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地理“‘老大难’——地球的运动”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2014-03-11 20:36谷祥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学科运动

摘要:地理学是研究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的显著特点。然而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会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而失去兴趣与信心,尤其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直是困扰老师和学生的难题。本文就这一“老大难”现象给予分析其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162-02

一、原因

1.客观原因。(1)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不够,缺乏对地球运动学习必要的知识准备。首先初中地理的知识比较简单且易学,考试很容易得高分,加之会考难度不大,以至于初中地理在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都未得到重视。然而刚升入高中的学生由于还没有分文理科,要学的学科和知识特别多,负担重,必然在学习的时间和努力程度上有主次之分,又由于高中地理的深度及广度都是远超初中地理的,加之地球运动这一节又是高中地理中非常重要及难度极高的知识,对于刚升高一的学生还未接触到一些立体几何、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的前提下,这在教学中的“断层”,又进一步增加了其对理解掌握。(2)课程标准的宏观性和书本内容的基础性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于地球运动的标准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在活动建议是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传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1]人教版必修一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内容主要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交替和时差、沿地表水平物体的偏移、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课程标准的宏观性和书本内容的基础性显而易见,然而客观事实是高考地理这方面的考点是十分有深度和广度,以至于学生需要很多课外复习资料来补这方面的知识。(3)对地理学科的特点认识不够,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尽管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其具有综合性、地域性的特点以及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设计思路都非常明确,但是由于受制于初中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想真正的认识地理学科的特点还是非常难的。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方法还像以前初中阶段的读读背背一些地名、物产、河流、湖泊……这一重记忆轻理解的学习方法,对于高中地理特别是地球运动的知识需要理性思考理解及计算推理是远远不够的。从而导致学生产生了“地理书有趣,地理课好听,地理题难做”的感受。[2]

2.主观原因。(1)学习地理兴趣的不足,内驱力不足。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兴趣和内驱力的作用都是不可小觑的,当然学习地理也不例外。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学习地球运动的高一阶段,学文学理、主科、副科的错误思想下,对于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就可想而知,更不用说本节知识的学习上更是难上加难。(2)地理学科思维的缺乏对于地理学科思维的发展,许多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对地理教育目的看法中提到“在地理教育中,地理思维能力培养要放在首位,尤其是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然而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大量的知识灌输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但是地理学科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空间思维、逻辑思维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使之能够更好地解决地理学科中的各种问题。[3]所以在学生地理学科思维缺乏的阶段,对于地球运动更加注重地理思维能力的运用下,使之更加难上加难。(3)师资匮乏,教法单一。20世纪90年代初地理一度中断高考,很多中学地理老师流失,高等师范院校地理教育的萎缩,导致中学地理教育人的匮乏,虽然已得到很大改善但现今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地理老师不是地理专业,地理知识与素质不高。尤其地球运动的知识需要用到多媒体资料从而动态地演示讲解,提高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以便更好地掌握。

二、对策

对此根据以上的原因分析,主要从教材和教学上综合提出本人的浅薄看法。

1.教材方面。深化初、高中的地理教材的内容,改进评价体系。目前的初、高中的各版本教材在衔接上有一些脱节,由于现有的评价体系上,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深化与延伸,解决学生对教材知识结构与评价体系的不吻合的问题。当然在此对于学习评价体系中,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注重学生态度、能力的培养,减少死记硬背,多让学生接触地理生活,尽可能在完成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快乐轻松地学习。

2.教学方面。(1)调动积极性,参与其中,增加兴趣。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于这些知识学生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借助适当的多媒体或实物让学生参与其中思考理解,特别在新课导入阶段,通过这些对教学的优化,提高本节教学质量。(2)加强教师的自身专业锻炼,强化地理教学能力,能对于不同内容提出最适合学生掌握的方法,比如:利用思维导图从整体把握本节知识结构(见图1),提炼地理数据对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等等的认识,[4]巧用数学思想和对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地方时的计算以及问题的解决。[5](3)学法指导,提高效率。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一直倡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这节体现得更为明显。在教师用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提高兴趣、理解掌握知识、突破重难点之后,就是学生的灵活掌握与应用。此节的知识比较抽象,就要求教师在已有的经验上传授一些学习“法宝”,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运动的事实,理解其运动原理,用实际例子说明其原理、分析在自然社会中出现的地球运动现象,特别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广泛联系实际,注重其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唐红让.高一地理必修一学情分析及应对措施[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10):44-44.

[3]邵志豪,袁孝亭.注重学科思维训练的地理教学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11,(3).

[4]颜文景,罗春钻.提炼地理数据,深化认识地球运动规律[J].地理教学,2013,(6):30-32.

[5]楼许静.巧用数学思想解决地理问题——以“地球运动”一节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1):22-23.

