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维驱动下的传统媒体组织创新

2014-02-23 09:21万笑影
中国记者 2014年10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融合内容

□ 文/庞 承 万笑影

新思维驱动下的传统媒体组织创新

□ 文/庞 承 万笑影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新媒体融合起步较早,其“枢纽型媒体集团建设”的融合路径自成一体。本文结合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实践,探讨深度融合过程中,传统媒体组织方式创新的可能方向。

传统媒体 融合 枢纽型媒体集团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前不久有一篇文章在微信上流传甚广,文章剖析了为什么传统媒体做不好新媒体,不是不会用新技术,而是“生产关系的落后”。新媒体需要创新才能推动,而创新需要在期权股权激励等新型所有制关系下才能萌发。所以“僵化的体制永远产生不了创新型业务。”

我们认同文章的观点,但不认同它的结论。在“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这一浪潮中,不能忽视传统媒体在组织和机制上的巨大创新冲动和力度。技术、人才、渠道都可以引进、嫁接、兼并,只有自身的组织方式和机制创新,才能让融合从“物理变化转向化学变化”。

笔者供职的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融合起步较早,其“枢纽型媒体集团建设”的融合路径也自成一体。这里,笔者结合浙报集团的实践,谈一谈在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传统媒体组织方式创新的可能方向。

互联网化牵引的组织改造方向

其实,目前的新媒体本身就处于技术异质更替的剧烈变动中。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融合,目标却并非今天的新媒体。转型之路无先例可依,“八仙”们都已下海,但是各显神通,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路径,往着各自心中“虚拟”的彼岸。

但是这个“彼岸”的共性在于,它是依据目前互联网发展的特性去推断的未来发展之路。而深度融合的标志之一,便是用这种互联网思维重构传统媒体组织结构。

每个互联网大人物,都曾提出过自己版本的“互联网思维”几大条。有没有标准答案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与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融合过程中,每个传统媒体都有自己的体会。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在多年的全媒体融合之路中,体会到了这样三个意识区别,并作为核心融合发展观。

一、内容即服务。传播的本质就是服务,媒体融合的本质也是服务。必须把新闻传播与互联网服务融合起来,顺应用户需求的变化,重塑传播逻辑,从提供单一新闻资讯向以新闻资讯为核心的综合文化服务转变。

二、用户即阵地。传播的基础在于用户,必须想方设法把报刊读者变成多元用户,把占有用户、发展用户、集聚用户作为根本目标,作为评价标准,贯穿于媒体融合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

三、作品即产品。互联网的生产模式是内容服务化、服务产品化,必须改造现有新闻生产流程,建立健全以产品为核心的新的运行体制和管理机制。

从这三条看,传统媒体的生产、运营组织方式与新媒体有着巨大区别,要实现这些转变,你的新闻内容生产要和互联网服务打通,采编人员要和用户需求打通,生产要和营销打通。

从传统媒体机构创新诉求上讲,横向要能把不同性质的媒体串成一个全媒体,重塑传播阵地,纵向要把内容生产、技术创新、用户集聚、服务营销连成一体,使传播价值链形成一个闭环。而且,所有这些转变,都必然对一个良好的支撑体系提出要求,使企业组织方式向更快反应需求,更易促进创新,更好复制推广的方向转型,更好适应互联网革命。

由此可见,对传统媒体来讲,如何在现阶段与新兴媒体进行深度融合,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用互联网思维去重塑其组织架构,从根本上打通各个关节,而这种深度打通思维的本质就是用户思维和产品思维。

当然,实践中要按一个模板进行推倒重建是不可能的,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过程中,只能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做掘进式改造,融合到什么层面,组织机构就改进到什么层面。

采编流程改造最易破题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组织创新,动手最早的就是内容生产的流程改造了。作为以内容生产为根本的传统媒体,在建立适应全媒体发布需要的内容生产流程和把关流程上,显得更主动,也更自信。

