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与双热源热泵组合干燥落叶松

2014-03-06 09:15胡传坤高建民张璧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集热器源热泵热泵

张 力 胡传坤 高建民 张璧光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

责任编辑:戴芳天。

木材干燥作为木质品加工过程中的耗能大户,占加工过程能耗的40%~70%,而且干燥过程中热效率普遍偏低,通常仅在60%左右[1]。干燥过程中的污染问题也同样不容忽视,因此,发展节能环保的新型木材干燥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太阳能干燥是一种节能的干燥技术,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持续利用能源,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我国太阳能总量丰富,但主要应用于取暖、发电、农作物干燥方面[2],用于木材干燥方面不足千分之一。传统太阳能干燥设备也因其稳定性差,前期投资高而很难推广[3]。

热泵干燥也是一种节能干燥技术,干燥过程中能够循环利用干燥窑中的空气,不向大气中排放废气,因此也是一种环保的干燥技术[4]。太阳能与热泵两种干燥方式相结合,能够提高干燥效益[5-6],所以太阳能与热泵联合干燥的优化设计意义深远。

本实验以北京林业大学研制的太阳能双热源热泵干燥设备作为基础,对其进行性能测试,得到设备的性能参数。再使用设备对落叶松进行模拟干燥实验,探讨出更加合理高效的太阳能热泵干燥工艺,进一步提高太阳能的利用效率。为太阳能干燥设备的推广普及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依据。

1 联合干燥装置系统

1.1 组合干燥系统

太阳能及双热源热泵干燥系统主要由太阳能热风干燥子系统、空气源热泵干燥子系统、水源热泵干燥系统子系统组成。系统装置见图1。

图1 太阳能与双热源热泵组合装置

太阳能热风干燥子系统由太阳能集热器、散热风机、管路、水泵、储热水箱等组成。集热器与储热水箱相连,当集热器7中水温高于储热水箱5中水温7℃时,电池阀6、9打开,同时水泵打开,进行循环,完成储热。

空气源热泵干燥子系统由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膨胀阀等组成,其中蒸发器包括热泵蒸发器28和除湿蒸发器23,除湿蒸发器可以利用干燥室中的湿空气的冷凝过程,回收热量同时排出水分。

水源热泵干燥子系统由除湿热泵、储热水箱、管路、水泵等组成,储热水箱5中的热水流经板式换热器12,与热泵制冷工质换热,提高制冷工质温度,提升干燥系统的干燥温度和性能。

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天气和干燥阶段不同,可分别使用不同的干燥模式达到节能和提高干燥速率的要求。太阳能与双热源热泵联合干燥系统的主要设备的参数如表1。

表1 组合干燥系统主要部件特征及参数

1.2 组合干燥系统的运行方式

联合干燥系统共有3种运行模式,太阳能干燥模式,水源热泵干燥模式和空气源热泵干燥模式。当天气晴好,水温高时,热水直接通过窑内散热铜管,进行加热。空气源模式下,热泵直接从空气中取热,对干燥窑加热。水源模式下,水箱中的热水通过换热器给热泵提供热量,热泵再对干燥窑进行加热。3种模式在干燥过程中可以相互转换,适应不同的干燥要求。

在模拟实验中,热泵干燥实验使用空气源热泵,组合干燥实验中,当天气条件达到干燥要求时使用太阳能干燥,阴天或阴雨天使用空气源热泵或水源热泵进行干燥。

2 干燥系统性能测试

2.1 太阳能集热器性能测试

太阳能集热器性能指标由集热器效率ηT和供热系数PT来表示,集热器效率表示集热器将太阳能转换为热能的效率,数值越大表明集热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的效率越高,供热系数表示集热器收集的热量和消耗电能之比,衡量系统供热能力,数值越大表明系统的供热能力越强。ηT和PT由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QT为太阳能集热器实际获得的热量(J);为照射到太能集热器上的热值(J);G为集热器中水的流量(kg/h);Δt为循环水的升温(℃);Cp为水的比热容(J·kg-1·K-1);I为太阳的辐射强度(W·m-2);A为集热器的集热面积(m2);W为循环水泵的能耗(J)。

试验在8月份进行,地点为北京林业大学木材干燥实验室,选取晴朗天气,记录1 d中各个时段的太阳能辐射强度、循环水的流速,储热水箱的进水温度和出水温度,水的比热容取值为4.2 J·g-1·℃-1。详情见表2。

表2 太阳能集热器的性能参数

由实验数据得出:1 d中不同时刻,随着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集热效率和供热系数变化很大,由此可知,不同季节、月份、气候条件,对太阳能集热器的集热效率和供热系数均会产生较大影响,即太阳能集热器的稳定性差,对环境的依赖性强。相比于传统电加热设备,太阳能集热器供热效率高,能耗低,北京地区8月份天气情况下,可以保证平均供热系数达到8以上,即可以理解为循环水泵消耗1 kW电能,为系统提供8 kW的热能。8月份集热器平均效率达到40.2,接近国际同等集热器性能[5-6]。