作者简介:谷祥(1987-),男,安徽人,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地理教育。endprint

摘要:地理学是研究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的显著特点。然而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会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而失去兴趣与信心,尤其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直是困扰老师和学生的难题。本文就这一“老大难”现象给予分析其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162-02

一、原因

1.客观原因。(1)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不够,缺乏对地球运动学习必要的知识准备。首先初中地理的知识比较简单且易学,考试很容易得高分,加之会考难度不大,以至于初中地理在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都未得到重视。然而刚升入高中的学生由于还没有分文理科,要学的学科和知识特别多,负担重,必然在学习的时间和努力程度上有主次之分,又由于高中地理的深度及广度都是远超初中地理的,加之地球运动这一节又是高中地理中非常重要及难度极高的知识,对于刚升高一的学生还未接触到一些立体几何、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的前提下,这在教学中的“断层”,又进一步增加了其对理解掌握。(2)课程标准的宏观性和书本内容的基础性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于地球运动的标准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在活动建议是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传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1]人教版必修一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内容主要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交替和时差、沿地表水平物体的偏移、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课程标准的宏观性和书本内容的基础性显而易见,然而客观事实是高考地理这方面的考点是十分有深度和广度,以至于学生需要很多课外复习资料来补这方面的知识。(3)对地理学科的特点认识不够,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尽管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其具有综合性、地域性的特点以及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设计思路都非常明确,但是由于受制于初中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想真正的认识地理学科的特点还是非常难的。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方法还像以前初中阶段的读读背背一些地名、物产、河流、湖泊……这一重记忆轻理解的学习方法,对于高中地理特别是地球运动的知识需要理性思考理解及计算推理是远远不够的。从而导致学生产生了“地理书有趣,地理课好听,地理题难做”的感受。[2]

2.主观原因。(1)学习地理兴趣的不足,内驱力不足。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兴趣和内驱力的作用都是不可小觑的,当然学习地理也不例外。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学习地球运动的高一阶段,学文学理、主科、副科的错误思想下,对于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就可想而知,更不用说本节知识的学习上更是难上加难。(2)地理学科思维的缺乏对于地理学科思维的发展,许多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对地理教育目的看法中提到“在地理教育中,地理思维能力培养要放在首位,尤其是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然而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大量的知识灌输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但是地理学科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空间思维、逻辑思维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使之能够更好地解决地理学科中的各种问题。[3]所以在学生地理学科思维缺乏的阶段,对于地球运动更加注重地理思维能力的运用下,使之更加难上加难。(3)师资匮乏,教法单一。20世纪90年代初地理一度中断高考,很多中学地理老师流失,高等师范院校地理教育的萎缩,导致中学地理教育人的匮乏,虽然已得到很大改善但现今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地理老师不是地理专业,地理知识与素质不高。尤其地球运动的知识需要用到多媒体资料从而动态地演示讲解,提高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以便更好地掌握。

二、对策

对此根据以上的原因分析,主要从教材和教学上综合提出本人的浅薄看法。

1.教材方面。深化初、高中的地理教材的内容,改进评价体系。目前的初、高中的各版本教材在衔接上有一些脱节,由于现有的评价体系上,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深化与延伸,解决学生对教材知识结构与评价体系的不吻合的问题。当然在此对于学习评价体系中,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注重学生态度、能力的培养,减少死记硬背,多让学生接触地理生活,尽可能在完成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快乐轻松地学习。

2.教学方面。(1)调动积极性,参与其中,增加兴趣。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于这些知识学生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借助适当的多媒体或实物让学生参与其中思考理解,特别在新课导入阶段,通过这些对教学的优化,提高本节教学质量。(2)加强教师的自身专业锻炼,强化地理教学能力,能对于不同内容提出最适合学生掌握的方法,比如:利用思维导图从整体把握本节知识结构(见图1),提炼地理数据对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等等的认识,[4]巧用数学思想和对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地方时的计算以及问题的解决。[5](3)学法指导,提高效率。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一直倡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这节体现得更为明显。在教师用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提高兴趣、理解掌握知识、突破重难点之后,就是学生的灵活掌握与应用。此节的知识比较抽象,就要求教师在已有的经验上传授一些学习“法宝”,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运动的事实,理解其运动原理,用实际例子说明其原理、分析在自然社会中出现的地球运动现象,特别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广泛联系实际,注重其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唐红让.高一地理必修一学情分析及应对措施[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10):44-44.

[3]邵志豪,袁孝亭.注重学科思维训练的地理教学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11,(3).

[4]颜文景,罗春钻.提炼地理数据,深化认识地球运动规律[J].地理教学,2013,(6):30-32.

[5]楼许静.巧用数学思想解决地理问题——以“地球运动”一节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1):22-23.

