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起点”教学是治疗成长焦虑症的一剂良药

2014-03-03 05:50姜朝晖
基础教育论坛 2014年23期
关键词:零起点幼小课程标准

姜朝晖

2013年,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了实行“零起点”教学的改革意见。近期,北京、天津、哈尔滨、宁波等城市教育主管部门相继推出小学生“零起点”教学的政策。但对于这一改革举措,人们仍有许多困惑和顾虑,究竟何谓“零起点”教学?它对孩子的成长有何意义?对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有何要求?为此,在推行“零起点”教学前,有必要对它的内涵与价值导向有清楚的认知。

“零起点”教学,简单说就是学习对象是零基础,教学之前没有接触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对小学生“零起点”教学的研究,目前尚属空白。但结合当前的教育实践和政策走向,人们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基于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强调学生为零基础,小学之前没有学习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基于教学依据的课程标准,认为教师遵守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不拔高,不超前。

从广义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对外界的探索过程,有些孩子还未出生就已接受胎教。所以,绝对的“零起点”是不存在的,“零起点”教学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小学教学本来就应遵照课程标准,但实际上,目前部分学校教学过程中存在拔高和超前的现象。强调“零起点”教学,就是对这种非常态教学倾向的矫正,回归到正常的教学原点。笔者以为,“零起点”教学指的是基于当前“减负”的政策诉求开展的一种凸显教育起点公平、表现为严格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教学形态。它属于一种政策话语体系,起到价值引导的作用。

儿童的成长,每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规律。通常0至3岁是儿童身体功能发育阶段,3至6岁是儿童智力和情感形成及开发阶段,从7岁开始,儿童处于皮亚杰所说的从思维前具体运算阶段转入具体运算阶段,思维更清晰,个性更稳定。因此,儿童在6至7岁开始接受小学教育,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是符合儿童身心成长规律的。但从目前来看,相当多的家长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从一出生就人为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干预,在幼儿园和学前班阶段对孩子有过高的预期,给孩子灌输知识,报考各种兴趣班,等等,这和孩子的成长规律是相悖的。揠苗助长式的提前开发,除了可能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外,也极有可能因为学业负担过重导致儿童厌学情绪的产生,为孩子将来的成长埋下隐患。当前,我国教育政策正发生巨大变革。从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期许来看,已经在逐步改变过去单一化的唯分数论的导向,倡导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自主发展、终身发展的新方向。这启示我们,在孩子的培养上,大可不必急功近利地进行超前教育,而更应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在今年“两会”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谈及教育,李克强总理强调:要重视公平问题,特别要注重起点公平。从这一点来说,“零起点”教学直接体现了政府的价值导向。在这一导向引领下,通过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发挥“杠杆作用”,有效消解家长及社会面对孩子成长时的焦虑、恐慌和盲目,从整体上改变揠苗助长的做法。

面对小学“零起点”教学的要求,学前教育需要作出反思和改变。应该说,学前教育阶段良好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对小学教育有益无害。但过高的期许和过多的干预,使一些地方的学前教育变了味,结果适得其反。某地先期开展“零起点”教学后,小学教师反映,不少孩子在学前教育机构或者家长启蒙下提前学习的知识存在错误,纠正起来难度很大,倒不如“一张白纸”的状态更好教。正如蒙台梭利所言,从某种意义上,儿童是自己的创造者,儿童个性的发展取决于自身,在他们身上似乎有一种神秘和微妙的力量,但是在成人的干预和破坏下,这种力量就不会完全地发挥出来,相反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恶劣的影响。

根据德国哈克教授的“幼小断层理论”,从幼儿园到小学,既是学习环境的转换,也包括教师、朋友、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早期的幼小衔接实践曾一度关注儿童上小学需要的学术技能,如识字母、辨认图形和颜色、从1数到10等。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不再将幼小衔接的概念等同于发展学生入学需要的学习技能,而是在生态学模式的基础上重新界定幼小衔接的概念。研究者认为,为儿童上小学提供的准备中,社会素养和情感能力比学术技能更重要。

那么,如何在做好幼小衔接的基础上,保证“零起点”教学顺利开展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转变育人观念,遵从教育规律,厘清“零起点”教学的价值导向。

首先,“零起点”教学是基于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学理诉求,更是全社会追求教育起点公平的价值选择。一方面儿童从学前教育向小学教育过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所以既要结合学科知识的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孩子已有生活经验和游戏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教学。另一方面,“零起点”教学也能确保最基本的起点公平。由于我国学前教育还未全面普及,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孩子接受的学前教育存在很大差异性。尤其是一些进城务工子弟还不能接受系统的学前教育。他们和城市孩子一起进入小学时,应充分考虑这部分孩子的基础,确保绝大多数学生接受同一起点的教育。

其次,“零起点”教学并不等于小学教育前就不学习,可以不必掌握学科知识,但学习的基础素养和学习能力不能是“零起点”,而应得到有序发展。“零起点”教学针对的是小学一二年级孩子,但却与学前教育休戚相关。3至6岁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被忽视,到了7至12岁道德品质形成时候可能会出现问题,或者智力欠缺,或者道德品格不良,或学习能力缺乏。此外,学前教育阶段,孩子的语言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性发展,都需要提供必要的环境,以培养其独立、自控、合作、分享的能力习惯。

第三,“零起点”教学并不等于抹平孩子的个性差异,应通过因材施教,为孩子提供个性化的教育。“零起点”教学绝不是整齐划一,而是对常规意义上的“抢跑”的否定和纠偏。事实证明,过多学习和提前开发不仅是无效的,而且极有可能是具有危害性的。但同时,在教育教学中,对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出的潜能,还应该加以鼓励和引导,在确保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努力为孩子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发展提供必要的平台,否则同样可能造成孩子天赋的浪费。

总之,孩子的成长是一场长跑,通往成功的路也不止一条,起点与过程同等重要。倡导“零起点”教学,凸显教育公平,遵循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成长规律,是对所谓“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谬论的理性纠偏。

猜你喜欢
零起点幼小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山东、福建严格实施“零起点”教学
零起点汉语听说教学中的交际性研究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