2.2 热泵供热系数测试

热泵的性能主要由供热系数P衡量,供热系数越高,系统性能越好。P由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Ma为冷凝器的空气质量流量;Pe为热泵的干燥系统的电功率;T2、T1为冷凝器的出风口和进风口温度;Cpa为空气的定压比热。

在环境温度为33℃时进行性能试验,测试数据见表3。可知空气源热泵能提供最高55℃的热风,其平均P为2.48,水源热泵可以提供温度为67℃的热风,平均P为3.77。供热系数随着送风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根据有关资料介绍[7],P>2就优于锅炉供热,P>3时,就节约一次能源。这说明两种热泵系统都有明显的节能效果,水源热泵供热系数优于空气源热泵,故条件允许时尽量用水源热泵[8]。

表3 干燥系统测试运行数据

3 2种干燥方法的比较

3.1 落叶松干燥试验

干燥试验分为2组进行,第一组只采用空气源热泵干燥,第二组采取组合干燥,干燥前中期采用太阳能热干燥和热泵干燥相结合,干燥后期采用水源热泵干燥。

实验材料为落叶松生材,初含水率为62%,终含水率为12%,基本密度为0.34 g/cm3,试材尺寸为0.6 m×0.1 m×0.02 m,每组15块。实验地点为北京林业大学木材干燥实验室,试验结果表4所示。

表4 空气源热泵和水源热泵干燥工艺

表4中窑温窑湿和相对湿度全部取平均值。联合干燥1、2 d用太阳能干燥,3、4 d使用热泵干燥,其余全部使用太阳能—热泵进行干燥。比较数据可以看出:单纯用热泵对木材进行干燥,可以满足木材干燥工艺的要求[9],但是太阳能与热泵联合干燥,可以达到更高的窑温,大大缩短了干燥时间,提高了干燥效率。联合干燥可以克服单一太阳能干燥稳定性差的缺点。对于不同的天气情况合理选择干燥方式,干燥形式灵活。在节能的同时保证干燥工艺。储热水箱能够在短暂阴雨天气下保证同热泵的换热量,维持干燥系统的稳定性。

3.2 干燥能耗分析

目前我国主要是以常规蒸汽干燥为主,故干燥能耗的经济分析采取与常规蒸汽干燥进行对比。

由于两种干燥形式采取的能源形式不同,为了便于比较,全部再折算为干材的标准煤耗。

热泵干燥平均能耗为127 kW·h-1·m-3,联合干燥平均能耗为114 kW·h-1·m-3,将两组干燥方式的耗能折算成的标砖煤耗,分别为50.8、45.6 kg/m3,与常规蒸气干燥平均153 kg标准煤相比[1],分别节能67.8%、70.32%。

虽然热泵干燥和联合干燥能耗方面优势明显,但是考虑到其使用电能这种优质能源,电价的高低对于太阳能热泵干燥设备的推广和应用具有很大影响,故电价低的地区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太阳能热泵干燥设备的能耗优势。

4 结论与建议

联合干燥的干燥方式灵活,有利于节能和提高干燥速率,热泵干燥和太阳能干燥配合,可以取长补短,条件允许时尽量用水源热泵。

无论水源热泵或空气源热泵都有明显的节能效果,水源热泵供热系数优于空气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平均供热系数P为2.8,水源热泵供热系数P为3.7。

热泵干燥和联合干燥平均能耗分别为木材50.8、45.6 kg/m3标准煤,与常规蒸汽干燥相比分别节能67.8%、70.32%,节能效果明显。

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电价便宜的地区,太阳能热泵联合干燥系统能耗优势明显,更适用于推广应用。

[1]张璧光,周永东,李贤军.浅析热风干燥过程中的节能途径[J].干燥技术与设备,2013,11(4):3-10.

[2]张璧光.太阳能—热泵联合干燥木材的实验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7,28(8):870-873.

[3]王芳.太阳能藕合热泵干燥技术[J].无线互联科技,2013,5(5):181.

[4]伊松林,张璧光.太阳能及热泵干燥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5]Kuang Yuhui,Wang Ruzhu.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heat supply coefficient of solar energy-heat pump[J].Solar Energy,2002,23(4):408-413.

[6]罗龙会,彭金辉,张利波,等.空气源热泵辅助供热太阳能干燥系统性能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2,33(6):963-967.

[7]张璧光.实用木材干燥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8]张璧光.除湿干燥中临界除湿状态的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6):181-184.

[9]徐彩霞,张璧光,伊松林,等.太阳能与热泵联合干燥木材特性的实验研究[J].干燥技术与设备,2008,4(6):184-189.

猜你喜欢
集热器源热泵热泵
管式太阳能集热器的颗粒换热模拟
PV/T太阳能集热器性能综合评价研究
燃气机热泵与电驱动热泵技术经济性实测对比
暖通空调设计中地源热泵实践
空气源热泵用于天然气加热的经济环保性
空气源热泵供暖期耗电量计算
太阳能集热器
曲面太阳能集热器与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性能对比实验研究
地源热泵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水循环高效矿井乏风热泵系统分析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