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普通学生体育训练队多元化建设与体育文化氛围互动组建研究

2014-03-03 02:03宋清华
湖北体育科技 2014年6期
关键词:训练队代表队课余

宋清华

高校普通学生体育训练队多元化建设与体育文化氛围互动组建研究

宋清华

为使高校普通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组织做到多元化,并引导其与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形成良性的互动,通过构建训练队与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互动模式,重在解决高校在实践过程中具体的操作问题,以引导普通学生训练队建设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高校训练队;体育文化;互动;氛围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梳理发现,目前高校训练队建设与研究现状主要倾向于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对普通学生训练队组建与管理的研究资料比较匮乏。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毕竟是少数人参与的训练,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训练手段。普通学生课余训练队训练水平和训练手段普遍较低,普通学生每人都有参与的机会,学生参与面广,才算是真正属于普通学生自己训练参与的队伍,可以刺激普通学生参与训练与比赛的积极性[1],对学生体育意识和健身习惯的养成,以及促进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建设等方面[2],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对其进行研究具有普遍意义和现实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高校普通学生课余体育训练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针对研究需要,搜集查阅相关专著和与高校普通学生课余训练有关的文件和资料,全面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时,充分考虑各高校的基本情况,从高校的地理位置,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差异等因素出发,分不同的区域共调查102所高校,其中有效问卷96份。

1.2.3 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有关体育专家、从事课余训练的教练员等进行访谈,汇总观点,总结经验。

1.2.4 调研法

通过电话咨询、实地调研等方法,调研高校普通学生运动队建设面临的困难及现有对策。调研对象为我国中东部地区课余训练开展较好的高校,所属体育院系(部室)领导。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高校普通学生训练队现存方式综述

跟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训练性质和组队机构,目前高校普通学生训练队组织大致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学校有目的组织的代表队,目的是完成校外各类参赛工作的需要,称之为“校级代表队”;2)院系有目的组织的代表队,目的是根据校内各项体育工作的安排完成相关比赛和参与任务,称之为“院系级代表队”;3)如教师开办的培训班,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种体育社团等,目前主要以俱乐部和社团的形式在高校开展,称之为“俱乐部代表队”和“学生社团代表队”。

鼓励体育俱乐部、学生体育社团等组织在高校大力普及和开展,是推进高校各项体育工作普及和推广的重要手段[3]。从对调研高校开展普通学生训练队的成功经验来看,要重视各代表队的训练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它的激励和模范带头作用。因为代表队每一次优异竞赛成绩的取得,都会对其它组织和个人参与训练和竞赛的积极性形成激励[4]。

2.1.1 几类训练队的组织形式、训练目标与经费来源情况

学校有计划的组织:这种组织是目前我国高效体育工作中普通学生训练队最主要也最能够取得竞赛成绩的形式。它是以学校领导主管、院系领导参与、体育院(系部)领导负责、教练员具体执行为一体的分层次组织管理形式。它的主要组队任务是以参加校外体育竞赛获得优异成绩为目的,同时通过优异的成绩提高学校声誉,刺激广大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是引起学校领导重视和参与的手段。经费的来源以学校投入为主。

院系有计划的组织:这种组织主要以各院系体育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它以院系领导主管、辅导员负责、院系学生会具体执行的院系体育代表队形式。它的主要任务是代表各自院系参加校内各种形式的比赛,调动院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是推进学生参与和养成体育运动习惯的最有力手段。经费的来源以院系投入为主。

体育教师有计划的组织:这种组织大多由体育教师负责和执行、学生参与、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进行。目前高校俱乐部教学是诸多教学模式中学生尤为喜爱的一种[5],当然也是广大教育者尤为看好的一种课余训练方式。这种俱乐部课余训练形式可以满足两方面的需求:1)教师在业余时间既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专项特长,又可以提高相应的经济收入;2)学生在课余时间既可以有目标的进行健身,又可以充分培养自己的体育特长和爱好。当然,经费的来源主要以学生的自我投资为主。

