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

2014-03-06 05:20王秋萍
烟台果树 2014年4期
关键词:果业果品果农

王秋萍

山西省临汾市农业委员会·041000

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

王秋萍

山西省临汾市农业委员会·041000

水果产业作为完全市场化的高效产业,是果农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柱。怎样保持水果产业持续高效发展,扶持和培育符合农村经济发展规律、适应果业发展趋势和市场竞争形势的生产经营主体与生产经营体制,是摆在各级政府及业界人士面前较为紧迫的问题,为此,我们深入山西各水果产区进行调研,现介绍如下。

1 生产经营主体现状

目前,水果产区生产经营主体主要有农户、企业和合作社等三大类。其中,农户可分为兼业果农和专业户(包括家庭农场)两类;企业可分为一般中小企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两类;合作社可分为农民主导型专业合作社和非农民主导型专业合作社两类。从产业分工看,水果生产环节,农户是主体,即使是产业化公司,其果园管理也大都是由农户承担;果品销售和加工等采后环节,企业则是主体。

1.1 平川果园以兼业果农为主平川地区受自然气候条件制约,以及长久以来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影响,90%的果园为兼业果农,其水果种植收入仅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一部分甚至很少一部分。一般果园规模较小,种植零星分散。兼业果农主要是50岁以上的老人及少量回乡抚养小孩、照顾老人的青壮年(又主要是妇女)。由于受资本、年龄、观念、劳力及生产条件等限制,基本没有扩大再生产能力,经济收益少,学习新技术、新理念的能力和动力有限,生产规模小,果园基础设施差,坐等客商上门收购,水果种植总收益和单位面积效益相对较低,市场疲软时,生产的果品成为滞销品。

1.2 山区果园以专业户为主山区海拔较高,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具有栽植水果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95%的农户发展成为水果种植专业户。这些专业户把果树种植作为唯一或者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且大多为本乡本土纯粹的农民,利用自家承包耕地和林地较大规模种植水果,甚至通过各种形式从亲戚乡邻处获得额外的土地种植水果。其主要特点:一是有一定规模,大都在0.33 hm2以上,甚至达几十亩、上百亩。二是果业收益较高,户均纯收益少的2~3万元,多的达十多万元、几十万元,是农业收益或者家庭收入的支柱。三是生产者素质普遍较高,有劳力,懂技术,有想法,接受和应用新技术、新农资、新观念的能力较强。四是果园管理较精细,果品质量和售价相对较高。部分专业户还结合生产经营特点创建了自己的品牌,实行商品化包装、品牌化销售等。

1.3 工矿山区企业型公司化水果种植大户在工矿山区,一些煤矿老板、企业家在工矿业获得丰厚利润后,转投向农业,特别是水果种植业,如乡宁县的戊子葡萄酒公司。这些企业型公司化水果种植大户,脱离了一般农民阶层,具有较强的资金投入能力或融资能力,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大都注册成立了相应的公司或者按公司化格局进行管理,生产管理和生产作业基本靠雇工。他们不仅有资本,还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销售渠道,大都是一些果树产业化基地的标杆或领头羊,对区域果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其主要特点:一是种植规模较大。一般都达上千亩,甚至几万亩,果园配套设施也相对完善。二是生产雇工化。在生产技术指导和果园管理方面常聘用固定人员,季节性田间管理工作则大多短期雇用周边农民。三是投资针对性强。这些企业或个人投资水果往往看重的是效益,在基地选址和品种选择上大都带有较强的针对性,果品生产特色明显,有较好的市场空间和竞争能力。四是生产经营独立性强。大多数企业只涉及自有果园的生产、销售、加工与开发等,很少收购销售周边农户的果品,与农户生产经营相对独立。五是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相对较高。六是重视果品营销。

