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研究①

2014-03-02 09:08田广高晓君李玉辉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18期
关键词:体育场地甘肃甘肃省

田广 高晓君 李玉辉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 甘肃成县 742500)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部地区,地处黄河中上游,地貌以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气候干燥,气温日差较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甘肃省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并与我国中东部省份存有一定的差距。根据《甘肃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省常住人口为25565255万人。城镇农民人口为9236582人,占36.12%;农村农民人口为6338672人,占63.88%。农村人口多,基数大。因此,农村体育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我省大众体育的整体发展水平的好坏。本文所研究的农村体育,指的是以农村农民为体育活动主体,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丰富农村农民社会文化生活为目标的大众体育。

图1 甘肃农村农民体育消费结构图

表1 甘肃省农村场地基本状况调查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甘肃省农村体育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从cnki上查阅了自2001~2012年与本研究课题相关的学术期刊、硕博论文、专著、农村体育相关的会议等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详细的研读。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详实的文献资料。

1.2.2 访谈调查法

对甘肃省10个地州市、30个县的乡镇、农村就体育场地、体育设施、支持农村体育的财政经费、农村体育管理等相关问题对各市体育局主管领导、县体育局主管领导、乡镇干部以及村委会、村民进行了访谈,并获得了极具价值的访谈资料。

1.2.3 问卷调查法

对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了有效问卷2014份,回收率为83.9%。其中男性为1048人,占52%,女性为966人,占48%。

1.3 数理统计法

用Excel 2003对问卷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甘肃农村体育现状与分析

2.1 甘肃农村的社会经济水平低,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消费性支出比重小

图2 影响甘肃省农村农民个人体育锻炼因素示意图

表2 甘肃农村农民参与体育项目的分布情况(n=2014)

甘肃农村人口比例占全省人口的63.88%,比全国农村人口50.32%多13.56个百分点,农村农民消费性支出占农民纯收入的88.94%,这说明甘肃人口中农村人口基数比较大,但从农村农民消费水平来看,消费结构属于富裕型消费。而农村农民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情况从2000年以来出现显著性变化,由2001年278元增加到2012年的306元。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由6.13%上升到9.46%。这一数据远低于全国农村农民的平均水平。农村农民的体育消费结构单一、人均体育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依然很小。

由于受经济、文化、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农民体育运动贫乏单调,体育市场启动乏力,发展迟缓,举步维艰[1]。甘肃农村农民对体育的自我投人不可能太大。在偏僻、贫穷的农村,农民在可支配的消费中首先保证的是生产生活物资的消费,这在农民所有消费中占了80.87%,而体育消费仅仅为5.92%(见图1)。其中在体育消费的体育服装、运动器材、观看体育赛事、健身消费、体育彩票这些分类消费中。体育服装鞋类的消费占了体育消费总额的99.32%。从中可以看出,农村农民的体育消费主要服装鞋类为主。体育是在生存有了保障之后的文化产物。[2]农村农民经济可支配收入情况直接影响着消费体育消费结构的变化。这需要加大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农民的收入。

2.2 甘肃农村体育场地现状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显示(见表1),甘肃省农村体育场地严重匮乏。甘肃有行政村5349个,有各类体育场地3720个,占地面积658.09万平方米、场地面积548.87万平方米,分别占全省体育场地总数的16.99%、占地面积的20.82%、场地面积的24.56%。甘肃省农村体育场地与城市之间有较大的差距,绝大部分村体育场地一片空白,全省农村体育场地以标准场地为主,非标准场地比例较少。虽然甘肃近几年农村经济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农村体育场地基础差、底子薄、悬殊大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国家为农村提供的公共体育产品仍然十分有限。甘肃省农村体育场地总量的稀少,加上农村人口基数过于庞大,每万人平均体育场地2.27个,人均场地面积0.34平方米,人均占地面积0.40平方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平方米。与全省体育场地相关指标相比,农村每万人平均场地数是全省的26.52%,人均场地面积是全省的39.08%,人均占地面积是全省的32.26%。与全国平均水平、甘肃省平均水平相比,甘肃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近年来甘肃省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随着农民健身工程的实施一定程度改善了农村体育场地缺乏的现状,然而对广大农村来说,还相差很远,体育场地缺乏使得农民健身难以开展。

2.3 甘肃农村农民参与体育活动内容的现状

研究发现甘肃省农民分别选择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台球、跳绳与踢毽子、散步、健身跑、健身韵律操、民俗体育(武术等)10项常见的体育活动内容最为健身手段。排在前五位的是散步、篮球、健身跑、羽毛球、乒乓球,分别是占16.48%、16.39%、12.66%、11.62%、10.77%(见表2)。