学生有计划的组织:以学生体育社团和学生体育俱乐部为形式,由校学生会或高年级体育特长生负责组织。这种组织是高校学生积极参与课余训练培养自己体育特长和爱好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6]。它是以团体的共同爱好为基础,有计划的、自愿自发的组织行为。这种组织的目的简单而最朴实,就是对自己体育爱好的表达、实现和回报。可以说,这种学生体育社团的开展情况,是一个学校体育工作普及和推广程度或者说是一个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折射。

2.1.2 几类训练队的训练形式

校级代表队:往往以集训队形式进行训练,由学校统筹组织和管理,训练计划的制定往往以长期训练计划为主,同时根据学校参与运动竞赛的需要,制定相应的短期训练计划、周期训练计划等,并由学校统一任命或聘任的教练员对训练队的日常训练和管理工作进行负责。

院系级代表队:大多也是集训队形式进行训练,由院系统筹组织和管理,训练计划的制定往往以短期训练计划为主,由院系组织机构牵头聘请本校体育教师、体育院系学生或本院系运动技能较好的学生为教练员进行训练。这种形式的训练,一般情况下教练员只负责训练计划的制定和训练过程中技能的传授,日常训练管理工作往往由组织机构进行管理。

俱乐部代表队:以俱乐部的组织者进行日常训练和管理工作为主,由于俱乐部大多进行的是短期培训,成员的流动性比较大,所以训练计划往往以短期的周期训练计划的形式制定。

体育社团代表队:这种代表队的训练形式是以组织者牵头,成员共同参与管理为主。代表队的的教练员往往由本社团技术和威望较高的学生来担任,在需要的时候,他们也可以请体育院系学生或体育教师做指导。

2.1.3 几类训练队的训练时间安排

由于课余训练队运动员年级不同,上课时间不同,造成了运动员训练时间不能统一,如果训练时间选择不当,会严重影响训练质量。根据不同的训练队训练性子和组织形式,在训练时间的安排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另外,文化学习成绩不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会给训练带来困难或不好的影响,所以在课余体育训练过程中,应对受训对象的文化学习予以关注。在课余训练时间的安排上,应以不耽误学生文化课学习为前提,适时安排训练计划,以获得良好训练效果为目的。

校级代表队:日常训练时间安排在课外活动时间,即下午的第7、第8节时间段,这样可以保障大家在共同的时间段进行训练。同时,代表队也根据训练工作或比赛任务的需要,组织队员双休日集训、假期集训或赛前集训等。

院系级代表队:训练时间的安排以课外活动时间为主,或以约定的院系共有的时间段进行训练。约定的时间段大多出现在赛前集训阶段,比如赛前双休日集训,但大规模的寒暑假集训很少出现。

俱乐部代表队:时间的安排往往以组织者的业余时间来确定。组织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需要和工作需要把时间安排在固定的时间段,比如双休日、寒暑假期、课外活动时间等自己可控的时间段。成员可以根据俱乐部时间段的安排情况,选择自己可控的时间进行参与。

体育社团代表队:学生自我组织的体育社团,活动时间段的安排相对比较灵活。他们往往以社团设定的一个固有的时间段进行训练为主,亦可以成员共有的爱好或活动的需要,随机组织训练或其它活动。训练、比赛的变化性比较大,随机性比较强。

2.2 我国高校普通学生训练队组织形式开展现状

表1 高校普通学生训练队组织形式开展现状调查表(n=96)

