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者必要教得法

2014-02-17 16:08马川
文学教育 2014年1期

马川

内容摘要:五千文明,悠悠传载;璀璨华夏,万国所赞。其师者当不绝如数。传至以今,师者,如何教,才得法?以此为基点,笔者着重阐析:教,以奋进;教,重活趣;教,达其情。

关键词:以奋进 重活趣 达其情

《学记》有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者,为人师也,要育国家之栋梁,必先教得法。

教法正,则学生如坐春风,好学乐学;教法拙,如南辕北辙,行之愈远,废之愈远,教师则累之、喘之,学生则懒之、睡之,两相疲倦。据此,为师者,必要教得法,才不得以愚民、愚国亦愚己。

一.教,以奋进

当前几近独生子女,小懒虫有之,小淘气有之,小马虎有之,小霸王有之,小气鬼有之……其自身的缺点势必会给教师带来挑战,那么如何引导努力求学呢?

陶行知有言:“大凡生而好学为上,熏染而学次之,督促而学又次之,最下者是虽督促不学。生而好学与督促不学的人究属少数,大多数得到相当熏染、督促就肯学了。”由此想之,现今学生不肯学的缘故,实由于学校里缺少学习上熏染和督促的力量,熏染和督促的力量比较起来,熏染最为重要。

记得很清楚,开学有三个月,转进我们班一位新同学—刘大龙。早些有所耳闻,这位刘大龙可是一位“大侠”,作业不做,打架挺疯狂,老师拿他都没办法。

一天大早,班长就急匆匆跑进办公室,显然很气愤:“马老师,刘大龙值日不打扫教室,反而故意搞得乌烟瘴气的,我们都不能读书了。”听到这,我便匆匆向班级走去,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只听得“看招”,刘大龙飞似的跃上板凳对着同桌比划起来。

时至与今,班级学生还没有一人如此无视纪律,可把我气坏了,正想好好训斥一番,想到他刚来,还没有好好学习班规,加之他从小失去母亲,缺乏一定关爱与约束,严厉训斥可能换来的是变本加厉,我相信刘大龙同学缺少的不是训斥,而是关爱,尤其让他感受到班级的集体温暖和浓郁的学习热情。

于是,我把他叫进了办公室,拿了一把椅子让他坐下,此时他一愣,随后我说:“我们打个赌好吗?我这有十张进步卡,我们各五张,如果你哪一天没有打人,我就给你一张,反之你给我一张。”他笑着伸出手指给我拉钩。

接着,发动班级力量,给予刘大龙学习和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帮助,切实让他感受班级之温暖,学习之快乐,让他在这种极其良好的氛围中慢慢改掉以前的坏毛病。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要允许其反复,并在他取得的每次进步予以全班表扬,重塑其自信心。适时发动集体舆论的力量,把好学的热情熏染开来。学期结束,刘大龙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事实证明:好学是可以传染的。教师要积极鼓励好学的学生,挖掘学生学习的源动力,使学生变传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鞭笞下的学习只是一种对学生破坏性甚至是毁灭性的摧残,正如《学记》言:“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压迫性学习,只能是学生更加厌恶学习,怨恨师长,只感到学习的困苦,不知道学习的好处,严重偏离了我们教育的初衷。

教要得法,但其关键是教学生以奋进,懂得知学、好学、乐学。唤不起学生兴趣的教,只如“清风徐来”却“水波不兴”,这是死教。若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教之以奋进,教之以志励,则为活教。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此话可谓一语中的,师者的教,切要以奋进为先,定能“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二.教,重活趣

传统教育总结来有两种吃法。一是教学生自己吃自己,即是教师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不教学生动脑、动手,泯灭了学生的创造力。这样的教师只会教书,只会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教师也就好像书架子字纸篓之制造家。二是教学生吃别人,即教人劳心而不劳力,教学生的是如何升官发财?如何察言观色?如何更大的剥削农民和工人?