低温避光条件下的油脂有淡淡的清香气味,没有明显的刺激性气味;恒温避光保存的油脂气味变化不大;烘箱环境、室内环境、室外环境储存的油脂均具有刺激性气味,这与何锦风、曹君等[1,12]用GC-MS/HPLC测试油脂氧化可产生醛、酮、烃类等物质相符。

这种生产形式再造的主流方向是,建立全媒体间的紧密协同机制、内容融合机制和互动沟通机制,以做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

有人描述过,最符合新媒体发布需求的内容生产组织,就是朝着组建一个综合性的全媒体信息中心努力,将所有的记者、制图美工、技术人员及协调人员从各个子报和新媒体集中起来,各子报和新媒体只设立编辑部,它们的稿件均来自于这个全媒体采编中心的供稿。其实这种理想中的“内部通讯社方式”,在一些报业集团中早已有之,但一向贬褒不一。但是目前全媒体化的内容生产要求,使得重建这种采编平台有了新的理由。但是,除了图片、体育等内容较易整合外,这种“内部通讯社”方式,除了容易抹杀各子媒的个性外,在组织协调上,也是知易行难。

“中央厨房式”的全媒体采编流程改造就是一种折中方案。这种全媒体编辑中心没有记者,只有编辑和新媒体方面的技术人员,记者还是从属于各个平面媒体,只不过,这些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还需向全媒体采编中心供稿。全媒体采编中心接收稿件并进行“数字化加工”编辑。相对前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更易实现传统新闻的数字化改造。

2013年年底,浙报集团成立了一个新媒体生产的“中央厨房”——数字采编中心,在集团媒体融合发展中起到了核心牵引作用。浙报集团的“中央厨房”虽然不是最早建成的,但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围绕着一个核心产品“浙江新闻”移动客户端产生的。“数采中心”不仅主要负责组织、整合“浙江新闻”移动客户端、浙江手机报、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及网络视频新闻等核心媒体的内容生产与发布、运营推广,也同时承担着浙报集团边锋网新闻专区和新闻弹窗、云端悦读PAD客户端、边锋互联网电视盒子、钱报网、大浙网新闻板块、各县市区域门户等紧密型全媒体的新闻类内容生产和发布,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字采编中心的运作,重构新闻流程,能牵引平面媒体内部生产流程和话语方式的互联网化改造。比如,过去,记者采写的稿件往往要到第二天见报,所以就以晚上为截稿期。现在,由于数采中心的“催逼”,甚至鼓励他们用手机拍摄发稿,各媒体记者养成了在现场发稿的习惯。

这种改造还体现为一种内容生产、营销的横向协同机制。数字采编中心打通了与集团内各个媒体采编系统的联系,互为供稿主体;通过建立沟通机制,将《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今日早报》等媒体的每周谈版会、每日编前会转变为全媒体内容策划会,共同策划每周、每日的重大报道。同时,还能与传播链下游的服务经营部门衔接,嫁接服务平台,比如“教我烧菜”“我要挂号”等网络应用,使得它在把内容转化成服务,作品转化成产品方面起了粘结作用。

“中央厨房”式的采编流程改造,更像是一个在原有采编主流程中嵌入的中央处理环节,通过汇聚到这个环节的处理,传统媒体实现了新闻素材的数字化改造,并分流至多平台发布。同时,它也像是一台驱动泵,把变革推进到每一个毛细管道。当然,浙报集团的数字采编中心,因为围绕着“浙江新闻App”的核心产品生产,因此这种改造显得更流畅自然,而不会显得像是原有流程中添加一个环节那样不自然。

从未来看,这种中央处理器方式的改造还要向上下延伸,包括各矩阵间统一的标准或者“接口”,形成操作手册或机制,直至实现整个采编流程的全媒体化。未来最适合新媒体的内容生产组织形态是什么呢?没有人知道,但它一定是朝着适合互联网传播特点,能实现实时传送、数据共享、直接通过用户需求生产内容的方向发展。

