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三种意识

2014-02-26 09:49姚桂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2期
关键词:创设意识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出教师语文教学的基本观念的转变,这一转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的形成,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来具体实现。

一.创设教学情景,培养主体意识

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文字,解读文本,“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能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到激发自身学习兴趣的“点”,成为“我”的文本,就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情境。要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与需求,通过有效的组织,利用有效的空间,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告诉我们:“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不应当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让学生自主地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如教学《岳阳楼记》时,出示课文动画课件,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感受,形象感知文中描绘的景色,从而让学生进入所描绘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有时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开辩论会、当导游等方式来创设情境,把学习的情境与文本相结合,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发现的能力。

二.指导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意识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预习导学这一环节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对教材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相关的背景材料,在课堂上,借助于教师搭建的交互性展示平台,通过自读、自悟、自学、探究,加深对教材的感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影响,各有所获。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问,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读课文,可以低声速读,可以高声朗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并且标出自然段序号。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学生把反复读书后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这里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读——想——画的顺序,整体感知课文。在自主学习之后,我请同学们找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开始提出的问题大多是哪个词是什么意思等比较简单的问题,还没有展开思维,为此,我特意让学生重点朗读“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那一段,学生很自然就提出了问题:“为什么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问题出来了,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我又让他们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使他们很快明白了生命不断传承的连续性。这样做让学生学会提问,拓展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三.关注个体差异,培养参与意识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作为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要忽视学生内在表达的需要,给学生固定答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自己的见解、观点,怎么想就怎么说,鼓励学生敢于讲真话,不为预设而扼杀学生问题意识的生成,对学生的回答不必求全,从某一点加以认可。语文教师只有这样做,学生才有可能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大胆创新,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三个太阳》时,我提出了问题:画家的那幅画为什么有三个太阳?一个学生说:“因为南极太冷了,这是画家的美好祝愿。”一个学生说:“这是画家的想象,画画就应该有灵感。”另一个学生说:“这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答案各异,但却有独特的见解。看似漫谈式的互动,却让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有所突破,参与意识得以提高。

“自主、合作、探究”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持之以恒,以学生为主体,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教师只要在学生心中播下自主的种子,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发现和参与意识,就能发掘学生个体的潜能,使我们的教学越来越成功!

姚桂华,教师,现居江苏高邮。

猜你喜欢
创设意识课文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