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

2014-02-21 01:51
世界建筑 2014年4期
关键词:绿色建筑

刘力

LIU Li

B.1962

1980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

洲联集团(WWW5A)•五合国际总建筑师

2013 中国房地产设计贡献大奖

2008 CIHAF中国房地产设计行业杰出贡献奖

2006 中国金星奖:中国建筑设计最具影响力人物

2005 推动中国生态建筑发展突出贡献人物奖

我在清华受到的教育主要是两个方面比较有价值:第一个是具体的,当年所开设的课程,即便是今天回头看也都是非常严谨、扎实的,那时的建筑教育相对来说比较纯粹、简单、明确。由于清华建筑系是梁思成和前一辈的老先生创建的,很多前辈从国外留学回来,当时我所学到的是很具体、系统的中外融合的知识。第二个是很广义的,我指在文化上、思想上、艺术上、当然也包括专业上。这是我们那时的幸运,细数那些前辈的名字,汪坦、陈志华、李道增、吴良镛、关肇邺、胡绍学等等。当时不仅是学专业知识、技能,更感受到学术氛围的熏陶。这些老清华人身上的气质修养,他们的个性、人品、行为准则,以及毕生努力的目标,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影响力。影响我的是一批人,我从他们每个人身上都学到了东西,所以,我为当年在清华受过那一批大师的教育感到自豪。

1 北京嘉铭桐城会所

2.3 青岛国际机场新航站楼

4.5 广州达镖国际中心

城市:“城市设计所面临的其实是社会共性问题”

国内城市建设不是孤立的,其所面临的问题恰恰是整个社会面临的共性问题。正如我们面临的地产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贫富差距悬殊问题、道德滑坡问题等,所有问题的根源都是相通的。中外城市建设与设计的差别,实际上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差别的投射。

国内城市问题,首先是决策与管理过程中的行政权力过大。当领导成为规划建设的决策者,而且官阶决定话语权,专业的研究与理性的声音就微不足道。而且随着任职官员的升迁调整,规划建设的连贯性成了奢望。外行主导的结果是,各种缺乏专业论证支撑的决策成为常态,各种难以修正、难以挽回的失误屡屡发生。

其次,单一的价值观主导了城市建设。例如以下几点:对于土地开发增值的追求成为全国大、中、小城市的共同追求;对于GDP的迷恋导致对可销售物业的偏好倾斜。对于短期政绩的追求,启发了领导对于地标建筑与市政设施的高度重视;对于西方建筑外观的追求导致千城一面等等。

第三,短视、急功近利的经济模式。大拆大建成为中国城市最大的主题,同时也成为中国传统城市文化毁灭的伤痛。为了短期利益,没人考虑环境问题,或者为子孙留下发展空间。任何文物景观资源附近,都被竞相揩油的新建筑占满。廉价的设计、廉价的用材、粗放的决策定位与规划设计,给本世纪全球最大量的建筑埋了个地雷,就是与国外无法相比的建筑寿命。

第四,低俗的文化审美。各种丑陋的地标,既是设计师的不敬业,更是决策者的耻辱,在我们这个最有钱、最大手笔又最没文化的时代,建筑文化成为了全球笑柄。本人非常支持网友对那些丑陋建筑的嘲讽与恶搞,对环境对自己都没有尊重,为何要求别人尊重你?

假如有机会向国家提案对城市规划及建设方面的发展建设,我也不会提什么建议,因为没必要也没用。并非没有学者、没有研究、没有国外前人的探索,决策者并不缺少呼吁与建议。所有问题都是制度决定,追求政绩、GDP考核的模式,使决策者难以考虑长远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没有制约的权力,不但不会听取专业层面不同的声音,反而令专业人士沦落到为决策论证背书。哪一个规划发展没有经过专业机构的研究与论证?大到三峡,小到四合院的保护,从黄万里到梁思成,还有今天的华新民与曾一智,不同的声音始终存在,但是不符合发展目的的建议与质疑,仅仅是学术观点,不会影响决策。

绿色建筑:“纯绿才是未来绿色建筑的主要发展方向”

绿色建筑是未来发展方向,但是目前中国的建筑实践几乎把“绿色”当作了时髦标签。大量的建筑号称“绿色”,其实不过应用了一些局部的、片段的节能环保技术手段,虽然有一定尝试与宣传的意义,但是离真正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形成有效的建筑规模化生态与节能结果,还差得相当远。

采用单项的生态技术,也许能够实现建筑整体节能指标或生态舒适度的改变,但也很可能在增加成本和技术难度之后,并未实现整体生态水平的改善。我把这种建筑叫做沾了绿色,或叫“泛绿”。

而整合配套采用绿色技术的建筑,更追求建筑实施完成后的整体节能效果。目标型的绿色建筑应该像汽车或电器一样,无论内部应用了多少项单项技术,最终能够给出整个建筑的能耗与舒适度指标,如同汽车的百公里油耗和电器的瓦数,我把这种建筑叫做“纯绿”。

“泛绿”是目前多数项目的尝试,但“纯绿”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市场上推广“纯绿”建筑还有相当的难度,主要障碍来自市场的需求缺乏。虽然“绿色”很时髦,但是真正的绿色建筑需求群体非常小,每年建筑销售量虽然很大,但都停留在传统需求层面,对于不熟悉的产品,特别是成本的增加,实施效果和未来维护的顾虑还是很大。

但是随着示范项目的增多,市场观念的改变也可能很戏剧化。洲联集团推广了10年的绿色建筑设计,很明显的变化是近些年,很多项目甲方乐于接受甚至主动尝试。这既是培育市场的结果,也是市场竞争缺乏卖点,导致绿色成为新的关注亮点。

猜你喜欢
绿色建筑
节俭绿色
绿色低碳
绿色环保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