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弘

2014-02-21 01:51
世界建筑 2014年4期
关键词:建筑师清华建筑

张弘

zHANG Hong

B.1967

1996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研造社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北京国建华景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

2011 意大利维罗纳国际石材建筑奖

2010 美国《建筑实录》设计先锋奖

2008 中国建筑传媒奖优秀青年建筑师奖

我是从小在清华园里长大的孩子,对于清华的学风氛围再熟悉不过了。读本科的时候,逃离父母的监视,跑到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学建筑。但实际上我的建筑学专业的启蒙还是在当年的邻居——建筑系羊镕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每年寒暑假回京也常向羊老师请教。清华的老师都有一些共同点,就是课堂上严谨、严格甚至严厉,课下却是非常随和、亲切、幽默。我本科毕业后转到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工作,接触到更多建筑系的老师,每年也有不少来实习的同学,近距离地感受到清华师生的风采。我于1996年在清华开始研究生学习后,有单德启先生、赵炳时先生、赵大壮先生指导过我的硕士论文,他们都鼓励我将设计院当时指派的实际任务——筒子楼宿舍改造写成论文,题目不在大小,学问从一点一滴做起,这是我在清华学习得到的受益终生的教诲。

1 西藏林芝游客中心

2 北京通州区武夷小学礼堂

建筑师和规划师从事的是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建造工作,对我们每日生活其中的城市、村镇的物质空间质量负有直接的责任。因为这样的建造同时也间接地影响到地球生态系统内的田园景观和大气海洋。所以,每当我们开始设计工作的时候,不要忘了我们是在为整个地球的生态和谐而工作。这个听起来有点儿大。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就是要提醒我们自己和同事们,我们不是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真空环境中为了虚妄的伟大艺术工作,而是为了社会与生态的共同和谐与美好工作,只有这样才可能避免自欺欺人和自以为是。

建筑师是为了社会全体的共同利益而设计,而不是财富、地位和利益集团的附庸或装饰。这就要求我们能有一颗专业而深邃的平常心。不论是一间乡村学校的校舍礼堂、农家的谷仓还是繁华都市的商厦、摩天楼,都具有平等的价值。我还记得在我们设计西藏林芝南迦巴瓦雪峰下派区游客中心时,与西藏旅游的董事长欧总探讨设计策略的情景。在西藏那些偏远的、生态特色独特而又脆弱的、民族与文化关系复杂而敏感的地区,如何真实地反映中国当代的、当地的建筑设计思考,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这个态度的核心就是“平视”,既不仰视,也不俯视。这个态度,同样可以用在与世界的交流和对历史的重新认识上。有了这种的平视的态度,才能有一种文化的自信,一种平等交流的能力和可能,才不会盲目地模仿、简单地膜拜或随意地搬用、抄袭,甚而野蛮地移植和毁坏。

目前,中国建筑的关键问题就是有关现代性的问题。现代性既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又是一个文化性的概念。正是由于一些历史遗留的问题,致使今天中国社会对现代性的认识模糊而迷惘,无法逃出传统的樊笼,也无法卸下历史的包袱,徘徊在符号与表象的迷津中无法自拔。如果缺乏对历史的批判性认识,就无法建立起对文化的自信感,就无法获得关于当代和现代中国生活方式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就无法用恰当的建筑语言和实际的操作去完成家园的建构,也无法得到中国社会的普遍认同,亦不能在国际上得到尊重和认可。

当表面的符号化探索已经穷途末路的时候,当简单的抄袭、模仿、照搬移植的形式主义失去市场以后,如何能够运用现代通用的建筑材料、建造技术和审美逻辑,设计出有中国本土特点和文化背景的现代建筑,是摆在当代中国建筑师面前的艰巨任务。切实的道路就是要承认多元、鼓励尝试、慎言创新,欢迎批评辩论,同时加强历史与理论研究,希望建筑能够被大众真正读懂,建立起专业内以及与社会大众间探讨交流的正常平台。在目前的急需普及现代建筑文化意识的阶段,建筑师还是难免要扮演能够吸引公众眼球的明星角色,但应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建筑师不是造物主,当全社会没有真正建立起对知识、专业、艺术和文化的尊重之前,作为经济活动后端的建筑,不是被迫屈从于权贵与资本,就是迷失在庸俗的消费狂欢中。

重新建构中国的建筑文化,建筑师要能够主动地去研究现代以及未来中国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进行居住方式的研究。居住是生活方式中最基本的方面,也是文化形态的集中反映。虽然现在很多的中国人都对传统文化依然怀念,经常能听到关于文化缺失的抱怨,但是从古代典籍记载的传统的生活方式经历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磨难,革命洪流的洗礼,文革的清洗与铲除,进而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似乎已经找不到如何延续的线索了。要设计出一个中国人能够安居的家,需要从研究基本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入手,结合绿色生态的技术以及网络大数据分析技术,在最经济环保的前提下提高建筑空间的实用性、适应性和多样性,私人定制式的设计时代终将到来。把空间看作宝贵的资源,为长远的福祉而设计,建筑学的未来一定会有重大的改变。

猜你喜欢
建筑师清华建筑
胖胖的“建筑师”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骑行上清华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