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闽

2014-02-21 01:51
世界建筑 2014年4期
关键词:极限运动公共性建筑师

兰闽

LAN Min

B.1968

1987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

兰闽建筑师事务所(LMA)首席建筑师

原景建筑设计咨询公司艺术总监

说起来很惭愧,在我从清华毕业的时候,并不明白设计是什么,也没有任何的兴趣。我不知道这是学校教育的问题,还是我自己太不认真。那些年学会的最独特的东西是弹吉他,用去大量的时间;当然还有画画,以至于毕业后干脆办了一个专门做建筑画和动画的公司“原景”。记得当时沈先生说:“太可惜,还是要做设计!”我根本不以为意。那时一门心思琢磨CG行业、影视动画的事,甚至去电影学院考过导演系。

突然对建筑感兴趣源于2002年美国之行,被一件作品震撼。本来是去推广我们的国际业务的,回来就对那些没兴趣了。我觉得建筑忽然对我打开了一扇小窗。

大学毕业10年后才对建筑产生兴趣显然太晚,这是大学时代应该完成的进程。而事实是,我发现更多的人比我还要晚,甚至到现在都没看到那扇窗。或许我们的教育缺少一种体验式的学习,现场观摩设计作品,而不全是纸上谈兵。即便如此,仍然有很早就对建筑好奇的清华学生,比如张轲。当年要花那么多钱那么多功夫非要去哈佛,在当时的我来看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我后来的设计经历完全被这种兴趣所引导,就像玩一个几百年的老游戏。我还对一项极限运动感兴趣——单板滑雪freestyle,跳台上飞起来转个圈那种,毎年花去的时间和我的工作时间差不多。我发现极限运动和设计居然有相似之处,那就是超越昨天的你之后所体验到的新的风景。一次新动作的成功落地,和一个新设计的落成,都令我兴奋不已。

1 石家庄世纪高球会

2 华润威海湾九里

3 观唐会馆

WA:您认为我国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应向什么方向转变,还是应继续纪念性与形象取向?

兰闽:作为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决策者,应该从城市的视角判断新建筑介入城市后的结果,而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作为设计者,我认为能做到“文如其人”就好,它的具体含义是:直接彻底地反映个人精神的一切,不论是什么取向,不去折衷,不计后果。

WA:您对我国城市实现高密度的方式,特别是大量集中建造高层建筑的方式有何想法?

兰闽:高层建筑集中建造本身不是问题,是无奈。我们的问题是单个项目的规模普遍太大。设想几十座高层分别设计和建造,总会有一两个精品存在,垃圾会成为背景。现在基本上全是垃圾。

WA:您认为解决我国城市建筑公共性的关键策略是什么?

兰闽:是管理上的开放。有了开放的思想,建立开放的制度,才会有开放的设计,建筑才有公共性,才有自由的面貌。

WA:您迄今为止完成的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个,为什么?

兰闽:是位于威海的“华润威海湾九里”,目前尚未完全竣工。这是一个普通的高层住宅项目,位置独特。我们的任务很明确,在规划甚至户型都确定的前提下,赋予它形式。我认为最终的设计结果解决了这样一些难题:如何在城市尺度下,使住宅群里的各个单体成为相对独立的元素;如何让住宅具有匀质化的表面;不同距离下建筑细节如何呈现;如何使功能成为装饰,而非相反;如何用常规的建造方式和造价解决上述问题。为此我们创造了一些方法,包括上下层错动的阳台单元,以及一种带有自然色差的外墙涂料。

我认为设计无处不在,即便是这样一个常常被归类为表面装饰的任务。在廉价的高层住宅全面占领中国各个城市的今天,建筑师可能无法控制低廉的成本,但不应容忍低劣的设计,毕竟住宅也可能成为建筑。

WA:您能否概括(归纳)一下自己的设计过程与方法?

兰闽:每次面对我认为有意思的项目,我总是在最后一刻才定稿,总是希望利用更多的时间发掘更多的可能性。后来我发现,最终我总会选择最初出现的那一个,其他都是瞎耽误工夫。这就是过程。

所以我想,最初、最直接的想法往往来自于最真实的你,其后种种都是你想变成的他人。

猜你喜欢
极限运动公共性建筑师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胖胖的“建筑师”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2018“三峡之巅”CHINA X3中国·奉节国际极限运动季隆重开幕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跳伞极限运动摄影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挑战极限运动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