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照青

2014-02-21 01:51
世界建筑 2014年4期
关键词:特质建筑文化

宋照青

SONG zhaoqing

B.1970

1992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建筑师

2013 《安邸》杂志“AD 100”设计师

2004-2005 民用建筑设计市场DI推荐最佳建筑人

CIHAF中国建筑二十大品牌影响力青年设计师

1992 台湾洪四川文教基金会建筑设计人才优秀奖

1 上海新天地旧区改造

2 上海中星虹达美华村

3 西安秦二世陵遗址博物馆

WA:您认为我国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应向什么方向转变,还是应继续纪念性与形象取向?

宋照青:我认为,中国城市的大型公共建筑首先要抛弃的就是所谓的“大型”,建筑的过程本身是一个极为消耗资源的过程。我国目前需要的是与百姓生活尤其是百姓的城市文化、交往、交通等物质与精神生活紧密相关的建筑,而不是所谓的建筑雕塑与体量。

WA:您如何评价我国城市的基于功能分区的布局方式,有何改进建议?

宋照青:非常糟糕,应该充分学习日本的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理念,以轨道交通为纽带发展线性化城市,突出混合式功能组织,以地域特质为出发点发展卫星城。

WA:您对我国新城/新区模式有何想法?

宋照青:我国所谓新城与新区模式非常简单粗放,形象化为中心开始卖地皮,国外风情照抄,基本上忽略地方特征和实际需求。不经过实际需求和文化肌理,仅以土地财政确认土地指标。

WA:您对我国城市实现高密度的方式,特别是大量集中建造高层建筑的方式有何想法?

宋照青:是资源集中、减少浪费的一种方式,但由于城市总体规划的不完善,尤其是自然保护和历史文化地段的保护缺失,以及城市功能及产业的单一,大多数城市环境恶化、缺乏活力。

WA:您认为解决我国城市建筑公共性的关键策略是什么?

宋照青:是文化价值观的改变以及建筑文化的普及。

WA:您认为我国目前的医疗设施和中小学校建筑中,最需要改进的是什么?

宋照青:更多的是制度方面的改革,如果仅从建筑来谈,医院应强调社区医院,中小学应该强调开放性与多元化,总而言之,应以小型化、多功能及开放性去推动医疗的普及及文化的传播。

WA:您认为建筑应如何参与我国乡村建成环境的更新?

宋照青:也应该多学习日本的经验,强调地域特质。注重水土保持,做好调研,多做与环境紧密结合的小型化建筑。

WA:您最近最关注的建筑设计思潮是什么,为什么?宋照青:桢文彦提出的“安静的建筑”。如果所有的人都去做唯我独尊的建筑,我们的城市就不存在了,我喜欢弗朗西斯·D·K·钦的一本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在目前大多数人只追求夸张造型而忽略空间,基本上不讲秩序的价值体系下应强调安静的建筑。

WA:您能否概括(归纳)一下自己的设计过程与方法?

宋照青:首先实地考察,然后研究地域特质,包括历史文化特质与环境特质,然后靠直觉,这是最重要的。

WA:您能否简述个人对建筑历史的观点以及如何在建筑实践中应用建筑历史的经验?

宋照青:建筑历史的研究是非常的重要的,它决定了一个建筑师对空间、材料、形式等一系列自身经验的形成,决定了他的专业素养以及文化品位的形成,中国5000年的建筑地面遗存已经不多了,研究建筑历史能够拓宽并产生我们的空间意象以及为我们创造的环境意境提供素材和创作的源泉。

WA:您对结构技术的评价和选择标准是什么?请简述一次与结构工程师共同探索结构创作的经历?

宋照青:建筑师应该把控结构设计的选择及结构方案的实施,把控得越好越能体现建筑的概念设想,例如,我们在西安芷阳文化广场中坚持以箱型结构体系去实现建筑20m的悬挑,最终在建筑体量与力量感的实现上达到了设计的目标。

WA:您对在近期中国有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设计与建造技术有何展望?

宋照青:我国目前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城市规划与设计的问题,如果能够合理开发出一些技术便利地使用环保节能的地方材料则更有积极的意义。

WA:解决我国当前城市居住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宋照青:制度性问题没有办法回答,从设计角度而言,目前居住区基本上都是封闭的,大型且千篇一律的,所以是基本上与城市分离的,只满足居住的功能要求,不能与城市环境产生互动并促进城市文化的形成。

WA:能否简述您心目中最理想的居住模式?

宋照青:小型化、开放型社区与城市商业文化环境能够有机结合又不受干扰,与自然环境共生的现代功能社区。

WA:能否描述一下您心目中当代中国高密度城市最适宜的住宅单元?

宋照青:开放且连续的自由空间,简洁并有节奏的空间转换,轻松并有多功能性的场所特质。

WA:您对住宅工业化(标准化、组件预制、快速组装等)有何看法与展望?

宋照青:在生产力水平以及细致分工需求不明确的时候,只是简单谈标准化和产业化是没有意义的,中国人口众多,应更多鼓励技术工人的技能提高与精细化。

猜你喜欢
特质建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谁远谁近?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