1.4水果产区普遍有各类专业合作社近年来,为发挥农户联结政府、企业及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水果产区普遍成立了以农户、村干部、企业牵头等多种类型的果农专业合作社,其基本模式,就是由农民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自愿联合起来,进行统一生产、统一经营、统一销售,以此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自身争取更多的专业利润。调查表明,80%水果产区都组建了各类专业合作社,但在民主、平等、自愿及提高效益等方面则做得有好有差,在提高效益方面大都办法不多,措施无力,绝大多数合作社运作不规范,还有些处于瘫痪或有名无实状态。较好的合作社,社员(农户)实力差异不大,合作社一般都有自己的水果品牌和包装,有比较完整的制度,在生产管理、农资采购和果品销售等方面常常做到了几个“统一”,有较强的公关和组织能力;合作社领头人(管理者)一般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经营理念,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并能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政府的支持与补贴,往往也是一些地方政府打造的“农民合作社典型”。

2 存在问题

2.1 兼业果农为主体的果园兼业果农为主体的果园,多是以农户为单元分散经营,一般只从事果品生产,不参与或很少介入市场销售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经营管理果园面积较小,把果树当作“副业”,投入无保障,管理较粗放,标准化生产技术难推广,许多果园病虫害严重,果树长势和果品质量较差,产量较低;②果品批量小,大多等客户上门收购,或整园趸卖、混级混装销售,不仅售价低,而且销售也较为滞慢。也有一些收购商常常利用兼业果农销售困难时急于出售的心理,肆意压级压价,果农利益根本无法得到保障;③由于兼搞其他种植业,劳动力紧张,劳动者素质偏低,生产经营观念落后,果园产出和生产效益不高,还有部分果园出现失管撂荒现象。

2.2 专业户为主体的果园专业户为主体的果园,多数已介入市场销售环节,但仍然存在被动销售等问题。①生产规模仍偏小。没有大批量的产品,不仅品牌创建、宣传和市场开拓困难,而且均摊成本偏高,在产业利润分配中无话语权。②果品销售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合力与收购商进行有效议价,恶性竞争突出,销售风险大。③启动资金和运转资金需求大,投融资困难,扩大再生产受限。大规模流转土地种植水果需要的土地租金、果园建设资金和日常管理,许多专业户难以承担;国家和地方政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扶持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④劳动力短缺,生产经营管理成本持续上涨。由于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者增多,使果园季节性用工紧缺,用工成本逐年加大,2007年果园用工一般为30~35元/人,到2013年就上涨到80~90元/人。

2.3 企业为主体的果园企业为主体的果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①投资风险较大。水果产业投资见效慢,回报时间长,一旦品种选择不准,产品特色不突出,销售渠道不畅,整个投资就“打了水漂”。②自身技术力量薄弱。果园管理大都靠外聘技术人员,流动性较大且成本较高,存在较大的生产风险。如一些从事葡萄生产的企业聘用的技术管理人员,年薪达10万元以上,企业间“挖墙角”现象普遍存在。③劳动力紧缺问题更为突出。企业果园连片规模大,季节性用工需求量大,比周边农户果园雇工成本高,且用工荒突出。④受人力、物力等限制,有些企业没有大规模建设和管理好自己的果品生产基地,原料果品更多的是依靠专业户、兼业果农、合作社提供,使果品质量无法完全控制。⑤群体来源分化较大。一些从事果业的企业主,有的纯粹是着眼于“玩农业”,为自己及亲友提供安全果品;有的纯粹是圈地,看重的是农村土地的未来升值和良好的生活环境;有的则是打着”农业企业“的名号,为自己的非农产品寻找避税、减税渠道。

2.4 合作社为主体的果园一直以来,合作社被视作破解小农生产与大市场矛盾,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提高其生产经营收益的有效载体。然而,目前合作社组织普遍较为松散,在经济活动上不具有独立的主体性质。其主要问题:①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问题。影响因素,一方面是果业收益占农民收入的比例,占的比较高则积极性就强,反之则弱;另一

