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果中怎样体现出年轻人的创新贡献

2014-02-24 11:23喻海良
求知导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学术会议贡献成果

喻海良

针对科学网上开展的“创新和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使命”的访谈。为了表示支持,我问了几位获奖者一个问题:“年轻人做出一项创新,怎样让别人知道这是他的创新,而不是他‘领导的创新。”我不知道几位教授将给出什么样的答案,但下面我想我说我的顾虑。

(1)年轻人知名度相对很小,在成果面前,容易被忽视。在某些学科,很多年轻人的工作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也因此,就贡献而言,还是导师为主。然而,在实际科研生活中,也有很多研究成果都是年轻人完成的,甚至完全是他们独创的想法,但是,很多时候,在人们心中都被“漠视”了,因为年轻人的知名度相对而言都没有他们的领导那么高。以我自己的认识而言,看见A、B、C三位作者写了一篇重要论文,其中,A是第一作者,B是通讯作者,C是知名学者,此时,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忽视A、B两位作者,而直接说C又获得了一项重要成果。而实际贡献而言,C可能就参与了论文撰写后的很小的讨论工作。前些天去某学校做了一个报告,在介绍我的工作时,不得不自己说“我是第一作者,也是通讯作者,构思了整个课题研究”。为什么?因为,后面的几位作者的知名度都比我要强很多。

请问,面对这种情况,如何让其他人知道这项工作是A或者B的原创工作呢?

(2)重要学术报告通常都是“领导”做。在很多学术会议中,很多人都表示要让年轻人站上前台去进行演讲。但是,就那些邀请报告而言,还是被老同志们垄断。有时候看到某某国际会议,大会的几个主题报告不是已经退休的教授,就是即将退休的教授。也因此,年轻人想通过学术会议表达自己的原创成果,很难。当然,可以通过普通的口头报告予以表达,但是,这些报告的听众基本上不足邀请报告的几分之一,而且,听众还是以研究生为主。

刘磊给我的问题给出了他的答案:“学术会议上问演讲人几个具体问题基本就能判断吧”。是的,我们经常问一些学者某项具体问题,他可能答不上,而直接回答“这个工作是我的博士生或者博士后做的”,但是,还是不能给出“工作的实际贡献人”。

(3)在重要奖励中,实际贡献者可能排在最后。国内是年年都有报奖,年年都有得奖。有时候,看到一些获奖名单,A、B、C、D、E、F、G7人。其中A是院士、B是知名教授、C、D是其他企业的领导,E、F是讲师,G是博士后。看到这样的名单,人们通常都是一句话,“A院士真强,今年又获得一项大奖。”至于这个课题的实际贡献者,A院士只可能是课题的实际拥有者,B可能是课题的实际起草者,C和D是课题的资助方,E、F、G则是完成课题的主要人员。至于那些可能有重要贡献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的原创贡献体现率为零。

目前,国内奖励评价体制很让人感觉意义深远:国家奖励者获奖名单前三名才算成果。根据上面的分析,那些实际贡献的人员,基本上都得不到“认可”。

……

上面这些问题,我自己也思考了很久,至今也没有想到好的答案。关于学术论文,我曾经想过“独立作者”。然而,以我自己的学科为例,任何一项研究都需要很多人的合作,而且,即使某些领导们在论文中“贡献”率可以忽略,但是,在发表过程中却不可能予以忽略。至于学术报告,小打小闹做个口头报告没有问题,但是,年轻人参加一个会议没有问题,参加十次会议还是很难的。特别是报奖,如果以年轻教师作为第一申请人,基本上都会被压低。能得一等奖的,只能获得二等奖或者三等奖,能得二等奖的就可能获得三等奖,甚至被淘汰……

刚刚又收到了阳虹的回复,她说“花香蝶自来”,但愿如此。希望有高明人士给这些工作在一线的年轻科技工作者们给出一些更有帮助的答案,而不是太大、太空、太模棱两可、太深奥的答案。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术会议贡献成果
学术会议质量评价方法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
验收成果
基金资助项目或攻关课题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捐书之争
劳动成果评比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学术会议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作用
5月CPI上涨,烟民有“贡献”
医学会议的腐败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