究其原因,散步是随处走走,对活动的强度和负荷的要求较低,这项运动更适合中老年人,也适合农民生活的特点。选择篮球和兵乓球的人也多,这是近几年来甘肃大力实施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样使篮球场和乒乓球场数量增加,为广大的农民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农民参与的人就多了,羽毛球和健身跑对健身场地设施没有太高的要求,随意找一片空地就能开展起来,不受场地的限制,农民参加活动的自由度很大,适于农民活动的特点。农民在体育锻炼项目的喜好上具有民俗性,更倾向于民间传统体育和娱乐项目。[3]民俗体育(武术等)是农民基础较好,有一定的传统性,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民更喜欢参加民族传统项目。

2.4 甘肃省农村体育组织管理现状

在调查的50个村庄中,仅有8个村落存在体育组织,所占比例为16%,有42个村落不存在体育组织,占调查村落的84%。甘肃省农村农民人口基数大,地域较广,农民居住环境各异,有好多农村农民居住较为分散。这也是影响农村农民自发组织体育活动点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被调查的有体育组织的8个村落中,有3个村落的体育组织为晨晚练活动点,5个村落的体育组织为共同体育爱好者组成的健身团体。

从1996年以来,甘肃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已经发展到12509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迅速,有一定的规模,但目前的农村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需要健身指导的要求,锻炼指导型的社会指导员人数偏少,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农村学校里的体育教师兼任该地区的体育指导员,但由于这些体育教师缺乏和农村体育组织的横向联系的中介——农村体育组织,因此,很难将农闲时的农民组织起来进行体育锻炼,有体育锻炼意向的农村农民实施锻炼时也有较大的盲目性。

2.5 甘肃省农村农民参与体育锻炼意识

甘肃农村农民文化程度还比较低,在被调查的甘肃农村地区的农民有68.81%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文盲、半文盲占14.68%,缺乏必要的体育运动知识、运动技能、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对于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之间关系的认识。对闲暇时间的支配主要依次为:看电视、棋牌麻将、聊天、体育锻炼、其他。对影响农村农民个人体育锻炼的因素调查中,认为体育锻炼没有什么效果的占12%;更愿意用打牌、看电视打发空闲时间的占了29%;认为劳动可以代替体育锻炼占了19%;认为农活忙、忙于打工挣钱的占了18%;认为不会体育、也不懂的占了11%;认为自己一个人锻炼没有意思的占了7%;选择体育锻炼不好意思、农民还锻炼啥的这一选项得占了4%(见图2)。

由此可见,如何引导农民有效地利用闲暇时间参与体育活动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农民对体育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尚未形成积极的体育锻炼价值观,对体育参与意识处于消极状态。

3 甘肃农村体育发展对策

3.1 政府要提高认识,强化农村体育组织管理机构

甘肃省农村人口基数大。因此,农村体育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全省群众体育工作的整体效果。所以,切实加强农村体育工作,首先提高对农村体育工作和关乎农村农民体育锻炼与健康关系的认识,把关于农村体育发展的可持续性、有计划性和科学性作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优先考虑位置。建议将体育工作纳入双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内容。

在乡镇要健全体育文化指导站,配备文体专干,在业务管理上形成县一级体育局或文体局和乡一级的文化(体)站纵向的管理模式,起到督促、检查、指导工作,提高业务素质。乡一级体育文化站要定期进行农村体育的宣传和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利用体育活动开展的同时为农村培养体育骨干,在农村建立农民健身中心或体育健身协会,利用农村体育组织进一步扩大农村体育人口。

3.2 多部门配合,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体育设施建设

在农村体育健身中心的建设中需要占地,在土地征用中就需要乡镇政府、体育部门和土管部门相互配合才能落实场地建设;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应向农村地区倾斜,因地制宜地建设一些经济实用的体育设施;对于居住较为分散的农村,可以依托村级学校的体育场地来开展农村农民体育活动。县、乡镇、村相互配合,重点建设一批农村体育示范点,一点带面形成辐射作用,以此构建具有农村体育特点相适应的农村农民建设服务体系。

3.3 大力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积极推动甘肃农村体育活动的长足发展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汉族、回族、藏族、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土族、撒拉族等民族。独特的自然人文特征孕育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它不仅是甘肃地区各民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道德意识,还是其价值体系的凝聚和升华。[4]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开展,如锅庄、花炮、珍珠球、木球、蹴球、毽球、独竹漂、秋千、射弩、陀螺、押加、高脚竞速、板鞋竞速、武术、民族式摔跤、马术等项目。充分发挥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健身、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优势,可以极大限度的弥补农村农民在健身方式选择上的不足。大力开发农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有利于农村体育的发展,更有利于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推动整个农村体育的长足发展。

[1]张红学.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体育发展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5):25.

[2]张洪潭.社区体育及体育健身要点析疑[J].体育科研,2002,23(1):4-6.

[3]田雨普.现时期我国农民体育的发展特征[J].体育文化导刊,2007(8):5-7.

[4]魏争光,李润中,肖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西北地区农村全民健身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4):308-309.

猜你喜欢
体育场地甘肃甘肃省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席晓辉作品
甘肃卷
2017年度甘肃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名单
体育场地投资结构、运营模式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和经营的策略探究
我国第六次与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