比喻并不一定恰当,但也有其合理的成分,现实情况是林书豪除了具有中国血统外,在其身上很难找到中国人的影子。出身于美国的林书豪无论是在语言、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生活习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方面都与土生土长的正统美国人无异。从技术特点上来看,由于林书豪自幼便耳濡目染于NBA篮球赛场之中,在美国篮球训练环境下成长的他,形成了技术动作规范、基本功扎实、大局观和整体意识俱佳、打球的合理性和控制性强、敢于和善于突破以及得分方式多样等鲜明特点。就连现小牛队传奇控卫基德和总决赛MVP得住诺维斯基等NBA巨星都对林书豪赞赏有加,基德更是称其与纳什的风格相近,因此林书豪便获得了尼克斯“纳什”之美誉。总之,林书豪现象背后潜藏的是美国人特有的体育风格和特性,虽然其流淌的是华人的生物血脉,但文化基因上表现的则是美国标签。

2.2 第二重文化符号是商业开发标签

2011年,NBA停摆风波无论是对球员利益还是对球队及其老板利益,无论是对NBA的商业开发还是对美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都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冲击。另外,在姚明退役的背景下,NBA在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市场开发和前景必然受挫。据统计,NBA在华的市场份额大致为23亿美元左右,香港媒体记者本杰明·格特列博表示姚明的退役将重创这23亿美元的市场[4]。另外,中国作为NBA最大的海外市场所在地,平均每周大约有3 000万的球迷收看NBA电视直播。据NBA副总裁亚当·希尔福表示,NBA每年的海外收益一半来自中国。而某中国媒体的一项调查显示,有57 %的球迷选择了在姚明退役后不再继续观看NBA比赛,这个数字虽然仅供参考,但至少能说明有很大一部分球迷会因为姚明的离开而流失[4]。收视率、商业和市场开发是NBA生存和发展之本,没有足够的商业收益,NBA将难以为继。要从停摆和姚明退役造成的“大伤元气”中迅速恢复,NBA的市场开发任重道远,而林书豪的及时出现让NBA看到了新的选择和希望。由于林书豪特殊的背景身份,即使他所拥有的是美国国籍,尽管和中国大地和国人也接触甚少,但黄皮肤、黑眼睛的他毕竟根在中国,流淌的是中国人的血液,同根同种的心理在无形之中为中国广大球迷群体和林书豪之间牵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并且同为亚洲人的心理也林书豪在亚洲奠定了牢固的球迷基础。不久前,雅虎体育曾依据股票市值上升和收视率上升的两组数据,综合估算出林书豪的个人市场品牌价值已达到1 400万美元,而截至2011年2月17日,其个人市场价值已激增至至少2 000万美元[5]。《福布斯》专家分析,如果林书豪能保持这种状态,2012/13赛季,其市场价值将达到不可思议的1.5亿美元。而且国内外诸多知名企业已开始纷纷卷入与林书豪争夺代言权之争,美国媒体对林书豪不惜大肆渲染和疯狂报道等积极讯号充分说明林书豪也成为NBA的商业开发的新宠。

2.3 第三重文化符号是华裔文化标签

19世纪中期,第一批华人移民远渡重洋,开启了在夏威夷和美国大陆充当劳工的血泪史,他们先后在夏威夷的种植园、西海岸的矿山以及落基山脉以西横跨大陆的铁路上以血肉之躯承受着艰苦卓绝而又繁重残酷的体力劳动。19世纪70年代,由于经济不景气、劳工市场不稳定和资本家的剥削,白人劳工就业受挫竟演变成了反华仇恨,随着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6],中国移民便开始了在美国长期遭遇歧视和排斥的屈辱史。但中国移民不屈不饶、排除万难,在美国生根发芽、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以坚韧不屈和包容接纳为精神核心的华裔文化。虽然目前华裔群体在整体上还无法跻身美国主流社会群体,但凭借几代华裔群体的共同争取和打拼,华裔文化已经逐渐成为美国多元文化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无论是在学术界、政界、医学界、企业界甚至体育界,我们已经能看到不少华裔成功人士的身影,从学术巨匠李政道、杨振宁和丁肇中到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和美驻华大使骆家辉,再到前网球明星张德培和花滑冠军关颖珊等,一部部华裔人士的成功案例都书写着华裔文化的精神内涵。林书豪作为一名新生代的华裔,虽然同众多年青华裔一样深受美国当地文化同化,语言和习惯也渐渐偏离父辈,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愈加陌生,但是他骨子里仍然流淌着华裔文化不屈的血液,面对来自主流社会的质疑和“有色眼镜”,他用坚持不懈的一贯努力证明了自己的无比坚定决心和雄心,即使面对被球队裁退的高风险,林书豪仍然以坚定不移的训练、积极乐观的生活和比赛,最终谱写出了一段昭示华裔青年走向成功的经典交响曲目。

