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峰

2014-02-21 01:51
世界建筑 2014年4期
关键词:规划师住区新城

陈一峰

CHEN Yifeng

B.1960

1979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2005 亚洲建筑推动奖

多次北京市优秀工程设计一、二、三等奖多项部级勘察设计奖

1980年代初在清华的求学时光令我记忆深刻的就是遇到了一批名师,当时那些文革劫后余生的清华最老一辈教授还给亲自给我们授课和辅导设计,他们的世界观、建筑观、美学观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在我的人生最重要的人生观和建筑观形成之际受到他们的启迪是莫大的幸运。汪坦教授讲课时的渊博的理论知识和大师的气质,关肇邺教授评图时散发的深厚修养和学术魅力,王乃壮教授在我们美术写生时不断的妙语连珠,还有王炜钰教授对我们每一个学生亦师亦母般的关怀……时至今日这些名师的风范,甚至一颦一笑,仍然不时地浮现在脑海。中国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大师都出在60年前,学术造诣,精神风骨一代不如一代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当年在清华能与这些老一辈教授亲密接触,受到他们的言传身教对我的一生都是非常宝贵的。

1.2 重庆线外·新境界写字楼

3.4 北京倚林佳园

转变规划方式 告别千城一面

“千篇一律、单调乏味的城市”已经是世界对中国的固定印象。祖先留给我们的那些有着丰厚文化积淀的古老城市,在旧城改造的旗号下已面目全非,美丽的原生态乡村在新农村建设的口号下也毁灭殆尽,而新的建设在忙着膜拜地中海、英伦、欧陆……营造着一座座没有灵魂的山寨,有如东施效颦,几乎成为世界的笑柄。如今的新城模式是这样的:宽阔的道路两侧是一片片各自为政的建筑群,左边英伦风的低层住宅,右边欧陆风的多层板楼,也许紧挨着又是一片现代风高层塔楼。这种城市图景在全国各地俯拾皆是,以至于外国同行来到中国都感叹,这里“只有建筑,没有城市”。这样的城市连基本的秩序和肌理都不存在,更奢谈风貌和品格。至于每个地块的建筑,则只是一堆堆销售利润加日照间距计算得来的“体量”。对今天绝大多数住区的建筑群来说,其内部空间组织、整体轮廓布局,城市街景都无设计和构思可言,这些不是设计出来而是计算出来的“体量”已经与建筑学、规划学相去甚远。

传统的规划设计理论在今天中国的城市规划中被颠覆,在宏观上,新城规划是规划师对一堆GDP数字的计算,加上一系列僵化的指标,并迎合城市领导的个人喜好,弄出 “几轴几带几中心”之类好大喜功的蓝图,当前从南到北的新城规划莫不是反映当今政治生态的同一模式。而微观上,每个地块设计则呈现菜单化,设计师在接到一个案子时往往拿到两份“菜单”:一份来自市场策划,它详细规定了各种楼型,甚至建筑风格。第二份是规划局下达的规划设计条件。这些控规条件往往是依据现有住宅区的经验得出的固化搭配式指标,按此层级指标指引,只能摆出或18m高多层,或30m高小高层,或60m高层等等的跳跃式变化的兵营式社区。这种简单的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层级式的控规指标全然不顾历史地域的差异化和多样性,只能产生出几种模式化的住区形态,更是千城一面的催化剂。在以地产商利润为导向的地产开发指令和僵化的控规指标为参照的城市管理体系的双重束缚下,规划设计不再是依据地域环境和功能进行的创造和设计,规划师和建筑师成了产业链最末端的照方抓药的工匠,流水线一样生产出大同小异的城市和其中的住区。一处处相互隔离的社区成为城市的“孤岛”,“孤岛”上的建筑群组织没有任何的韵律与设计感,设计师唯一可以做的是给它们穿上不同衣服来区别于其他地块,这样的规划设计不仅抹杀了地域特征和城市特色,而且造成了城市空间、肌理以及视觉的混乱。

历史上的那些魅力小城都是经过上百年历练方形成今日的气质与风格,绝不是急着在任上出政绩的官员们以及忙着把设计费挣到手的规划师们几个月可以搞出来的。但是面对大规模造城的当今,如果延续上述那样的规划建设模式,就会给我们的国土造成永久的视觉污染。如今,新一轮的城镇化和旧城改造已经拉开,这是留给我们最后的机会。如何让我们的新城建设像那些历史古城一样有魅力,让每个新城都与当地风土相契合,具有独特的城市意象,必须改变目前的规划设计模式,回归科学的规划设计方法,实现分析-意象-指标三阶段控制。首先就是从每个地区的自然环境、风土气候、历史人文出发,从广泛的角度分析地区的各种要素,继而是确立城市应有的意象。每一个小城或舒朗、或封闭、或严整、或浪漫都是应该符合当地自然环境的严格的科学论证,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个城市的地理历史特征是独特的。最后制订的一系列控规指标必须是为了实现这个意象,这些指标是专为这个地区打造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放之全国而皆准的,建筑密度、高度、长度、间距、绿化率等等指标不能一刀切,它们的变化与搭配就能出现不同的城市意象与形态。只有打破目前指导规划的僵化指标系统,才能破除千城一面。这也是我们在研究的。1960年代,美国建筑师有感于它们的住区建设失去了传统小镇的魅力,诞生了“新都市主义”,并对后来世界各地的住区规划产生了广泛影响。在当今开发建设量数倍于其他国家的中国,能否产生中国的新都市主义?这寄希望于建筑师、规划师,还有城市管理者,我们任重但道已不远。

猜你喜欢
规划师住区新城
珠江新城夜璀璨
一座新城的诗与远方
Why I'll never switch to Google Calendar 生活的“规划师”
混合功能住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初探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长江新城
城市规划师告诉你,路权的定义
住区适老化改造的困境与规划管理对策
青年规划师眼中的京津冀协同发展
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