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地理解当代中国

2014-03-03 03:55李北方
时代报告 2014年2期
关键词:连贯性红利逻辑

李北方

如果有人说,当代中国需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他就要准备好面对各种各样的质疑。即便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谈到的“前后两个30年不能互相否定”,也有一些人对此不理解,或有疑惑。

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历史不是三流电视剧的情节,可以粗制滥造,历史的演进自有其内在的逻辑,对那些对历史逻辑的连贯性表示无法理解的人来说,这除了显示出他们自身认知能力的低下,还能说明什么呢?

认知能力的问题是有的,但那种拒绝诚实面对历史的态度背后,恐怕更重要的是立场的原因。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通过对后30年的认同表示对前30年决绝的抵触,是因为前30年的历史中蕴含着他们难以直面的东西。而这其实也提示了思考历史的一个重要视角,那便是,使前后两个30年相矛盾相抵触的东西,在前30年中就已经存在了。换句话说,前后两个30年的某种程度上的对立,不过是前30年的内在张力的展开。

《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一书记叙了中国前30年的历史,作者迈斯纳是外国人,所以他写的当代中国历史就能够从中国在不同阶段的主导意识形态的支配下抽离出来,具有更高程度的客观性;其次,作者是一个具备了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和逻辑的人,在他的笔下,革命不是混沌的,他要做的是呈现历史,而不是歪曲和妖魔化历史。

新中国的前30年是高度政治化的,路线、方向的争论和较量贯穿始终。建国之初,中国照搬了苏联的许多东西,这也是无奈之举:苏联是当时唯一可供借鉴的对象;争论和较量就是逐步围绕着对苏联模式的态度开始并发展开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个新事物,如何建设是在摸索中前进的,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也是逐步浮现的,而在与这些问题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才发展出了当时的独特发展道路。

争论的核心议题一是采取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是简单地模仿苏联,在形式上采取生产资料公有制并发展工业化就算社会主义了,还是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人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人与人在生产中的关系;二是先锋党的作用和性质,党是天然地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还是要持续地在革命的进程中接受人民大众的检验。

毛泽东的选择是众所周知的,不必再去重复了。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并非经过毛泽东的选择和决断,中国就解决了问题。因为在他离开人世之后,情况也完全不同了。

观察后来的中国,至少得在两个方面看到两个30年的连贯性。第一,后30年的道路不是凭空而来的,不是发生挫折后才产生的反应,而是在毛泽东时期就一直存在并发展着,直到在毛泽东的身后才取得优势地位。

第二,前30年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从1949年的一穷二白,到毛泽东时代结束时,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工业国,创造了人类工业化发展历史上的最大奇迹。因为发展的重心在重工业,造成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比较缓慢,另外当年创造的财富没有货币化,形成了那个时代穷的印象。这就给一些人妖魔化前30年提供了机会,他们鼓吹什么“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但他们从来没有解释过什么叫做“国民经济崩溃”,也没有讨论过距离崩溃的边缘还有多远,为什么没有崩溃,等等。如今盛行的“改革红利”的说法,完整的意思是“通过改革继续释放红利”,红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过去拼命苦干得来的,所以要“释放”出来。这个说法恰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前后两个30年的内在统一。

历史是发展的,也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不懂得前30年,就不能正确地阐释后30年。一些人将两个30年对立起来的姿态,实际上是源于前30年间激烈的矛盾,这是不理智的,也是不足取的。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2013年是他诞辰120周年。如今,我们纪念他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理解他,搞懂他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要那么做,他的得失与成败分别是什么。这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今天,思考未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连贯性红利逻辑
慢性宫颈炎患者采用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
逻辑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抓住四大趋势红利
发掘人口红利“蓝海”
中海红利PK益民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