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2014-02-21 01:51
世界建筑 2014年4期
关键词:设计奖共生建筑

张华

zHANG Hua

B.1962

1979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

北京三磊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裁,设计总监

2013 北京市优秀工程设计建筑综合奖

2005 北京市优秀设计奖

1999 浙江省优秀设计奖,建设部优秀设计奖

10年清华求学经历,印象最深的是两门课一件事。第一是入门课建筑初步,用鸭嘴笔云形尺仔细画出顺畅漂亮的螺旋线,用笔墨渲染希腊柱式,通过线条描画和笔墨控制,磨练了性格,训练了眼睛,使美感深入骨髓。第二是公开课,校内的交响乐讲座、艺术绘画讲座、文学美学讲座、各种联谊活动乃至食堂里的周末舞会,开阔了眼界,观察了生活,让思想自由奔驰。一件事就是参与中国儿童剧场项目,恩师李道增先生指路放手,言传身教,鼓励学生大胆实践,从和文化部联系项目,到制定任务书、方案设计、寻求施工图设计单位、联系舞台机械、灯光顾问、声学专家,学生时代即贯穿了项目从策划到竣工的全过程。依此引申,回忆当年,清华不仅给予了扎实的基本功和博雅教育,还培养了务实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联想今日,仍是前进路上的力量源泉。

1 北京西单民生银行大厦

2.3 北京阳光878

4 天津桥文化博物馆

走向复合

公共价值是每一栋建筑天然的属性,无论功能权属,任何建筑都是自然和都市的组成部分,都与公共利益息息相关,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往往被单一价值取向所控制,建成环境在强势的单一经济或政治导向下沦为挣钱机器或政绩标签,在追求简单高速的背景下建筑之间的关联常常被忽略,城市与历史的连接渐渐缺失,城市肌理粗糙化严重,配套设施不尽完善的孤岛式、大院式开发建设普遍存在,一方面,我们处在缺少建设用地的舆论声中,另一方面,又看到众多的土地未被充分利用,在矛盾和挑战面前我们急需改变观念,当我们从建筑中榨取利润和政绩时,不要忘记建筑是为人民服务的,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建筑不仅仅是GDP,每一栋建筑在满足自身需求时还应该是献给城市与大地的礼品,创造城市独一无二的场所精神。在此,建筑师不仅扮演了服务供应商和政治代言人的角色,他还需在使用者利益、公共利益、投资者利益之间搭建桥梁,充分了解各方需求,富于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建造使建筑与变幻万千的地理环境及人文历史相连接、回归人性空间。建立复合思维,创建友好城市、重塑文化价值是建筑师的天职。

复合城市关注共赢,平衡个体和整体共同获益,关注社会多方面诉求,复合城市关注共生,建筑与环境共生、与文化共生、与经济共生、与多功能共生,复合城市关注活力,强调以人为本,提供友好空间和积极多样的城市空间,复合城市关注适应,强调场所的灵活多变和适应性,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从而提高效率减少浪费,复合城市关注低碳,主张环境友好降低碳排放。比如,我们可以打破大院式规划,将原本属于小区的道路贡献给城市,在不增加城市整体道路面积的同时增加了公共交通的通行能力,减少交通堵塞从而使小区居民和城市整体受益。我们还可以将部分小区的公共绿地开放给城市,从而获得更好的城市公共界面,使城市更加友好,我们还可以继续挖掘快速建设下导致的城市与建筑之间那些“负空间”的潜力,通过增加小尺度建筑将城市连接起来,重构步行系统和服务系统,更集约化地利用稀缺的土地资源,所有这些都在挑战着我们习以为常的单一思维模式和管理模式,但这正是我们下一个发展期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已经大刀阔斧地建设了城市,今后需要我们小心翼翼地去整理城市,使我们的城市更加细腻,更加有厚度,更加充满人文关怀,复合思维就是逼自己转型的思维,唯有复合,发展才可永续。

猜你喜欢
设计奖共生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C-IDEA设计奖入围作品选登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C-IDEA设计奖入围作品选登
共生
建筑的“芯”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红点最佳设计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