表1显示,目前我国高校普通学生训练队组织形式存在以“学校集训队”为主“学生体育社团”为辅多种形式并存的现象。由高校统一组织和训练的“学校集训队”也称学校“校队”,是目前我国课余体育训练最常见、最普遍的形式,其课余训练工作的组织领导基本雷同,均由校领导分管,通过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依靠体育教研部或室具体负责课余训练工作,完成各项比赛任务。学校代表队主要根据学校师资力量、场地设备条件建立,受训的对象则是挑选对某运动项目有浓厚兴趣及有一定培养潜力的学生;学校代表队的目标非常明确任务在身,主要是提高运动水平,代表本单位参加一定级别的比赛。学校集训队由学校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经费支出主要依靠学校财政经费划拨,这种单一的组织训练形式,无疑更会加重那些经费支出紧张的高校的财政负担,对训练队各项工作的组织和开展,尤其常年持续训练的实施很是不利。另,近10%的高校尚未组队,即便出于各种原因,已是一个不小的数据。

从对中日[7]、中瑞[8]、中墨[9]等比较研究资料以及王旭光[10]等对我国学校体育研究现状分析来看:在训练组织形式方面做到多样化,能够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因素,比如,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等各种学生自发组织的训练团体,是推进高校课余训练普及和开展的基础和新生动力,也是解决学校训练队经费紧张、弥补由学校统一组织和训练单一形式开展受限的良好措施。所以,如何使组织训练形式做到多元化,并引导相关组织社团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是值得研究人员关注的问题。

2.3 体育训练队与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互动模式的构建

2.3.1 构建目标与解决的问题

做到训练组织体系的多元化[11],并引导其互动互补协调发展,同时把训练队建设与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建设相结合,以利于其更大限度的朝健康科学的良性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各个独立的训练队及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看似简单独立的个体,其实在管理操作过程中应把它们看作是一个互动的整体,充分发挥其个体的优势,为学校总目标所运用,通过学校总目标的实现来实现个体的价值,从而刺激其个体进一步存在和发展。

2.3.2 团队之间各种互动关系循环模式构建图示

图1 训练队良性循环模式互动关系图

图2 训练队建设与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互动关系图

2.3.3 训练队良性循环模式互动关系图

图1所示,各训练队以学校代表队为中心,在日常训练和参赛管理等方面可以形成良性互动或互补关系。在参赛方面,根据学校代表队参赛集训的需要,各个训练形式的代表队中成绩优异的队员可以被选入学校代表队集训,代表学校进行参赛。在训练方面,学生可以根据各个训练组织项目的设置、训练的性质和训练的时间安排等,选择适合的时间段进行训练等。在经费方面,为了推进课余训练的普及性,参与训练的人员相对较多,如果采用学校代表队这种单一形式进行训练,各项经费支出无疑会加大学校的财政负担,使课余训练的开展陷入被动局面,以学生社团或俱乐部等形式进行的训练可以大大降低学校训练开支,尤其营利性俱乐部收取的会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训练队的参赛财政支出给予弥补。另外,对于训练、参赛表现优异的队员,学校应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反馈和奖励,激励学生自我投资、自我训练。在训练效果方面,各训练队也可以形成激励和互补,比如,学校代表队校外良好的参赛效果会对全校各种训练队的队员形成欲望刺激或精神鼓励,学校代表队中来自不同训练组织的运动员,它们能够代表学校进行训练和参赛,本身也是对原组织一个很好的激励。在人员交流方面,各代表队的人员流动相对自由,队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其它训练队的相关训练要求,进行自愿流动训练,比如,学校代表队中综合能力较强的运动员可以到其它代表队中任教练或做训练指导,目的是能够给队员提供充分发挥自己个性的空间,满足运动员的各种训练需求,推进体育活动推广和普及。

2.3.4 训练队建设与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互动关系图

图2所示,普通学生课余训练队的组建与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建设形成了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各种训练队的组建发展与普及开展等运营情况的活跃程度,直接影响着校园体育文化内部氛围的浓郁程度;反过来说,是否能把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这一大环境做大,也直接影响着其内部各机体组织的发展和活跃程度。

