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03-11 15:11
阅江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价值观核心

卞 敏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南京 210013)

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是以人为本,这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原理。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科学发展观到“中国梦”的实现,人的价值发展问题一步一步地提升起来。邓小平理论强调解放思想,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以人为本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的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以人为本在党的执政理念中的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以人为本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中的体现。“中国梦”的提出与实现,强调民族自信心,凝聚中国力量,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结合起来,以一种自信的心态倡导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流互鉴,这是以人为本在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中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深刻揭示出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核心价值观

从哲学意义上说,价值观是主体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外在事物或现象所蕴含意义的认识评价,表现为信念、信仰、理想等精神形态。一定的价值观是处于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人们利益需求的反映,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选择。不同的价值主体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必然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在任何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中,总有一种处于支配地位,正确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的基本价值体系,这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在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各种价值观的地位不尽相同。有些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有些价值观则处于从属地位。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反映着价值体系的本质特征,体现着价值体系的基本倾向,引领着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这就是核心价值观。在一个特定的价值体系中,核心价值观具有派生和解释非核心价值观念的功能,可称为“终极”意义的价值观念。

现实社会中,价值观是历史的具体的,而非抽象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既可用最精练的价值范畴来概括,也可以表现为由若干价值范畴组成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五个层面的内涵:一是价值信仰,这是人们进行价值选择,确立价值取向的基本信念;二是价值理想,这是人们进行价值追求,实现价值诉求所设定的共同夙愿;三是价值基础,这是价值观生成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原因;四是价值目标,这是价值观实现的正确取向和基本准则;五是价值标准,这是判断什么是有意义的行为,什么行为是应该的,什么行为是不应该的尺度。相对于价值体系五个层面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都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科学的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具有指导实践的理论价值,也是一种终极价值追求,具有信仰价值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最终的奋斗目标,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现实中推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这里的“人”应当理解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个人,当然任何一个个体人都包括在群体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价值主体,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

根据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历史形态所做的分析,资本主义属于第二大历史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属于第三大历史形态,即以“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3]为本质特征的社会形态。在这一社会形态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因此,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受物欲支配的资产阶级的“个人自由”,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认为,未来的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5]马克思、恩格斯总是习惯于用“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来表征未来新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价值观的确立,不仅在价值追求上区别于资本主义,而且超越于资本主义。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根结底是由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决定的。

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社会制度,也是一整套价值理想。马克思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联系起来考察,使理想在科学与价值的层面相统一。理想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共同理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中国梦正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价值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我们的共同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必须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共产主义是谋求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的学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规定,反映和体现了人类最崇高的价值追求。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在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只有建立在历史文化积淀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而创造性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才能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是一个崇高而伟大的事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具有科学性和崇高性:其科学性在于能够正确地反映人类文明长远利益和未来社会发展方向,其崇高性在于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和根本利益,激励人们不断为之奋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体现千百年来锤炼的民族精神,也要体现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为中华民族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无论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还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或者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都是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连结成一个有机整体的道德精神纽带,以其特有的实践性品格直接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广泛性、包容性和整合性。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理性基础,确立了当代中国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任何社会都要通过明确的荣辱观来维系基本的文化价值,统一人们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原则,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

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意蕴

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思想一直是科学社会主义所坚持的根本价值追求和终极价值理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目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创新思想和执政理念。从价值定位的哲学意义上说,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根本目标;从科学发展的现实意义上说,“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发展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6]以人为本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

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执政理念。所谓发展理念和执政理念,就是从发展观上升到价值观层面。以人为本具有三个层面的价值观内涵:一,以人为本实质上是“以人民为本”,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尊重和保证人民主体地位,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二,以人为本是以人为价值核心,把人的生存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三,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作为我们党依靠的力量源泉。

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着极大的内在超越性。马克思从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意义出发,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传承了自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精神。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既是马克思的崇高理想,也是其价值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仁者爱人”的价值观与“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蕴涵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当代中国人文精神。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以人为本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超越性,随着历史的曲折发展而一再被人类进行哲学反思,并逐渐成为人们自觉的价值追求,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根本的精神动力。