项目制带来局部机制创新

互联网的特征是创新驱动,异质替代,微信的诞生就是一个典型。

在做新媒体增量的时候,导入项目制管理,是许多传统媒体的路径选择。2013年,浙报集团在内部组织了一场覆盖全员的全媒体融合创新专题培训。全集团有2000以上员工参加了这次培训。这次培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打破了原有的管理分界。在培训的第一课中,就将参加培训人员原有的组织归属横向打断,不同岗位打通,按照财经、文教、管理、生活时尚服务等类别重新分组,组成一个个10人左右,既有采编,又有广告,还有技术等专业人员的项目小组进行专业化授课。同时要求每个团队在培训期间设计一个新媒体产品,从产品定位、市场细分、用户需求、商业模式等方面做设计方案,最后通过竞赛评比的方式进行理念展示,以强化培训的效果。事实上,这种项目运作制的尝试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培训附属的项目大赛中,许多团队设计出了各种新产品,许多产品成为后来集团新媒体项目的雏形。

今年上半年,浙报集团启动一场创新孵化大赛,将这种项目制创新推入正式实践。这场创新孵化大赛,由集团内的员工自由组合报名,有 50个参赛项目进入正赛。这些创新小组都由集团中有共同兴趣的人员自由组合而成,,包括采编部人员、信息技术人员、广告部员工还有版面美工等等,一个小组多的近十人,少的三四人,产品包括服务类网站、移动App、微信公号等等。历经近3个月的申报、路演、评比、复评等比拼过程,最终共有20个项目进入了入孵程序。整个孵化的预算总投入达千万元。

在正式成为集团的孵化项目后,这些运作采取的是项目制管理模式:项目的日常运营与生产等均由各团队自行管理;这些团队中的集团员工在项目内任职均为兼职,不脱产;人员的行政关系仍由各自原部门负责,但集团在新媒体中心成立一个部门,为每个项目各配备1个运营孵化经理和1个技术孵化经理;同时对每个项目不仅进行经济数字的考核,还对阶段性发展成果进行过程考核。

这种项目制还正在发展中。新媒体创新孵化已纳入浙报集团发展的未来战略,孵化工作也从大赛制走入日常申报制,集团内所有符合要求的项目均可申报,每两月进行一次评审,选出可孵化项目。

在有力的激励和管理机制保障下的项目制,不失为一种灵活、富有效率、也容易操作的创新机制。对传统媒体来讲,在进行前景未明的新媒体创新时,既保持原有的管理制度基本稳定,同时又推动机制创新,促进企业创新文化,是一举多得的选择。

将来,传统媒体内部的内生性创新机制还将进一步走下去,比如,项目孵化成功,这些创新的新媒体逐步壮大后,将来用什么机制来进行规制,“收编”成行政级别的事业部?“升格”为新的下属公司?还是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引入股权激励制度,这些都只能说是让人期待。

适应融合战略的新型架构

融合新媒体,融合互联网,现在被几乎所有的传媒集团放进了企业愿景。但这种媒介融合不仅是技术升级、平台拓展、内容创新,同时应该还伴随着企业组织架构的创新,而这往往是最艰难的一步。

通常我们说,直线型组织结构,责权明确却不利于调动积极性;职能型组织结构,业务性强却横向联系差;矩阵结构,适应性好却易产生多头管理……

而互联网企业又呈现什么样的组织机构特征呢?可惜的是,现在国内外的著名互联网公司,他们的组织方式也都大相径庭。有的以产品矩阵为核心,有的用事业部制加上服务支撑,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一、高度突出自身的企业或核心产品特点;二、尽量扁平化,保证高速反应;三、不怕折腾,随时可以推倒再造。