作者简介:谷祥(1987-),男,安徽人,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地理教育。endprint

摘要:地理学是研究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的显著特点。然而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会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而失去兴趣与信心,尤其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直是困扰老师和学生的难题。本文就这一“老大难”现象给予分析其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162-02

一、原因

1.客观原因。(1)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不够,缺乏对地球运动学习必要的知识准备。首先初中地理的知识比较简单且易学,考试很容易得高分,加之会考难度不大,以至于初中地理在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都未得到重视。然而刚升入高中的学生由于还没有分文理科,要学的学科和知识特别多,负担重,必然在学习的时间和努力程度上有主次之分,又由于高中地理的深度及广度都是远超初中地理的,加之地球运动这一节又是高中地理中非常重要及难度极高的知识,对于刚升高一的学生还未接触到一些立体几何、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的前提下,这在教学中的“断层”,又进一步增加了其对理解掌握。(2)课程标准的宏观性和书本内容的基础性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于地球运动的标准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在活动建议是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传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1]人教版必修一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内容主要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交替和时差、沿地表水平物体的偏移、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课程标准的宏观性和书本内容的基础性显而易见,然而客观事实是高考地理这方面的考点是十分有深度和广度,以至于学生需要很多课外复习资料来补这方面的知识。(3)对地理学科的特点认识不够,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尽管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其具有综合性、地域性的特点以及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设计思路都非常明确,但是由于受制于初中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想真正的认识地理学科的特点还是非常难的。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方法还像以前初中阶段的读读背背一些地名、物产、河流、湖泊……这一重记忆轻理解的学习方法,对于高中地理特别是地球运动的知识需要理性思考理解及计算推理是远远不够的。从而导致学生产生了“地理书有趣,地理课好听,地理题难做”的感受。[2]

2.主观原因。(1)学习地理兴趣的不足,内驱力不足。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兴趣和内驱力的作用都是不可小觑的,当然学习地理也不例外。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学习地球运动的高一阶段,学文学理、主科、副科的错误思想下,对于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就可想而知,更不用说本节知识的学习上更是难上加难。(2)地理学科思维的缺乏对于地理学科思维的发展,许多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对地理教育目的看法中提到“在地理教育中,地理思维能力培养要放在首位,尤其是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然而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大量的知识灌输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但是地理学科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空间思维、逻辑思维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使之能够更好地解决地理学科中的各种问题。[3]所以在学生地理学科思维缺乏的阶段,对于地球运动更加注重地理思维能力的运用下,使之更加难上加难。(3)师资匮乏,教法单一。20世纪90年代初地理一度中断高考,很多中学地理老师流失,高等师范院校地理教育的萎缩,导致中学地理教育人的匮乏,虽然已得到很大改善但现今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地理老师不是地理专业,地理知识与素质不高。尤其地球运动的知识需要用到多媒体资料从而动态地演示讲解,提高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以便更好地掌握。

二、对策

对此根据以上的原因分析,主要从教材和教学上综合提出本人的浅薄看法。

1.教材方面。深化初、高中的地理教材的内容,改进评价体系。目前的初、高中的各版本教材在衔接上有一些脱节,由于现有的评价体系上,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深化与延伸,解决学生对教材知识结构与评价体系的不吻合的问题。当然在此对于学习评价体系中,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注重学生态度、能力的培养,减少死记硬背,多让学生接触地理生活,尽可能在完成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快乐轻松地学习。

2.教学方面。(1)调动积极性,参与其中,增加兴趣。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于这些知识学生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借助适当的多媒体或实物让学生参与其中思考理解,特别在新课导入阶段,通过这些对教学的优化,提高本节教学质量。(2)加强教师的自身专业锻炼,强化地理教学能力,能对于不同内容提出最适合学生掌握的方法,比如:利用思维导图从整体把握本节知识结构(见图1),提炼地理数据对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等等的认识,[4]巧用数学思想和对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地方时的计算以及问题的解决。[5](3)学法指导,提高效率。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一直倡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这节体现得更为明显。在教师用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提高兴趣、理解掌握知识、突破重难点之后,就是学生的灵活掌握与应用。此节的知识比较抽象,就要求教师在已有的经验上传授一些学习“法宝”,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运动的事实,理解其运动原理,用实际例子说明其原理、分析在自然社会中出现的地球运动现象,特别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广泛联系实际,注重其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唐红让.高一地理必修一学情分析及应对措施[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10):44-44.

[3]邵志豪,袁孝亭.注重学科思维训练的地理教学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11,(3).

[4]颜文景,罗春钻.提炼地理数据,深化认识地球运动规律[J].地理教学,2013,(6):30-32.

[5]楼许静.巧用数学思想解决地理问题——以“地球运动”一节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1):22-23.

作者简介:谷祥(1987-),男,安徽人,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地理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学科运动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不正经运动范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疯狂的运动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