方面是合作社经营效益,收益高的则积极性就高,反之则弱。②合作社管理的公平、民主、和平等问题。目前,许多合作社在这方面十分混乱,这是导致合作社难以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重要原因。影响因素:一方面社员素质整体偏低,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责任并合理行使权力的社员很少;另一方面,社员果园规模大小不一,给参与合作社职责、权利的划分和实施带来挑战,易造成事实上的不民主、不平等。③经营管理人才普遍缺乏。一方面,农村既懂生产又善经营人才的极度匮乏,加上信息闭塞、经验落后,面对果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常常是无计可施;另一方面,经营机制不健全或者说监督缺失,社员间信任度低,令绝大多数人信服的带头人缺乏,使得社员与社员、社员与合作社的关系十分松散。④参与市场竞争问题。一方面,许多合作社是在政府的引导和要求下成立的,加之有“特殊”的销售渠道,因此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薄弱,生产经营管理策略大都脱离市场实际;另一方面,许多地方的水果产业都是地方政府主导下发展起来的,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就先天不足。

3 几点建议

3.1 因地制宜选择确立水果产业生产经营主体水果生产作为一种高效农业,对促进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具有积极意义,尤其是自然条件差、区位优势薄弱的山区农民,水果也可谓是农业生产收入的支柱。因此,选择农户(农民)为水果种植生产经营主体,让他们在水果产业发展中获得较高收益,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要求。从另一方面说,即便企业从事水果生产,果树栽培管理最终仍要依靠农户来完成,所以说农户(农民)作为水果种植生产经营主体也是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企业尤其是产业化公司大规模从事水果种植,不仅人力成本高企业难以承受,而且生产管理技术难落实,也就是说在现阶段企业在水果生产方面不具备优势,而应凭借企业的资本实力,重点介入果品销售与加工等利润较高的环节,在产业高度发展后,逐渐向生产领域渗入。

实践证明,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果农“抱团”参与市场竞争、维护自身利益的不二选择。目前,水果种植区域的果农是水果产业链上的最弱环节,尤其需要组织起来。尽管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但不能以此否定合作社在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因为水果是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农产品,要使分散的小批量产品走向国内外大市场,获得市场发言权,激发销售增值潜力,通过合作社组织实行统一营销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3.2 创造宽松环境,培育农户经营主体①降低中小果农获得资金支持的门槛。过去政府的各种扶持和补贴基本上都落入了以公司为代表的大中资本者手中,这实际上更加剧了中小果农的竞争劣势。国家投资重点应放在扶持和培养以现代知识和设备齐全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他们提供有效、可行的融资渠道。②加强中小果农文化素质实力培养。建议在科教、文化下乡、阳光工程等培训活动中,通过培训,提高果农生产管理水平,提高相互合作发展的能力。③强化基层信息体系建设。建设县、乡、村果业信息网,收集、整理、发布国内外市场信息和产品供求信息,解决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使果农不仅能生产出好水果,而且能帮助果农卖个好价钱。同时要引导果农及时掌握市场变化信息,既不要惜售,也不要抛售。

3.3 强化政府对果业专业合作社组织的扶持①选派大学生村官兼任合作社科技副理事长,协助合作社构建科学、民主、互利的合作机制,提高合作社的科学管理和市场营销能力,增强合作社的经营活力和发展后劲。②通过农资补贴、农机补贴、统防统治、技术支持、品牌创建补贴和市场营销等专项补贴方式壮大合作社凝聚力和影响力;引导和鼓励农科教机构、农资和果品经销企业甚至龙头企业加入农民合作社组织,增强合作社经济实力和号召力。③优化扶持补贴方式,支持合作社开展统一采购农资、统一机械化作业、统一专业管护、统一市场销售和品牌打造等活动,提高果品质量和投入产出率,扶持果农协会发展和壮大,增加果农收益。④各级政府应多向新型实用科技领域投资倾斜,支持合作社引进、研发和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带动合作社经济效益提高。⑤加强指导与监督,促进合作组织法人化、管理规范化,增强其法人责任意

猜你喜欢
果业果品果农
专家传授“美颜术” 果品销售不再愁
樱桃红了,果农笑了
田间地头“惠”果农
专家当保姆 果农心里稳
流翔高钙为果农把脉支招
新媒体时代下广告策划在果业推广中的应用研究
惟妙惟肖——中国古代器物之粉彩像生瓷果品盘
夏令果品入古诗
流翔高钙功能性果品 深受浦江桃农欢迎
发挥近郊优势 增加科技投入 促进红山区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