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惟敏

2014-02-21 01:51
世界建筑 2014年4期
关键词:钓鱼台细部红砖

庄惟敏

zHUANG Weimin

B.1962

1980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

2012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

2012 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称号

多次获国家金、银铜奖,省部级优秀设计奖,学会建筑创作大奖

1.2 钓鱼台七号院

3.4 渭南文化中心大剧院

WA:您能否概括(归纳)一下自己的设计过程与方法?

庄惟敏:近几年来,我的设计过程多半是追求一种始于场所的探究,而归于场所精神的方法。

从建筑学理论和实践的核心问题来看,无论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还是室内设计,广义建筑学的关键词都经历了生存——精神与权力象征——生产力进步——地域与文化——新技术与人居环境——全球化格局这一历程。建筑和它的室内空间从人的自发行为,到迎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今重新回到对普遍意义上的“人”的关注,它一方面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意识形态变迁的产物,另一方面,它的基本功能或者主要功能并没有改变,那就是提供人的生存环境与精神栖息地。从这一历史文脉来看,建筑空间的“意义”是反映或者还原一种真实,一种对人从物质到精神需求给予满足的真实。工业化革命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技术至上和实用主义的思想统治着建筑人居环境的创作。建筑师的设计所关注的“意义”越来越模糊,以至于许多建筑师都放弃了对“意义”的追求。

然而,建筑空间的物质性和空间特性的精神性所构成的建筑二重属性,就要求建筑的空间营造不仅要具有物质尺寸的维度,还应该具有精神上的维度,它应当使人们获得“意义感”,这就是我理解的“场所精神”。华山游客中心和渭南文化中心大剧院的设计策略是一种向自然学习的策略。亦即,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强调精神,在这两个项目里的精神指的是自然的精神。华山作为中华五岳之一,以险峻秀美闻名于世,其自然的大美无以伦比。显然任何人工的作为都是不恰当的。但为了满足游客的服务配套,必要的人工环境的营建无法避免,华山地脉的地理构造,又使得完全下挖成为几乎无法实现的现实,所以设计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改变,我们轻触大地,将满足功能的人工空间尽量减小体量,匍匐于大地之上,而结合室外自然的平台将华山的主峰引入建筑,形成项目特定的情境表达。同样的手法在渭南文化中心大剧院的设计里也有所坚持,不过是将主体建筑的表皮肌理隐喻地域文脉,提示以人场所感的外显性表达。

WA:您最近最感兴趣的建筑材料是什么,为什么?

庄惟敏:在近几年的几个项目中我运用了红砖、青砖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我认为这些材料与人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而且这种材料的特性更大程度上体现在如何表达建造工艺、建造方法,以及与其他材料的并用、拼接等建造逻辑上,它们的细部表现充满着韵味。对砖我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敬感。砖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一种构筑材料,因它的自然、沉静和内敛深得建筑师喜爱。没有理由地我就觉得,小小的砖块,是那样的谦逊和质朴,以小者而成大器的精神,总会令我感动。不知怎地,看到砖无论是红色还是灰色,我都会觉得它们是那样的得体、贴切和不计功名利禄,它们是低调的,纯粹的低调。但是,当你用成千上万块的砖砌筑起高大的大厦时,那种由小而幻化出来的伟大足以令人崇拜。

钓鱼台七号院外立面就是用将近130万块手工红砖砌筑起来的,红砖的那种低调,内在透出高贵和崇高的感觉,令我痴迷。渭南文化中心大剧院外立面运用关中常见的灰砖,通过凸凹不等的丁头外露,形成不同的质感,使砖的语汇加入了深刻的涵义。对构造细部的追求,无论是钓鱼台七号院项目中运用中国古代十二章纹纹样的拼接砌筑,还是渭南文化中心大剧院项目中以砖的凸凹映射关中皮影意象等,都希望使这些砖有一种会说话的感觉,所以它是有灵魂的东西。回味那些建筑大师的作品,那些细部构造的精美,将建筑设计提升到了一种艺术的境界。我以为那就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当然,砖的物理特性和尺寸的限定无疑决定了构造它们的难度。钓鱼台七号院的外墙就通过建立一个由穿孔砖和钢构拉结形成的砖墙体系而实现的。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建筑艺术的实现是需要精细、逻辑而科学的技术所支撑的。

猜你喜欢
钓鱼台细部红砖
高层住宅屋面工程细部创优策划
风景园林工程细部处理及质量管理
澳大利亚Tjuringa红砖之家
浅析高层建筑立面风格与细部设计
红砖白石五店市
一座钓鱼台,半部中国史
红砖及砂浆强度试验方法探讨
吉祥猫事务所 红砖楼的秘密
稳坐“钓鱼台”
加强细部处理,提升物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