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百岁:我命由天还是由己

2014-02-25 07:22邵传贤
家庭医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遗传基因杨振宁杨先生

邵传贤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六里村的秦洪老人,一天三顿不离酒,旱烟袋随身带,人走到哪就抽到哪。但101岁的他至今身板硬朗,精神矍铄,耳不聋,眼不花,背不驼。记忆力也不错,不仅能清晰回忆如烟往事,还能背诵大段古诗词,成为当地闻名的百岁奇人。

新闻媒体报道了秦洪老人的故事后,引起健康研究机构的重视,他们决定对老人的基因、家族史和生活习惯进行检测和追踪,希望能在某种程度上揭开老人长寿的原因。

从杨振宁的百岁自信说起

2010年,著名物理学家、诺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在新加坡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希望再活20年,从现在的米寿迈入茶寿。中国古人将88岁称为“米寿”,而把108岁称为“茶寿”。

杨先生是世界级的大科学家,说话自然是审慎并有根据的。他的首要根据是基因,他自信“我有很好的长寿基因”,祖辈先人多长寿。而且杨振宁自身的健康状况极好,身体的各项指标正常,连十多年前在美国做的心脏搭桥手术也安好无恙。主流医学认为,心脏搭桥的有效期是10年,超过10年就极有可能再阻塞,需要重新搭桥,而杨先生的“心桥”非常坚固,没有再搭的必要。

杨先生推崇的养生八字诀是“博览群书,恬静养神”。书籍在给人知识和智慧的同时,还会给人抚慰与豁达,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科学证明,人类的很多疾病来源于阴暗心理和龌龊品行,而读书是最好的心理疗法和道德规范。尤其对老年人,淡泊恬静是最好的养生之道。相对运动较少的作家、画家和科学家,寿命却比运动员或体力劳动者要长,就是最好的佐证。

无独有偶的是,杨先生还是香港邵逸夫奖的评审团主席,他和邵逸夫的养生之道也不谋而合。他们都坚信自己的健康长寿有遗传基因的作用,也都爱读书和静养。已奔茶寿的逸老在最近一次的颁奖仪式上现身,走上百米红地毯时神清气定,一点不像垂暮老者。

好基因也有局限性

“百岁寿星”这个词儿正在变得既新鲜又平常,仅在美国的人数就超过10万。拿这些老人家做研究也变得越来越时髦,因为大家很好奇,为什么他们可以活那么久?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研究的结果都显示了基因的作用。日本庆应大学的高田肇甚至认为,可以通过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6个人的死亡平均年龄,预测某个人的寿命,并声称有大量的调查研究证实此规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也有很多科学家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表示,寿命预测不是天气预报,何况天气预报还没那么准呢!

但基因决定论的声音仍不绝于耳。一些研究人类寿命的世界级专家认为,长命百岁靠基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百岁老人几无影响。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人类衰老研究所所长尼尔·巴尔齐莱就表示,百岁老人可以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受其影响。

巴尔齐莱追踪研究了500多位年龄在95~112岁之间犹太老人,发现他(她)们中大约30%的人肥胖,30%的人一直到95岁仍在吸烟,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向一般人高不可攀的100岁冲刺。因为他们有优良基因的保护,可以把吸烟和饮酒等不健康的外在因素的影响降至最低,同时延缓了心脑血管疾病和老年痴呆症等与年龄有关的疾患发生。

令人遗憾的是,持基因决定论的科学家还无法弄清这种助人长寿的基因的工作机理,所以他们的观点尚不具备很强的说服力。

中国寿星留下的启示

主流科学界一直认为,影响人类健康寿命的无外乎生存环境、生活习惯和遗传基因这三大项。有人形象地将其比作一个三角形,遗传基因是三角形的底边,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是另外两边。若欲延长寿命,则应着力于两边的延长,以期达到较高的寿龄。

秦老爷子的基因监测,显示在某些重要的节点上均“鲜明独特”。比如说,老人体内的醇脱氢酶水平高于常人三至四倍,而醇脱氢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人酒量的大小,它主要靠遗传获得。因此,一天一斤白酒,一个月一斤叶子烟,在老人的承受范围内。但这样的量对某些人来说已经足以致命了。

同时也应当看到,老人还有许多大家认可的健康生活习惯。他生活在青山绿水、空气清新的环境中,每天早上7点就出门,沿河岸步行到6公里外芙蓉桥头的凉亭与好友聚会、买菜。回家后“直接走进厨房,淘米煮饭洗菜”,一个星期吃一次肉,等。这些细节透露出老人的生活简朴,有规律。晚上,一台袖珍电视机就满足了。“不看未来,不思量过去,平平淡淡过好每一天。”

实事求是地讲,你不可能改变与生俱来的基因,必须承认有些人可能比你容易活得更长寿!但你也不必因此而沮丧,因为你可以通过改变生活习惯而延缓衰老的到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遗传基因杨振宁杨先生
杨振宁百岁生日,我们欠他一个道歉
百岁杨振宁的长寿秘诀
孩子不良饮食习惯可能和遗传基因有关
文化遗传基因与生命本相体悟——关于“康定七箭”
孩子不良饮食习惯可能和遗传基因有关
遗传基因
杨振宁的放弃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
艺术融汇与民族屹立——盛杨先生访谈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