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彤

2014-02-21 01:51
世界建筑 2014年4期
关键词:纪念性现代性景观

崔彤

CUI Tong

B.1962

1994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主任,教授

2012 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称号

2010 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银奖

2009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

2005 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

某种意义上讲,清华传承了思想,建筑学院给予了方法,我也从中获得了一种正典的“炼金术”,只因悟性有别,修炼成“仙”未遂,愿意在人间,接地气。

印象较深的是在研究生期间,在导师栗德祥先生指导下、由吴良镛先生带领的中央美院新校区规划、设计实践,我们有幸领略了吴先生的方略,栗先生的智慧,朱文一、单军和宋晔皓的才情。

清华的建筑教育是正面的、权威的、精英式的,留给我们最重要是“平衡系统(论)”,一种可以毕生享用的方法论和哲学观。同时,清华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均质化的共同理想甚至重塑了相似品格的人,并由此构成一种特有的“精神结构”,它决定着我们的视野、行动和觉悟。

1 北京林业大学学研中心

2 泰国曼谷中国文化中心

3 721国家重点工程

4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WA:您认为我国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应向什么方向转变,还是应继续纪念性与形象取向?

崔彤:我国大型公共建筑可能向着几个方向转化:1)大型公共建筑继续着“超级大”、“巨构式”的城市单元方向发展,在表面“去纪念化、去形象化”的掩盖下是一种新的政治纪念性和都市纪念性;2)向着极小化方向发展呈现出化整为零的单元,以群落的方式介入城市住区或街区;3)向着景观化和郊区化发展,并呈现出公园式和田园式的形态。

WA:您如何评价我国城市的基于功能分区的布局方式,有何改进建议?

崔彤:我国城市功能分区或受限于帝王都城格局,或受限于政治格局或建国后的初始功能分区,在社会主义的主导和自由经济自发性双向作用下有着肥大、混乱、表面有序的布局。改进有二:1)改良版的是“以乱治乱”,形成有趣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便构成活力或特色;2)改革版是“造新城”。

WA:您对我国新城/新区模式有何想法?

崔彤:之前的新城/新区模式似乎已有套路和范式,属于共同进步,千城一面!之后的发展可以是非大城市的、非城市化、非表面技术进步的。但又要防止过度的乡野主义和迷信风俗。

WA:您对我国城市实现高密度的方式,特别是大量集中建造高层建筑的方式有何想法?

崔彤:高密度、紧凑式、高层建筑是解决大城市问题的“良药”,但关键的问题是否“对症下药”,我们的问题经常是下药太猛,同时又治标不治本。比如,我们是否系统地建立了一个高效、复合、健康运转的城市机能;我们是否因此而获得更多的景观和绿地;我们的城市是否这样可以恒久永续的发展等。

WA:您对改善我国城市的微观非建成环境(空气/温湿度/植被)有何建议?

崔彤:改善城市微观非建成环境的策略:1)可以是城市总土地不变的前提下以紧凑式、高层建筑来平衡出更多绿色空间而改善环境;2)扩大城市与拆除城市并行,同时将绿野景观嵌入城市。

WA:您最近最感兴趣的建筑材料是什么,为什么?

崔彤:最近的一些文化和校园建筑,引发了我对代替粘土红砖的陶土砖砌筑的关注,可能涉及“陶”的中国味,但主要兴趣于作为砌筑建构的“砖”一直可以成为“皮、肉、骨”复合材料出现,我想重新还原这种自明性和简洁性。

WA:您最近最关注的建筑设计思潮是什么,为什么?

崔彤:我一直怀疑专业性、专业分工带来的一种的文明和进步,甚至也怀疑文化与文明的发展是否成正比。“大设计”系统一直是我的关注点,其实,建筑、城市、景观、室内一直不曾分离。目前,建筑介入景观或景观都市主义、城市建筑学、乡村建筑学、山水城市和山水建筑等等,这些依然是大设计系统的话题。

WA:您如何看待建筑的现代性问题,以及中国建筑的现代性问题?

崔彤:1)建筑的现代性应该不是“现在性”,“代”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时态”的问题,即今天的现代就是明天的过去。那么,对“当下”的诠释或修正应为“此时此地”和“彼时此地”或“非此即彼”。

2)作为动态的现代性,“点”和“暂时”就有危机,建筑的历史观就显得重要,纵向的、历时性的上下文关系让我们所关注的文脉、地脉、城脉反过来作用着现代性。

猜你喜欢
纪念性现代性景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手法在现代纪念性园林中的应用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纪念性景观的隐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