2.4 第四重文化符号是“教体融合”标签

智商和学识是助推林书豪现象产生的重要驱动之一。林书豪具有良好的家庭文化背景,其父林继明曾获得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其母也是美国普渡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毕业的高材生,受馈于父母的精心培育并成长于美国良好的教育环境之中,林书豪及其两位兄弟都顺利跻身于美国知名学府行列。另外,因林继明对篮球的挚爱,林书豪及兄弟自幼经常随父辗转于NBA比赛现场,在NBA篮球璀璨的文化熏陶下,林书豪也逐渐形成了一颗赤诚的篮球之心。总之,从父辈那所获得的足够优秀的遗传基因和良好的家庭教育为林书豪学业和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和我国诸多运动员“教体分离”的成长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即便是出生于篮球世家的姚明在教育经历上也相对有限,为其奠定成功基础的更多的是来源于父母的遗传以及我国体育体制的优越一面,当然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和付出。林书豪则完全是“教体融合”的“成熟品”,2005年至2006年其曾就读于帕罗奥图高中,并成为该校篮球队队长。在加州校际联盟系列赛上,曾有平均15.1分、6.2个篮板、7.1个助攻、5.0个抢断的优异表现,其所属球队也以32胜1负的佳绩赢得该区冠军,而林书豪则当选为该区当年度全明星球员。进入哈佛就读后,林书豪以平均12.6分的成绩当选为NCAA之一的常春藤联盟中的年度第二队成员,大三时则入围NCAA第一层级的前十名最佳选手、常春藤联盟年度第一队成员。在大学最后一年,林书豪凭借优异的表现再次入选常春藤联盟年度第一队成员,同时被列为表扬优异篮球选手的“约翰·伍登奖”、“鲍勃·科西奖”提名人选,并排名最佳控卫第二名,最后,林书豪在哈佛以3.1学级分顺利毕业[2]。总之,在美国高中篮球生涯以及在NCAA大学篮球生涯中的“教体融合”培养经历是林书豪现象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林书豪现象就是美国“教体融合”现象。

3 理性看待林书豪现象引发的几点反思

3.1 林书豪现象具有积极性和激励作用

自1776年以来,世世代代的美国人都深信不疑,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7],这在历史上被称之为“美国梦”。虽然“美国梦”在实现过程中将遇到千难万阻,同时也具有极易破碎的可能,但“美国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为之奋斗。林书豪现象的产生在一定意义上便是当代“美国梦”的淋漓体现。在自身没有足够优越的身体条件背景下,林书豪在一个相对受到歧视和排斥的环境中凭借自信、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在事业的低谷仍未放弃,最终把握住了人生机遇,实现了向事业高峰的攀登,打破了黄种人不善打后卫的宿命和怪圈。可以说,林书豪现象的产生极具积极性,他不仅给篮球领域的青少年们发出了积极信号,树立了榜样,同时也能给整个体育界乃至其他领域的青少年们留下了一部活生生的好莱坞经典励志“大片”。

3.2 林书豪现象几乎不具有复制性

无论是成名速度还是成名效应,林书豪比起好莱坞经典励志电影《一球成名》中的男主角圣地亚哥·穆内兹有过之而无不及。更为特殊的是林书豪华裔身份的背景,如果是换成美国黑人和白人,其绝不可能造成如此之影响。林书豪的成功是多种因素汇聚而成的结果,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近些年在北美体育界,华裔运动员的逐渐崛起却是不争的事实,在橄榄球、棒球、击剑、高尔夫球、花滑、篮球、网球运动等领域都能看到华裔运动员的影子,如第一个进入全美职业棒球大联盟(NFL)的美籍华裔球员王凯、在加拿大棒球界已小有名气的孪生兄弟潘奕安和潘奕帆、入选美国击剑代表队出征世界杯的华裔击剑小将史睿、在美国青少年高尔夫业余锦标赛中捧起了冠军奖杯并打破“老虎”伍兹所保持的最年轻夺冠者纪录的华裔少年吉姆·刘、成为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历史上最年轻总决赛冠军的加拿大华裔名将陈伟群等等。这些华裔运动员的成功更像是林书豪现象的一种铺垫和基石,而除了卓越的运动成绩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外,他们更是具备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并且很多都是学习成绩优异的正牌大学学生和毕业生。而目前我国凡是运动成绩突出的运动员基本都不具备良好的知识背景,更多的是先拥有运动成绩,再获得进入高校培养与深造的机会。因此,在我国当前“教体融合”模式培养运动员还未成熟之际,类似于林书豪这种现象目前还无法发生在国内运动员身上,中国运动员身上普遍还不具备复制林书豪现象的各种有利条件,换言之,林书豪现象几乎不具有可复制性。

