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

2014-02-21 01:51
世界建筑 2014年4期
关键词:建筑师现代性环境

张利

ZHANG Li

B.1970

1988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简盟工作室主持

《世界建筑》主编

2013 英国AR+D国际新锐建筑师奖

2013 世界建筑节展览建筑组入围

2012,2008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

2012,2010,2008 住建部勘察设计一、二等奖2009 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

我们上大一、大二时,清华建筑系低年级的专业教室设在主楼西侧的焊接馆顶层。焊接馆充斥了各种与“建筑”若即若离的特质:超过5m的用于焊接实验的层高,遍布于楼内各个角落的机油气味,到了晚上,漆黑一片的走廊和楼梯,窗外高大密集的杨树,以及高大的老旧楼房都有的超长的混响时间。这样的环境带来了各种感觉信息的放大,也决定了对空间使用的相对的随意性——反正它本来就不是为学建筑准备的,你怎么用都不会更“错”。最可贵的是,它是当时清华少有的几个全年24小时开放、基本没有教师常驻的教学用房。

现在想起来焊接馆真是学习建筑的难得场所,正是由于它用于建筑教学的“临时”性,使很多体验在对比的背景下得以突显:建筑系青年教师帅气的着装和步态(以王路和屠晓方为代表),高班同学的潇洒的点拨与诱导(以王辉和袁牧为代表),同窗学友的放松与自在(以专教座椅的任意布局和京籍女同学嘹亮的粤语歌曲为代表);当然如果走得足够晚,还可以听到质朴的人生哲学教育(当然是焊接馆唯一的管理人员——赵大爷在酒后讲述的)。总之,无拘无束的环境中的鲜明的人性,实在是对建筑学习的最好的启蒙。直到现在,我要是在工地或是什么其他地方闻到浓重的机油味,仍然会想起在焊接馆的美好的时光。

1 金昌市文化中心

2 宁波和丰创意广场

3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屋顶花园“新九州清晏”

WA:您认为建筑应如何参与我国乡村建成环境的更新?

张利:当务之急是端正态度,或更明确地说,是摆脱来自城市的优越感,以学习的心态参与乡村建成环境的更新。

对我国乡村建成环境的更新的最糟糕的结果,是把它们建成城市的减配版本,执行同样的资源策略,依赖同样的规划设计工具,最终造就同样的问题。我国的乡村、特别是传统聚落的乡村中物化了很多传统的智慧,包括自给自足环境的资源效率、对舒适的、有节制的追求和基于血缘的高熟识度的密集社区等。这些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游离在我们所熟悉的建筑知识体系之外的,当然,也不是我们所习惯的规划设计工具可以控制的。

基于乡村资源环境特点的基础设施体系可以帮助摆脱对城市规划框架的依赖,水和能源系统特别有可能根据乡村的小规模集聚特点形成相对自循环的体系。

传统的基于家庭单位的混合空间布局可以在更新的建成环境中得以延续。在乡村,因为人与人的高熟识程度和建设的低密度,邻里的公共社区空间更容易得以有效实现。

乡村建成环境更新的实施模式也应与城市的高专业分工模式大相径庭。在乡村居民的参与决策与实际参与建造很可能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对地方材料和地方工法的运用也一样。

我们或许应当提倡中国建筑师“下乡”,比如一位建筑师在数年的时间周期内为一个乡村服务数次,以参与的方式辅助在乡村的社区内形成新一代的乡村工匠——他们即是自己社区的建筑师,也是建造者。

WA:您如何看待建筑的现代性问题,以及中国建筑的现代性问题?

张利:现代性概念本身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它所内置的“新”对“旧”的割裂、文明的单线程发展以及时间轴上后点对前点的无道理的“进步”优越感,都是现代性所导致问题的根源。20世纪以来,我们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看到了源自盲目的现代性的数次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战、我国的文化大革命、媒体社会的物质与消费主义。

感谢柯布西耶(Corbusier)、吉迪思(Giedion)、赛特(Sert)等人和他们把现代建筑神圣化的CIAM,对建筑现代性的笃信的谬误得以在前后不到50年的时间内暴露无疑。可令人不解的是,在西方,CIAM内部可以形成Team X对现代主义教条的自觉的人文主义修正;而在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现代主义的错误却在工具理性的主导下被一步步放大。对机动交通的过度依赖、对功能分区的清规戒律般的执行、对未来模拟预测计算的轻信,一度使我国的城市建设成为了最难具有可持续性的范例。如果不是当前自上而下的对“新城镇化”的提出,我们真不知道这种现代性的谬误会继续到什么时候。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性的问题并未随着对现代主义的迷信的消亡而消亡,而是转移到的后现代性,或是“更新的新”对“新”的再次割裂当中。时下各种流行的时尚和它们的拥趸者最耸人听闻的说法是:如果你不怎样怎样,你便要落伍。在这种恐吓之下,我们已经看到了太多当代概念的二手贩售,以及太多的东施效颦的“me-too-isms”。不论是出于天真,还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这种笃信与盲从都拒绝承认一件事情,即自从建筑的故事开始的那一刻以来,建筑以对环境的人工干预架设人的生理存在(这种存在的变化速度是生物进化,而不是技术进化的速度)与自然的物理存在之间的桥梁,抵达生存的诗意这一核心命题就从未改变过。这一命题跟我们是否“现代”无关。

猜你喜欢
建筑师现代性环境
胖胖的“建筑师”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当建筑师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