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桦

2014-02-21 01:51
世界建筑 2014年4期
关键词:建筑业工业化装配式

张桦

zHANG Hua

B.1962

1980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在清华建筑系读了一年有余,花了大量的时间完成线条练习、渲染技法学习、平面和立体设计等基础性技能教育。总算有一天,老师要我们用一个星期日完成一项小设计——一个花坛的设计。同学们一下沸腾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终于等到了一展才华的机会。同学们都是历经考场,层层选拔,进入清华大学这所敬仰的高等学府,每个人心中都感到无比的自豪和荣耀。平时里,同学在图书馆翻阅国外杂志和图书,世界建筑大师的作品耳熟能详,大家都有个梦想,希望将来能够成为一名建筑大师。那天,在寂静的教室里,同学们铺开草图纸,拿起笔,要描绘最美丽的画卷,不做出一鸣惊人的作品,誓不罢休。交图的时候到了,同学们纷纷贴上自己的得意作品,期待着大家刮目相看。可是,令人意外的是朴实、实在的设计获得了高分,精英同学有些沮丧,感到怀才不遇。通过老师点评,我们知道了,满足建筑功能是建筑师的基本要求,也是一项基本技能,建筑是艺术和技术一体化的具体体现。建筑远离功能会混同于纯艺术的作品,忽略建筑物的使用者存在和需求;建筑如果只考虑使用功能,不考虑建筑的艺术性,那就会沦为构筑物(structure 和 building),而不是建筑(architecture)。一天的小设计,时间虽短,可是收益匪浅,影响着我的整个建筑师生涯。

1 上海世贸商城

2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一期

国内工业化建筑现状及发展展望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借鉴前苏联经验提出了建筑工业化,在全国建筑业推行标准化、工业化和机械化,发展预制构件和预制装配建筑。但由于抗震性能差等技术层面的因素和社会经济转型导致的市场环境双重作用,装配式建筑逐渐被全现浇混凝土建筑体系取代。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保持30年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建筑的质量和环保要求不断提高。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除,劳动力成本也大幅提高,传统的建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建设的要求。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推动了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国内新一轮建筑工业化创造了技术环境,进一步推动了传统建筑业的变革和转型。由于大规模城市建设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建筑垃圾,特别是连续不断的PM2.5雾霾空气污染,政府部门纷纷加大力度出台各类激励政策,推进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国内工业化建筑发展表现出蒸蒸日上的势头。

虽然政府部门、开发商、施工和设计单位都对国内新的一轮建筑工业化一致看好,但是对建筑工业化的起点、背景、角度、层次以及发展方向认识不尽相同,这一轮建筑工业化是否也会昙花一现?因为,中外不乏其例,例如1950、1960年代东欧装配式大板住宅建筑体系技术就逐渐被市场淘汰。国内工业化建筑无论在正式文件、技术文件还是不同媒体报道都存在不同的名称,例如建筑产业化、装配式建筑、PC预制建筑等。不同的名称代表着不同角度和不同目标,可能产生不同结果。传统建造主要表现为现场手工劳动和湿作业的建造形式,工业化建筑采用工业制造流水线技术和工艺生产建筑构件,目前存在“工业化建筑=预制装配率”的局限性理解。工业化建筑不是简单的在厂房内按照传统建造工艺建造建筑部品部件,这种异地建造的预制方式虽然可以达到较高的装配率,但不是本质上的工业化建筑。预制装配率的高低不能完全判断建筑工业化的水平,政府用装配率指标对开发商进行补偿和奖励,可能会事与愿违。

建筑工业化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装配式建筑,它是传统建筑业的一场彻底的变革。建筑工业化是要将制造业与建筑业嫁接,“像制造汽车一样建造房子”。传统建筑业建造主体主要是设计和施工,没有工业制造主体,制造业要进入传统的建筑业,并且将成为工业化建筑的主体之一。其次,建筑设计要了解适应工业化制造业工艺,而不是完全让制造业来适应传统建造工艺。设计创作要引入工业化制造思维方式,创作出工业化建筑时代的作品;建筑结构体系要按照工业化建筑的工艺特点进行调整、创新和突破,而不是限制;具体的构造节点设计、工艺、规程要重新审视,符合工业化建筑的精细化要求。第三,工业化建筑不再是1950、1960年代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架构的思路,追求部品部件的规格化、模数化和标准化。恰恰相反,现代的工业化建筑流水线能够提供个性化的、多样化和集成化的不同构件,其主要受控的是工厂制造流水线的边界条件,如最大构件尺寸、生产效率、运输和吊装条件,以及构件之间的连接工艺和构造节点等。第四,工业化建筑未来还要从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可实施部件更新升级角度,研究“友善”连接,避免常规的“暴力”拆除,减少建筑物拆除产生的废弃污染,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工业化建筑。第五,建筑工业化发展需要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通过BIM技术运用实现建筑物全生命周期数字建筑模型的共享,实现在复杂的设计、建造和运营过程中减少和消除协调协同障碍,减少不必要的“错漏碰缺”,保障建筑物的建造质量和运营效率。

工业化建筑不是一个单独企业的内部产品体系,应该是行业的开放通用标准体系,工业化建筑应具有社会化的特性,不提倡技术垄断,强调通用性和可替代性。从而有利于不同企业通过市场竞争,提高制造工艺和建筑构件质量,降低产品的成本。目前,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指导、协调和管理职责,企业主体提高投入研发和成果转换的能力,高校和科研部门要加强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使中国建筑工业化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

猜你喜欢
建筑业工业化装配式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装配式建筑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
动物“跨界”建筑业
甘肃建筑业将采用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毕赛端 “从事建筑业,我乐在其中”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关于装配式建筑的几点思考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