3.3 林书豪现象具有一定警示意义

随着林书豪的爆红,国人更多地在津津乐道于林书豪现象所带来的巨大谈资,过度乐观并想当然地认为林书豪是黄种人的骄傲,甚至因林书豪的祖籍归属问题而盲目地相信林书豪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有甚者呼吁让林书豪加入中国男篮国家队为国效力。其实,我们应该克制这种盲目、短视并略带自卑心态的思维逻辑,它不仅肤浅更是功利。记得早前骆家辉刚成为美国商务部长,并随后出任美驻华大使的时候,就有人刻意强调其华裔身份以期奢望能从中获益。但正如他本人所说,他是美国人,代表的只能是美国的利益[8]。同样作为“香蕉人”的林书豪如果要加入中国男篮,则必须放弃美国国籍,而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在他们为中国男篮的发展“献计献计”之时,出发点更多的是出于成绩考虑,而忽视了运动员的培养、发展和价值取向问题。林书豪现象正好从一个侧面给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诸多不足之处敲响了警钟。在运动员的培养上首先应该培育的是一个具有正常思维能力、教育经历、思想道德和专业技能的健全公民,其次才是拥有高水平运动技能的运动员,只关注其运动员身份而牺牲其健全公民的做法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和伦理道德的。

4 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几点启示

4.1 在运动员培养方式的转型上要加大“教体融合”培养力度

“教体融合”的培养并不是运动员获得金牌之后到高等院校去镀金,也不是高等院校为了获得足够的关注度而去刻意引进体育明星,更不是通过直接招收退役运动员甚至通过年龄造假以及“雇佣军”来提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收益。“教体融合”的本质内涵是培养全面发展体育精英人才。因此,我国在“教体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其内涵和本质的挖掘而非流于表面和形式,否则这种恶性循环的模式只能自欺欺人,得不偿失,永远也无法培养出“文武兼备”的体育人才。无论是体育界还是教育界要高度重视和尊重教育的权威和学识的地位,摆正教育和体育的位置,提高“教体融合”的真实性、科学性、收益性、紧密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真正实现教育力量对体育发展的有效促进。

4.2 在运动员选材方式的转型上要修正运动员选材理念,遏制功利化和片面化选材思维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领域选材短期化、功利化、非科学化的思维和风气盛行,尤其是在对足球、篮球等项目上的运动员选材上陷入了普遍的片面和功利陷阱,对身体选材的依赖倾向较为严重,而对其他专项指标的测评和挖掘则相对肤浅和淡薄。这在整体上不仅造成了我国体育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更是造成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成材率普遍偏低的一大祸根,同时,这种肤浅的人才选拨思维也极易造成优秀运动人才资源的流失。林书豪并不靠身体打球的铁证给我国篮球运动员以及其他运动员的专项选材很好的上了一课。

4.3 在“三大球”振兴的发展方式上要坚决提高我国优秀运动员跨出国门的发展步伐

三大球的振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工程,除了要努力提高项目的国内普及率以及完善国内竞赛市场外,加大潜力运动员和优秀运动员的“出国深造”尤为关键,日韩等国在足球领域的强势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其国际球员的实力。目前而言,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国际化培养力度尚属薄弱,自20世纪90年代的健力宝小将留洋巴西以后,我国体育留洋便在断断续续中前行,再无规划性强的重大动作,愧于中国足球发展的举步维艰,国家体育总局无奈之下再次启动了小球员的“留洋计划”,2011年便有24名小将留洋葡萄牙。但我国球员的留洋比起日韩等邻国无论是在数量、项目、稳定性、长期性上都相距甚远,在篮球领域,真正在美国大学读书打球的中国籍球员也屈指可数,目前除了早期毕业于犹他大学的马健和正在美国读书打球的蔡晨、徐咏等小将外,很难找到中国人的身影。因此,为进一步吸收西方体育强国体育人才培养的经验和优势,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加大运动员培养的国际化步伐,重视体育留洋,并制定整体性、战略性和长期性的发展规划。

[1]网易体育.斯特恩感叹林来疯前所未有 爆红速度胜乔丹当年[EB/OL].(2012-02-24)[2013-10-10].http://sports.163.com/12/0224/09/7R14V9J700051CA1.html.

[2]百度百科.林书豪[EB/OL].(2012-01-01)[2014-01-10].http://baike.baidu.com/view/3143415.htm.

[3]网易.中国造or美国造?解读“林书豪现象”[EB/OL].(2012-02-14)[2014-01-10].http://sports.163.com/photoview/4G8F0005/.77399.html.

[4]网易体育.姚明退役效应显现 NBA在华23亿美元市场受重创[EB/OL].(2011-07-14)[2014-01-10].http://sports.163.com/11/0714/.15/78UCBJR100051CA1.html

[5]凤凰网.林书豪品牌价值增至2000万美元 李宁匹克试图争夺[EB/OL]. (2012-02-17)[2014-01-10].http://finance.ifeng.com/n ews/people/20120217/5596815.shtml

[6]周敏.美国华裔人口发展趋势和多元化[J].人口与经济,2004(3):17-21.

[7] 百度百科.美国梦[EB/OL]. (2012-01-01)[2014-01-10].http://baike.baidu.com/view/77925.htm.

[8] 网易新闻.林书豪实现的是“美国梦”[EB/OL]. (2012-02-20)[2014-01-10]. http://news.163.com/12/0220/12/7QN5S12900012Q9L.html

猜你喜欢
教体林书豪华裔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湘西州举行教体工作务虚会议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荥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曾厚宏 慰问教体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岳阳县:歌唱教体事业,献礼70周年
上饶县教体系统积极 投身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林书豪绝杀取六连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