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浮生六记》“情”之薄厚

2014-03-12 10:33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610500
大众文艺 2014年17期
关键词:闺房喜儿浮生六记

(西南石油大学 外国语学院 610500)

《浮生六记》(以下简称《浮》)以作者沈复与其妻陈芸的生活为主线,总分六个部分,总起来讲夫妇二人生活乐少愁多,以往观点普遍认为,沈陈二人鹣鲽情深,尤其作者沈复淡泊名利,对妻情坚不移,这对腐朽封建制度下女人为附属品的婚姻爱情观是一种反叛,本文赞同以往观点但同时亦有补充,认为沈复厚情钟情的同时亦薄情。

一、情之厚

沈陈二人的爱情可算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沈年十三随母归宁,第一次见到了这位聪颖过人才思隽秀的表姐,便“心注不能释”,虽然对于芸没有过多的外貌描写,但只言片语也可窥见一般,身材苗条纤细,眉目清秀,虽两齿微露,但并不影响她的美,灵动的眼神顾盼生姿,定是位可人的女子。芸的可爱除了外貌才思,还表现在对沈复细致入微的爱上,为其藏粥便是一例,“芸暗牵余袖,随至其室,见藏有暖粥并小菜焉……乃藏此专待汝婿耶?”。

大婚当夜,“余暗于案下握其腕,暖尖滑腻,胸中不觉怦怦作跳”。读到此处不禁想起红楼“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回,宝黛同在一张床上,既亲密又纯洁,却又并非全然的柏拉图,宝玉曾说“我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可见除了灵魂的共鸣亦有肉体的吸引,宝黛是,沈陈亦是。沈复送嫁归来,见芸读书,“……遂与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戏探其怀……拥之入帐,不知东方既白。”这段描写旖旎却无半分色情,情到深处水到渠成。婚后二人年愈久情愈密,默契也是羡煞旁人的,“芸或与人坐谈,见余至,必起立,偏挪其身,余就而彼并焉。”这份默契,非心灵相犀不能为之。二人各执一朱一白印章,刻之“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如此细致地记录闺房之乐,在以士大夫情结为主导的古代是不妥甚至是及不雅的,《浮》之可贵即在此。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中如此评价:“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之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艳昵之情景,家庭米盐之琐屑,大抵不列载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

除了生活上的情趣外,陈芸不同于普通女子的是可以在精神上与丈夫交流,课书论古对诗饮酒,她敢于穿男装与夫外出同游,淡泊宁静蕙质兰心,才华与情调兼具,这样的女子怎不可爱。夫妻间的情谊坚如磐石。

二、情之薄

古代,在中国男子意识里,女子都是微不足道的。李渔在《闲情偶寄》声容部-习技第四中论道:娶妻如买田庄,非五谷不植,非桑麻不树,稍涉游观之物即拔而去之,以其为衣食所出,地力有限,不能旁及其他也。买姬妾如治园圃,结子之花亦种,不结子之花亦种,成阴之树亦栽,不成阴之树亦栽。以其原为一情而设,所重在耳目。则口腹有时而轻,不能顾名兼顾实也。李渔一人之见不能以偏概全但也可一窥当时整个社会风气,男子并未将女子视为人,而是可以买卖之物。

沈陈生活在清代,这种意识在他们身上亦能寻到。首先是陈芸作为女人,投夫所好。沈复爱花,她便为他养兰花植盆景做草虫画,还设计梅花盒盛装饭食。沈复喜好整洁,她便将他的小帽领袜收拾的干静整洁。她甚至会主动为夫纳妾,这即使是在一夫多妾制的古代也是鲜见的。鲁迅认为中国女性身上有三种特征:母性、女儿性、妻性。仔细分析这三种性质并非描述一个独立人格,而是分别依从子、父、夫而存在的。儒家提出三纲五常、男尊女卑,发展到程朱理学更是要求女子三从四德,程颐说:女不能自处,比从男;阴不能独立,比从阳。阴阳尊卑之义,男女长少之序,天地之大经也。在这样的教化下,女子形成一种集体的无我意识。她们习惯按照男性的审美改变自己,比如清朝盛行的小脚美,以此在男权社会得以生存。陈芸为夫纳妾一事便可以理解,当时男子以妻妾数量彰显尊严地位,陈芸已经无我到了可以心甘情愿与他人分享丈夫也要让其有尊严的地步。

沈复外出经商,年关回家途中去游河观妓,出人意料的是居然招了一位名叫喜儿的妓女并与其厮磨数月之久,而此时陈芸在家中翘首以盼,等待丈夫归来团聚。更有甚沈复描述喜儿为“身材状貌有类余妇芸娘”,似是表达对妻子的爱并对此颇为得意,直至老鸨要其为喜儿赎身才落荒而逃,喜儿因其不告而别几寻短见,他却轻描淡写一句“半年一觉扬邦梦,赢得花船薄幸名”,好一个薄情郎。

芸仙逝后,沈复曾说“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情之真挚似是日月可鉴,但当儿子夭折后,友人琢堂赠其一妾就又重入春梦了,真应了东坡那句“事如春梦了无痕”啊。再深的情相较子嗣后代这样的大事就都只能“了无痕”了吧。

三、结语

本文从厚情与薄情两方面,对《浮》中的“情”做了更为理性的分析概括,不能否认的是《浮》作为描写爱情的中国古典名作,其中之爱的确深沉隽永,读来撼人心魂,但同时由于封建观念制度的影响,当时的人物以及他们的生活情感都必会受其影响。其中的情爱美也应辩证观之。

参考文献:

[1]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艳诗及悼亡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陈毓署.《红楼梦》和《浮生六记》.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四辑.

猜你喜欢
闺房喜儿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夜读》
《白毛女》
憨福
书虫来袭:《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不妨踏歌而行
意大利艺术大师桑德罗·特劳蒂的绘画创作精神探究
白毛女(第一幕节选)
浮生六记
闺 房
藏在“闺房”里的中医急救
我的地盘我做主玩转闺房“凌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