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晔皓

2014-02-21 01:51
世界建筑 2014年4期
关键词: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建筑设计

宋晔皓

SONG Yehao

B.1970

1988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2010 江苏省援建项目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

2008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佳作奖

2006 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

2006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优秀奖

2004 WA中国建筑奖优胜奖

在清华学到的比较多的是认真干事情吧!精益求精,尽量尽善尽美。

求学期间对我影响最深的人是中央美院及附中新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团队,最初的团队中有吴良镛、栗德祥、王余生、朱文一、单军诸位先生,老中青结合,我体会到吴先生的高屋建瓴,以及其余先生的博学,学习了朱文一、单军二位师友的诸多优点。当时的自己感觉像朱文一或者单军一样,不是88级的学生,而是80级,或者84级的。我自己对于建筑开悟得非常晚,总是跟人家说大六才开始觉得自己知道什么是建筑设计,也就是加入美院设计团队并跟随诸位先生开始努力工作的那段时间。很多收获,不可言说。不是保守不说,而是不经历那样的事情,难以体会对于当时年轻的自己的震撼,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吧!我现在践行的建筑设计实践,全赖于美院设计的发蒙,也有赖于跟随以吴先生为首的诸位精英的长期设计学习。

当然,博士论文的写作,对于自己也是一个极大的机缘,不仅明确并坚定了研究的兴趣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乡野调研,使得我自己有机会体味了苏南,也为我的第一个房子奠定了基础。

1 德阳表工所

2 常熟图书馆

3 土门幼儿园

4 清华大学南区学生食堂

WA:建筑如何服务于弱势群体,如农村居民、老年人、妇女儿童、低收入人群、移民等?

宋晔皓:最近一些研究课题集中在乡村,集中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建成环境的科学描述上,不是类似古建测绘那样的记录,而是记录那些不属于古建测绘喜欢的类型,但是在中国农村大地野蛮生长的,没有建筑师、没有艺术、没有工艺可言的绝大多数农村人们居住的现实环境。感触很多。内容则包括了建筑学意义的测绘,以及建筑技术科学关注的科学描述:温度、湿度、采光,或者材料与物理性能表现的关系等等,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现象。研究的最基本的目的在于:如何在农村条件下,为他们也能提供接近城市能够享受的舒适环境。不简单是控制造价问题,还有生活方式、习惯、社会学的很多东西,可以依托着建成环境的改进而有所探索。

WA:您最近最感兴趣的建筑材料是什么,为什么?

宋晔皓:我最近最感兴趣的建筑材料是砌块。真正的原因是因为很多想法已经被其他建筑师实现了,而自己在实现过程中,却遇到了种种问题,难以说服甲方,说服施工队伍。导致了项目进度一拖再拖,直到通过网络发现自己团队的想法已经被其他建筑师实现了,这种感觉既欣慰,又有些沮丧。欣慰的是很多想法惊人的一致,沮丧的是建筑追求原创,呵呵。所以,我对于砌块体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WA:您迄今为止完成的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个,为什么?

宋晔皓:如果非要说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倒不是谦虚,因为年纪和阅历,肯定是没有什么所谓的最满意的作品,除非是天才,我是不相信一个建筑师能够在40岁左右确定自己的风格的。这个可能跟清华的教育有关系,一上学老师们就说,建筑师的成熟期是50岁以后,高峰期是60岁以后,类似的话。目前,我自己略微满意的作品是土门小学和幼儿园,因为它是一个抗震援建项目,在时间和经费都有限的条件下,延续了自己在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实践,力图创造一种朴素的可持续建筑案例,力图在建筑材料应用上有所创造。没有设备,但是有自然风,有太阳。没有昂贵的材料,但是有手工编制的竹编作为栏板。而且当时自己承担的是土门中学、小学、幼儿园等的一个群体规划和设计,在进行施工图设计的时候,地方设计院也要为抗震做贡献,而小学和幼儿园在进入施工图阶段的时候,超级不成熟,于是把当时方案比较成熟的中学请地方院设计,而自己在时间很紧的情况下,啃了个硬骨头。

这个作品比较好地诠释了我对可持续设计的理解,或者说中国的可持续设计的理解:在一个经济发展如此不平衡的大国,自然条件如此丰富的大国,敢不敢创造一个不用设备、不用高精尖技术,也能适当提高老百姓舒适度的建筑?地方的选材不是因为所谓绿色建筑的标准要求,而是发自内心地创造性用心去发掘一些东西?当然这个房子舒适度一定要好,耐久度一定要好。

WA:您对绿色建筑的前景有何看法?

宋晔皓:我非常期望建筑师们能够深入思考绿色建筑,能够创造性地利用现行的规范和标准,关键词是创造性。

WA:您对住宅工业化(标准化、组件预制、快速组装等)有何看法与展望?

宋晔皓:说到居住,绝对是我科研的重大兴趣点。因为已经涉及到农村居住环境的研究。对于城市,如果高校的教师不能在住宅研究上深入浅出,帮助住宅产业(不是房地产业)研发产品,提供战略指导,那是一个非常可惜的事情。

对于中国住宅的集成化、智能化、非现场定制化,我是超级期待的。目前,我们的工厂预制化率还非常落后,而定制非常普及,现场设计,现场施工。这个是不对的,应该是大多数采用标准化非现场生产的东西,以保证一个较高的较为耐久的质量水准。而少数则是定制。这个问题一言两语说不清楚,有机会通过研究工作交流。

猜你喜欢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建筑设计
中国建筑学会标准《民用建筑电气线路防火设计标准》将于2022年5月1日起实施
中国建筑学会标准《建筑物及电子信息系统隔离防雷技术标准》发布
胖胖的“建筑师”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电气分会两项团体标准编制工作启动会议在宜兴召开
当建筑师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