“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救救孩子吧!”鲁迅的话至今响在我们的耳畔。现今传统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这或许就是古代预言家对于今日些许教学状况的描述。

传统教育的某些“吃法”至今被一些人奉为经典,他们打着“不管黑猫白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的旗帜,把学生培养成为高分低能的书架子、字纸篓。曾不想这会使课堂教学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拘泥于固定不变的模式,这种课堂,气氛沉闷,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的满堂灌,答案是一个一个往外抛,学生却做了一个记笔记的工具而已,课堂无欢声笑语,无思想交锋,思维形成呆滞化,严重摧毁的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乐趣,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阻碍了学生的长效发展,这种灌输式教育,它恰恰暴露了一些教师的无知,他们害怕在学生面前出丑,害怕影响师者形象,殊不知,学生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他们不是画家笔下被动的图画,衬托红花的绿叶,作家笔下被动的小说,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思想情感、独特创造价值的能动的主体。

教—重活趣,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一种新的教学法。重活趣教学是一个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艺术过程,要讲求的是一个“活”, 从表面上看,它是课堂的内容活、形式活、情境活;实质上,它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要让学生在“活”的生命状态下,体现出一种“活”的课堂观,要让“每一朵荷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都展现出一种个性美。

三.教,达其情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到处,由感而发,从心而动,语文教学中,要着重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其社会道德认同感。

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学生在生长、成长中的整个生命过程,教师要彻底改变一种观念:学生不是学习的“奴隶”,也不是教师的“应声虫”,而是学习的主人。在情感教育中,学生自主的情感判断,不应由教师的全权安排而形成固定格调,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endprint

在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要通过心灵对接,意见交换,思维碰撞而合作探讨,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教师要为学生主动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获得具体体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他们一切的积极性。但是对于学生生成偏离且存在错误信息时,教师则应通过反思纠错的方式,引领学生回归符合学习要求和道德倾向的正确轨道上来,不能仅为课堂氛围活跃而本末倒置,那么讨论也就被形式化、庸俗化了。

笔者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堂课:

学习的课文是《花瓣飘香》,教师经过一番拓展延伸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这位小女孩,妈妈生病了,你想让妈妈高兴,病能早点好起来,你看到有一家的门前种了许多长着红艳艳花瓣的月季,你是否也去摘下来送给妈妈,作为女儿的孝心呢?

这个问题马上让学生陷入了道德与孝德的两难之中,但在教师以一句“请同学们自由畅谈吧!发言没有对错”的鼓励下,学生们开始踊跃发言了,有的同学说:“为了妈妈能够快点好起来,我要把一束束月季花编成一顶小花帽,送给我的妈妈!”又有学生站起来了,“我要给妈妈编一个小花篮,送给妈妈”。

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教师正为这样一个活跃的氛围而沉醉时,只有一位学生小声地说:“我得要得到那家主人的允许后,我再去摘花瓣!”可惜,那位教师并没有发现这一回答的闪光之处,他很快就终止了讨论:“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这样一份孝心,懂得感恩妈妈。”

且不论这位教师的问题设计是否合理,但就评价结果来说,这位教师浪费了一次极佳提升同学们情感的机会,而无原则地盲目肯定,违背了教师育人的初衷。

课堂是人与人情感对话的生命过程,教师要做正确的引导,不能盲目追求形式上的活跃,要避免学生在这道“残阳”中迷失道德价值的方向,如果看到谁家有漂亮的花都去摘下一朵,甚至摘完,同时更为表达对父母的爱,我想这肯定也会与社会道德约束格格不入,反被定格为一种自私的表现,这显然就更加违背了此篇课文作者的初衷了。

参考文献:

(1)《论语》:北京四海教育中心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2)《诗经 礼记》:北京四海教育中心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3)《陶行知名篇精选》:方明编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4)《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开发区实验学校小学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