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感评

2014-03-11 14:21秋叶
英语学习(上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观光客旅行者目的地

∷秋叶 评

这里所谈的“Travel”与近些年来非常发达的休闲旅游观光(tour)无关。它的目的地往往不是风景名胜、大好河山,其动机更非首先在于审美鉴赏或身心享乐。在某种意义上,Travel就是玄奘的“大唐西域行”、斯坦因的古楼兰之旅或者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On the Road”),为朝觐取经、探索发现、寻取经验而奔波,其终极目的在于探究世界、追寻自我。否则,我们就难以理解作者如是说:“我旅行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寻找艰辛……此种意义上的旅行引导我们在智慧与同情心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让我们清晰观察,真实感知”,以及旅行者最大的奢侈是“把个人信念与认定的真理留在家中,用不同于平常的眼光与变化了的角度看世界”。观光客恰好相反,他们往往是恨不得把在家享用的所有奢侈品甚至自己的价值观都要一股脑儿地移植到目的地的。

如果还可以继续打比方的话,旅行相当于治学时的读原著,进行“原典实证”的研究,而观光或神游(armchair travel)就如同依靠他人转述或译本等“二道贩子”的叙说做学问,往往不太可靠,有以讹传讹之险。观光客或者神游者由于“走马观花”或“拾人牙慧”,往往对于异国异地只能隔靴搔痒,充其量仅获取些抽象概念(assumptions),或者积累关于“他者”的诸多神话传说以构筑“海市蜃楼”。只有真正的旅行才能让人身临其境,充分地观察与感受,体会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而这往往是异国异地的独特性所在。

原文作者是位在英国出生的印度裔美国人,自认为一来到人世间就开始了跨境旅行,不管是地理层面上的还是隐喻意义上的。他确实对于跨文化的旅行有着较一般人更为深刻的理解。他认为所有的旅行都是双向的交流。一旦踏出国门,我们就成为了人家注视的对象,恰如我们也注视他们那样。我们为我们所消费的文化所消耗,在路上一如在我们自己的家中。至少,我们成为了被观察(甚至渴望)的对象,他们看我们恰如我们看他们那样充满着异国情调。诚然,这个道理卞之琳在《断章》里即已清晰表达:“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相互审视,同时也是在彼此“装饰”,因此在作者看来,“If travel is about the meeting of realities,it is no less about the mating of illusions”(旅行若为真实的交集,它同时也是幻影的结合);而旅行记往往是“conspiracy of perception and imagination”(洞察与想像的合谋)。

真实与幻影、洞察与想像,可能前者才是旅行出发时的目的,但它们却与旅行本身相伴相生,不可或离。你看,我们有太多的著名游记作家成为了其旅行目的地的赞美者。这里不仅有脚踏上哪儿就把哪儿捧上天的法国人洛蒂(Pierre Loti),还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老欧洲”游荡的美国人米勒以及到过墨西哥的英国人劳伦斯与到过东南亚的英国人格林,等等。他们都体现了一个我们往往不易察觉的“真理”:到了国外我们是乐观主义者,而回到家中我们成为了悲观主义者。其实,他们中哪一位对自己周边的不尽如人意处都不是视而不见的。也许有人会认为,他们既然选择了去那儿,就非要找些好处说一说的。但我们知道,学者需要理性的思维、批判性的思维才能真正治学,不能研究什么就故意抬高其价值,虽然这种现象事实上并不罕见。那么,旅行者呢?根据笔者对西方关于中国旅行记的阅读经验,那些西方旅行者往往出于各种动机或时代氛围的影响,对于中国仰慕者有之,排斥者也不乏其人,不能一概而论。但我们对于仰慕者往往有更深刻的印象,其作品似乎也流传得更为久远。例如,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利玛窦、英国人迪金森、罗素、艾克敦、法国人谢阁兰、米修、克洛岱尔、美国人赛珍珠、斯诺以及德国人傅吾康(Wolfgang Franke,其往年回忆录就命名为《为中国着迷》)等人,就对他们所亲历的中国赞美有加或予以很大的同情,他们所写的关于中国的旅行记、回忆录或文艺作品大多成为了西方乃至世界名著。关于以上现象,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解释:正因为身临其境,感受难免强烈,有时确实难以抵御中国源远流长、雍容华贵的文化魅力,其同化作用明显。当然,西方还有一种像韦利(Arthur Waley)这样的“中国迷”,他们沉浸于古典文化的中国,反而不敢踏上中国半步,只怕毁坏了在自己的大脑里经长期构筑而近乎完美的中国。确实,身临其境也难免有“障眼”之弊,恰如我们的古人所意识到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过,即便如此,旅行的作用也完全不能消解,反而给了旅行者另一个审视的纬度,即旅行不仅能认识他者,同时也在发现自我!

原文作者很喜欢引用美国学者George Santayan(1863-1952)的《旅行哲学》( “The Philosophy of Travel”)一文。笔者认为其另一段有关旅行意义的话语很适合为本文画上句号:“尽可能频繁地从熟悉走向陌生,智慧就蕴涵其中。这样,思维就能灵动,偏见便可消除,幽默感得以培养。人类以及所有其他的动物,其智慧均可归结于身上带有双腿。(There is wisdom in turning as often as possible from the familiar to the unfamiliar; it keeps the mind nimble; it kills prejudice,and it fosters humor. Man, and all other animals owe their intelligence to their feet.)”归根结底,旅行开启了我们的心智,并让我们的视野获得了无限的可能!

猜你喜欢
观光客旅行者目的地
做负责任的旅行者
向目的地进发
恋爱中的城市
迷宫弯弯绕
动物可笑堂
孤独的旅行者
时间的旅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