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2014-02-27 08:23谭国太
重庆行政(公共人物) 2014年1期
关键词:民主现代化政府

文/谭国太

浅谈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文/谭国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高扬改革旗帜,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当前,全党全国人民正在认真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头等大事。本文就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有关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决定》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明确、意志坚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最显目的文字是“全面深化”这就说明了这场改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的建设等全方位的改革。《决定》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涉及面宽,如人大职能发挥、政协职能作用、政府职能转变、法治中国建设、党的制度建设、权力制约监督、社会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等,都是中央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也充分证明了“全面深化”的决心。

二、社会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认识差距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发表以后,全党全国人民在学习三中全会精神中,改革的声音成为社会主流。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社会对改革、尤其是对政治体制改革是存在一些思想阻碍和认识差距的。这场“全面深化”的改革,与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开启的那场改革,与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发动的那场改革,其思想认识和社会背景都有明显不同。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的社会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经济上实行的是单一的公有制,政治上实行的党政不分,中央集权;文化艺术自由度受到限制;社会管理控制制约太多。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党、政府和人民群众都想改革。党集权走到了尽头,党自身想改变执政方式;政府由于党政不分,想把属于政府的权力要回来,人民群众更想改变生存生活状况。这场改革,全社会积极性高,改革从最封闭的农村的土地承包开始,很快发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改革。

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下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发动的那场改革,其背景是在我国改革开放遇到所有制阻碍、开放需要市场的情况下进行的。邓小平高瞻远瞩,指出我国要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才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邓小平同志的讲话,使广大干部群众茅塞顿开。虽然也有左的思潮的干扰,但社会总体掀起市场经济大潮,势不可挡。

现在让我们分析一下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状况,应该说与前两次改革有很多不同,一是我国通过35年的改革,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取得很大成绩,我们国家的人民已经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要求改革的积极性没有当年那么高涨。尤其是一部分通过权钱交易利用公权富起来的人,他们已成为一个既得利益阶层,稳住既得利益是他们的经济、政治目的,对改革显得没有兴趣,甚至反对。再看看政府,《决定》提出国家治理,实际上也就是政府治理,政府害怕在改革中失去权力,相当一些政府管理者对改革持观望态度,有的甚至和官商勾结的既得利益者联合起来反对改革。基于这样一个社会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其目的、意义是十分清楚的。

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思路创新

我们分析了当前深化改革的思想障碍以后,就应该对症下药,大胆进行改革的理论研究和改革的思路创新。用改革的理论清除思想障碍,以创新的思想唤起人们对改革的热情。

第一,用政治现代化强化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力。政治现代化的基础是经济,《决定》提出用市场配置资源,这为政治现代化打下了正确的理论基础。政治现代化包括政党现代化,政府现代化。政党现代化,就是要真正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认真进行协商民主,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作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政府现代化,就是要彻底摆脱统治政府,管理政府,真正和人民群众、社会团体、企业等共同治理政府。执政党与政府做到与强权政治和统治政府思想决裂以后,人民群众就会感受到国家的主人、政府的主人、社会的主人的滋味,到那时,人民群众对政治现代化的感悟也就加深了。

第二,用国家治理推进国家制度现代化。一个国家的制度依据国家性质制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是民主的国家,人民的国家。国家管理的主体是人民。但是,我国社会主义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建国初期的国家要显示出一种强制力,因此,那个时期的国家,是一种统治力量,国家以集权、行政命令为特征,我们把它叫做国家统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的改革进程,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国家统治逐步由国家管理所取代。这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治理,这使国家制度向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治理的主体是人民,是社会团体、是政府公职人员。依据这一理论,各级地方政府的管理也应是地方政府治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现代政府公信力,执行力的体现,是国家制度现代化的创新,当然是国家制度理论的一大亮点。

第三,用丰富、发挥、拓展、增加民主政治空间。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党强调三个坚持:即坚持和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与时俱进,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从三个坚持到健全、丰富、发挥,这是对民主政治进程的推进。随着时间推移,时代的发展,认识的深化,民主政治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丰富民主形式和人民代表大会与时俱进,这就拓展了民主政治建设的空间,专家们和实际工作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创新更多适合中国国情民主形式和探索人民治理国家的新途径。

第四,用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加速法制建设步伐。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维护宪法权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废除劳教制度。

第五,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体现公权阳光运行本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作,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没有处理好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因而贪污腐败现象不断出现,给党和人民造成恶劣影响。三中全会强调,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利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真正突现干部清政、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有了制度保障。

第六,用社会治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社会管理显示出一个国家民主程度的发展,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也就是说社会治理的主体是人民,这就最大限度增加了和谐因素,激发了社会组织的活力。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教授、重庆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重庆行政·公共人物》主编)

猜你喜欢
民主现代化政府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边疆治理现代化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好民主 坏民主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