课余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运动训练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措施,也是推广普及“阳光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重要手段[12]。体育活动在育人过程中具有“身心双育”的特点,校园体育文化对学校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独到之功[13]。课余体育活动的群体性可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主义观念,提高校园文化主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学生投身于多姿多彩的校园体育生活,浸染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氛围时,会形成积极进取、发奋向上的情感。同时,课余体育将体育精神与校风、学风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体育精神成为校园文化有机成分,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普通学生课余体育训练活动,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健身功能、教育价值、宣传效应等[14],发挥课余体育的内在与外化效应,丰富校园文化,体现多样性,创造出紧张严肃与生动活泼相统一的文化氛围,从而满足学生生理、心理多方面的精神情感需要。通过课余体育活动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15],使校园文化产生更加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课余体育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将他们剩余的精力得到有效的、正常的释放,达到既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又完善技术提高竞技水平的目的。

3 结语

学校体育文化氛围是促进学校群众体育开展的基础和潜在动力,也是促进学校领导重视和学生积极参与课余训练的力量和源泉。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对普通学生运动队课余训练的价值往往给予充分的肯定,至于某些高校为何没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课余训练在学校日常体育工作中生动活泼地开展,除人力物力诸多因素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制约。高校普通学生课余体育在训练组织形式方面做到多元化,能够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因素,是推进高校课余训练普及和开展的新生动力。“训练队良性循环模式”,对这一多元化训练组织进行了资源整合,能够充分发挥其之间的相互协作、互补的效能,将对课余训练队建设的良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丰富多彩的体育社团组织生动活泼的开展,也必将刺激着浓郁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

[1]魏莉.廖生波.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调查与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2,34(1)85-87.

[2]张天峰.试论高校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的隐性课程价值——以隐性课程的课程、文化要素为切入点[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5):92-95.

[3]王永,罗秋香.体育社团的性别差异研究——以上海市高校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07(6):18-22.

[4]余纯璐,牛玉芝.上海市部分重点中学课余训练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3):273-274.

[5]周健生.未来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4):49-51.

[6]刘波.德国体育俱乐部体制与学校体育关系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8,29(1):88-93.

[7]曲晓光.中日大学课余训练和竞赛工作的比较研究[J].体育学刊,2005(1):31-34.

[8]杨薇,Jinhun Jonsson.中瑞普通高校体育特点的比较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1):56-59.

[9]陈小华,黄莉芹.中墨两国大学体育的比较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3):101-103.

[10]王旭光,杨莉,王迪佳,等.我国地方体育社团的现状、面临问题和发展对策研究——基于建设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视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4):302-305.

[11]宋清华.河南省高校普通学生运动队建设现状与多元化互动模式构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3):93-96.

[12]杨铁黎,宋尽贤.关于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13]刘媛媛,张洪振.从我国高校运动会宣传稿看当代青年体育文化观[J].中国体育科技,2008,44(4):124-128.

[14]赵承磊.普通大学生课余体育竞赛改革与发展路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9):82-87.

[15]曹钰.江苏省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6):96-100.

College General Students Training Team Diverse Build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Interactive Mode Research

SONG Qinghua

To enable ordinary college students after school sports training organization to achieve diversification,and to guide its direction toward the health sciences through the training organization to build an interactive mode,focusing 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o solve specific operational problems.

college training teams;sport culture;interaction;atmosphere

G80-05

A

003-983X(2014)06-0526-04

2014-04-04

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子课题(10BTY046);2014

河南省哲学规划项目(2014BTY1949)

宋清华(1976-),男,河南周口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大众健身理论与实践.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体质健康中心,河南焦作454000 Physical Health Center of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Henan,454000

猜你喜欢
训练队代表队课余
2021中国香港代表队选拔考试
2020中国香港代表队选拔考试
丰富的课余生活
大连市102中学男子足球队开展现状调查分析
2018中国香港代表队选拔考试
2017中国香港代表队选拔考试
醴陵市普通中学跆拳道队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校企互动下高职高专课余训练队训练模式研究
从体能角皮谈中学课余三级跳远训练
毛泽东给抗大参谋训练队讲军事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