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临床不合理静脉药物配伍现象及预防对策

2014-03-12 08:38蔡楚华
当代医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溶媒不合理医嘱

蔡楚华

静脉输液是一种静脉补液的给药途径,迅速有效,在临床疾病的治疗及抢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临床药物品种的不断增加,静脉药物的配伍也越来越复杂。为降低静脉药物配伍不合理现象的发生率,有效保证用药安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50份不合理静脉输液配伍医嘱,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2年2月100份不合理静脉输液配伍医嘱和2012年2月-2013年2月由药师统计审核出的50分不合理静脉输液配伍医嘱,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两个时间段内各不合理静脉药物配伍发生的原因和例数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分析时严格依据参考药品说明书、《新编药物学》、《临床用药须知》等,并依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关的预防干预措施,然后对上述医嘱进行统计,对预防干预前后不合理静脉药物配伍情况进行分析比较[1]。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用率或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临床由于药物配伍不当、溶媒选择不当、溶媒容量不当导致不合理静脉药物配伍的发生率均较低,干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由于药品剂量问题导致不合理静脉药物配伍的发生率方面,干预前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导致不合理静脉药物配伍的原因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3.1 随着静脉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药物间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药液中不溶性微粒等也不断增加,变色浑浊已经不能作为判断药物能够配伍的标准。一些静脉药物和其他药物配伍后发生理化性质变化,而外观并没有随之改变,但是效价却显著降低,甚至会产生毒副反应[2]。同时,一些药师在临床中由于对一些不合理医嘱进行长期使用而且没有出现不良后果,因此形成了一种用药习惯,这些用药习惯没有随着形势的改变而改变[3],导致违反药物配伍禁忌、溶媒选择不当、溶媒容量不足、药品剂量不当等,从而造成不合理静脉药物配伍现象。

3.2 医嘱举例

3.2.1 药物配伍禁医嘱举例

(1)5%葡萄糖注射液250m L+地塞米松5m g+维生素B6100mg。溶液外观无改变,但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拮抗维生素B6或增加维生素B6经肾排泄,可引起贫血或周围神经炎。

(2)5%葡萄糖注射液250m L+西咪替丁注射液0.2 g+氨茶碱注射液0.25 g。西咪替丁与氨茶碱等黄嘌呤类药伍用时,肝代谢降低,可导致清除延缓,血药浓度升高,可能发生中毒反应。

3.2.2 溶媒选择不当医嘱举例

(1)5%葡萄糖注射液100m L+奥美拉唑钠40mg。在输注过程中溶液出现浑浊并变成粉红色。奥美拉唑是碱性的,葡萄糖溶液是酸性的,所以奥美拉唑在葡萄糖溶液中很不稳定。正确的用法应该是溶于100m 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滴。

(2)0.9%氯化钠注射液250m L+甲磺酸培氟沙星注射液0.4 g。甲磺酸培氟沙星pH值在3.0~4.5,0.9%氯化钠注射液的pH值在4.5~7.0,两者配伍时,pH有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变化,甲磺酸培氟沙星会形成游离培氟沙星,游离培氟沙星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变小而产生结晶。正确的用法是应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 L中缓慢静脉滴入。

3.2.3 溶媒容量不足医嘱举例 0.9%氯化钠注射液100m L+克林霉素磷酸酯1.2 g。溶液浓度>6m g/m L时,有增大临床不良反应的风险。

3.2.4 药品剂量问题医嘱举例 5%葡萄糖注射液250m L+头孢哌酮钠4 g,用法q 8 h。头孢哌酮钠1 d用量不宜超过9 g,超剂量使用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同时因为头孢哌酮钠会影响维生素K的合成,增大患者的出血风险。

3.3 预防临床不合理静脉药物配伍的对策 首先要求医院切实加强临床药师审核医嘱的职能,医院应该经常性地组织药师对各种药物的性质、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等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切实发挥药师的职能,将药师审核医嘱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对不合理的医嘱进行及时有效的纠正等[4];其次,临床药师自身也应该对临床用药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如果医嘱存在争议,则积极进行多种途径的论证,将有效的依据提供给临床用药。在日常工作中认真观察,多查阅文献,积极主动地与患者沟通和交流,不断总结并积累经验,从而将药师审方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临床合理用药得到切实的保证[5]。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临床由于药物配伍不当、溶媒选择不当、溶媒容量不当导致不合理静脉药物配伍的发生率均较低,干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加强药师的职能有利于预防临床不合理静脉药物配伍。

临床药物治疗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静脉给药,它一方面具有较快的疗效和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另一方面也能够对血药浓度进行有效的控制。但是,由于药物的作用机制、剂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因此临床上静脉药物的不良反应时常发生。临床采取积极的预防干预措施能够对医院不合理静脉药物配伍现象进行有效的纠正,并促进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显著降低。

[1] 张象麟.药物临床信息参考[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834.

[2] 杨瑞玲.静脉药物配置过程中常见不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5):44-45.

[3] 黄丽美,张国勇,梁小美.静脉输液管中药物配伍变化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2012,11(1):84-85.

[4] 刘晨,马全武.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277例不合理配伍处方分析[J].吉林医学,2008,12(10):971-972.

[5] 林孟娴,庄旭心.常见不合理静脉用药分析[J].海峡药学,2011(7):45-46.

猜你喜欢
溶媒不合理医嘱
附带溶媒药品有效期的风险防控管理
我院2018年抗生素不合理处方分析
来自乙肝病友的困惑:我那么遵医嘱用药,怎么还得肝癌?
静配中心抗肿瘤药物常见溶媒错误分析
医院H IS 系统下电子医嘱的规范管理
遵循医嘱
向“不合理用药”宣战
临床药师干预前后中药注射剂溶媒选择的合理性分析
广西产黄杞叶不同溶媒提取物中二氢黄酮醇的定量分析
电子医嘱在优质护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