传统媒体的组织方式革新,也朝着这一方向。再以浙报集团为例,浙报集团提出了“构建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枢纽型传媒集团”的发展战略,而伴随着这种战略的,是已经延伸多年的组织结构更新。

2011年9月,浙报传媒成功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省级报业集团。这不仅让它因此建立起全面融合所需的资金平台,也完善了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此前,浙报集团还建立起多个报系,这也是横向重整传媒资源的重大尝试。原先各自独立的子媒相互分享内容和受众、市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让“一堆土豆变成土豆泥”。在财务上,启动全面预算管理。以前,报业集团的财务管理都是结果管理,只要年终时达到预期目标,任务就算完成。而预算管理的过程,则是体现了企业战略目标的落实过程,这种资源的调配管理过程,能够更好地对集团战略导向、品牌推广、人事管理等各方面进行日常监督和推动,这又是一种垂直方向资源整合革新。人力资源管理也引入了ERP系统。

但在融合大潮中,实践总是走在机制之前。比如,《浙江日报》建报前30年是一张主报,后30年,变成30多个媒体的媒体集团,而最近3年,在新媒体技术催生下,集团各级仅是发展起来的微信公号就有200多个,用户数百万。这些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等不断发展中的媒体矩阵,还能以行政方式“一个萝卜一个坑”管理吗?采编内容与技术、营销的产业链闭环用什么方式实现,怎么把原有的人力、党群、工会、研究等机构变为融合一体的支撑系统,这些都在呼之欲出的酝酿中。

在更大的宏观层面上,将来的大型媒体集团,都面临着跨界融合的飞跃。过去的主报管子报的方式,显然不能适应新的变化。在可能出现的跨媒介、跨地域甚至跨行业的过程中,报业集团要面临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再造,学会用融合生产、组合营销甚至资本纽带去组织和管理未来的新型传媒集团。

要融合而不要迎合

传统媒体要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就要进行组织机制的改造,这种认识和动力其实都不缺,缺的是这种融合没有模板可套,因此成为一种摸索中的创新之路而显得艰难。有几个问题因此值得思考的:

1.脚跟要稳。在全面融合的过程中, 传统媒体不能依葫芦画瓢,照搬照抄互联网企业,怎么时尚怎么来。传统媒体自身的属性,决定了它不能忘记自己全面融合的根本使命:更好地占领舆论主阵地,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对社会的引导作用。因此,在与新媒体的融合过程中,组织机构的变化不能简单地“互联网化”,比如,不能在引入点击率考核时弱化了应有的导向管理体制;不能在综合服务时,用经济指标弱化影响力指标。传统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不是吞噬与被吞噬的关系,而是借力互联网创新,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成为新型的富有生机的传媒集团,而不是一架利润机器。

2.防止采编人员边缘化。传统媒体,本质上来讲都属于内容生产企业的范畴。在相当长一个阶段里,内容还是传统媒体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目前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的过程中,往往是用主攻增量,带动存量的方式,新旧媒体“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原有的采编人员容易受到冷落,心理上也容易产生落差,这些在组织制度变化时要得到精心考虑。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全员培训等方式,带动起尽可能多的员工投身于这场融合革命之中,而不要让他们产生抵触心理。

3.重塑企业文化

《马云内部讲话》里说到:什么是组织,组织是靠什么团结起来的?组织一定是靠共同的使命团结起来的。组织里面无非就是由使命、机构和一批有梦想的人组成。

新经济的核心是人,而最好的企业组织就是让员工共同发展的组织。今天的传统媒体处于非常时期。是危机,是机遇,不同角度不同理解。但是,一个好的组织和企业应该把企业前途与个人理想结合起来。传统媒体需要引进创新、自强和以人为本的互联网文化,也要重振主流媒体充满社会担当和新闻理想的传统文化,从而让传统媒体重新变得富有朝气和活力,这比奖金考核更重要。

(作者分别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院研究人员)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融合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主要内容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传统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