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特别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另一方面改变了长期以来“见物不见人”“以物为本”等片面发展观,是对过度开发消耗资源、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的变革,是对只要GDP,不顾人的全面发展的错误政绩观的纠正。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的权利为中心,保障人的生存权、自由权、发展权;以人的需要为宗旨,既要满足人的物质利益需要,也要保证人文关怀的精神需要;以人的发展为原则,社会应当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条件。在任何一个社会中,能够正确反映一种价值观本质的东西通常不是手段而是目标。因此,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目标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思想,把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与价值追求统一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立足于公平正义的理念和规则,才能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提升社会整合能力,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核心价值观表达全社会共同的价值理性。价值理性体现一个社会关于“应当如何发展”的生存智慧,即表达并设定社会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引导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把握和调整社会各个层面乃至世界各种文明之间的价值合理性。中国梦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对中国“和”文化作了新的提炼,他倡导“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向世界宣示了中国珍爱和平、维护和平的理念。和平发展的理念,本质上就是一种尊重人的价值、关爱人的生命,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这些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深刻渗透于中国当代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根本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以及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在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统领地位,应当成为全体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应当成为全体人民团结奋进的崇高追求。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撑,应当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精神状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标志,应当成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应当成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现代公民的文明素质,应当成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全体社会成员进行道德判断的价值标准,应当成为人们从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基本规范。以人为本蕴涵着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作为社会主义道德意识追求的根本价值,体现了人类道德文明的进步。

核心价值体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意识之处,在于它是一个阶级、政党、国家对自身根本利益的深刻把握,对自身发展道路和目标任务的高度概括,对自身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达,回答和解决思想旗帜、发展道路、理想目标、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等一系列基本价值观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社会主义总体性、根本性和终极性价值追求的哲学概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方向,是我们党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目标。这些现实目标所追求的根本价值取向,实现这些具体价值目标的终极意义,诸如此类的哲学问题都可以从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中得到合理解释。以人为本以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根本价值内涵。我们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现实意义上是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满足全体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民幸福的现实价值目标;在终极意义上,是为实现马克思所预言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美好社会。中国梦的提出与实现,体现着现实价值目标与终极价值目标的统一。

三、以人为本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中国重塑大国自信,必须建立全民认同的价值体系。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是彰显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标识。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极为深刻的社会转型,表现为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这种深刻的社会变革,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具有引领作用的主流价值观,从整体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价值观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坚定的思想基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尊重人们价值选择的多样性,但在多样性选择的基础上必须形成最基本的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任何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都需要建立一种核心价值观以统一人们的思想。此时,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高尚文化与低俗文化、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同时存在,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我们要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低俗文化得到抵制,腐朽文化得到批判。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引领,使人们在价值选择、价值认同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相协调,最大限度地形成价值共识,凝聚人心,共同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

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价值认同的产物。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反映着该民族的基本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是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根本文化标志。不同的文化类别、文化现象、文化行为,具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实现途径。但是,在繁茂芜杂的文化现象、文化行为和文化类别中,始终存在着反映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基本理念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对于全社会的精神、价值、行为有很强的凝聚作用和整合作用。所谓价值认同,就是价值主体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交往互动,不断调适自身价值结构以顺应社会共同的价值规范,使之内化为自觉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唤起人们对诸如“人生意义究竟是什么”等终极意义的哲学思考,因而更容易形成基本价值观的共识。

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一步概括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时代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社会成员的凝聚力。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内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是现代文明进步的标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是现代公民文明素质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热爱祖国,奉献人民,崇尚科学,尊重劳动,褒扬团结,恪守诚信,遵循法纪,坚持勤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道德基础。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根红线。

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既是人的个性、能力和知识的协调发展,也是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的共同提高,同时还是人的经济权利、政治权利和其他社会权利的充分实现。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要求尊重社会成员的主体地位,倡导理解人、尊重人、同情人、爱护人,人人为社会作贡献,社会更注重关爱人;要求进一步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协调各社会阶层的利益关系,使人们始终保持自强不息、富于进取、积极健康、昂扬乐观的精神状态,促进人的各种素质能力的全面充分发挥。培育和弘扬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总之,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信念,是引导全社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一共同理想信念的实质,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的价值主体,通过人民群众的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成果,达到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最高的价值目标。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也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要求的完美体现,经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检验,对于人民群众必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参考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294.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649.

[6] 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9-16.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