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研究

2014-03-14 03:29张楠楠孙连双周苗苗张忠友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3期
关键词:国际交流黑龙江黑龙江省

张楠楠,孙连双,周苗苗,张忠友

(1.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2.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一、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促进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

(一)为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黑龙江区域经济已有长足发展。黑龙江省要想发展,首先必须以招商引资为重点,这一切都与人才的培养密切相关。适时根据省情,分析现有的人才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积累经验且向所需专业方向发展。黑龙江省要振兴发展,必须以人才为支撑,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了解国外文化的科技人才将会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必将为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为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强调的是扩大再生产,科技进步和各项开发项目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必将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高职院校积极展开国际对外交流能够促进科技的创新和理念的碰撞。培养国际化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必将为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为深化经济改革带来新机遇。

二、黑龙江省高职高专国际交流现状与问题分析

黑龙江省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历史沿革和教育整合,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一线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当前全球化的经济形势下,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既能服务地方,还必须具备全球意识和进入国际劳动力市场的综合能力。促进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开辟高职院校走出国门之路。

课题组经过在黑龙江省内部分高职院校通过投放问卷进行调研。对展开对外交流合作院校深度访谈。对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在调查的16所黑龙江省内高职院校中11所均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对外交流合作项目。占所调查院校的69.8%。其中有5所职业院校没有开展任何对外交流合作项目。从展开国际交流合作的职业院校了解:黑龙江省由于地源优势90.9%的职业院校均与俄罗斯的友好城市有合作项目往来。排名第二的是日本,其次是韩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如下表。

黑龙江省内部分高职院校展开国际交流合作的职业院发展情况表

国际交流合作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国内外联合办学:1.“2+2”模式——在国内学习二年后,编入国外本科院校大三学习,能拿到双学历。2.“2+1+2”合作模式在国内修完两年的学分后,第三年到国外接受一年的语言培训,申请2年的专升本,修满学分取得国外大学的本科毕业证。3.“3+2”合作模式:在国内高职院校学习语言达到外方要求,可持毕业证直接申请专升本,学制2年。

(二)开辟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主办和承办各种大型会议、国际交流论坛等来提高高职院校在国际高等技术教育中的影响力。长期或短期聘请外籍教师讲授课程。职业院校领导及各类专业教师前往境外国家考察学习,探索合作项目,交流办学经验。国际往来频繁,增进了院校间的友谊,扩大了交流范围,提升了黑龙江高职院校的国际影响力。

(三)留学生互换:境外大学在校生到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学习交流。高职院校学生到国外高校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国际视野及国际竞争力.

(四)外企就业:与外资企业、跨国公司签订订单培养,创办以企业品牌为名称的订单班。根据企业需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力打造国际化技能人才。

尽管黑龙江高职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为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支撑,但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一)黑龙江省高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实践缺乏对宏观设计和战略联盟思维。各高职院校自为战、整体层次不高,政府教育职能部门欠缺对各院校的统一规划和协调。(二)黑龙江高职院校对外交流合作模式单一,尚不能结合各高职院校特点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等高层次的合作。交流合作多采取N+N合作模式(境内几年再加境外几年),这种合作满足了学生专升本的愿望。但没有引进国外先进资源,高职院校成为了外国本科院校的留学生预备班、生源基地和留学中介结构。不能有效开展有高职特色的具体合作。(三)政策扶持、资金来源、生源质量、师资待遇等内在因素影响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开展。高职院校为招生盲目设置市场热门专业。无法真正建立起高质量的高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完善的体系和战略,没有充分考虑到国际交流合作可持续发展问题"。

三、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适应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教育职能部门对优秀的合作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展开高职院校间的合作,有利于提高黑龙江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提高黑龙江省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培养黑龙江省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实用人才。

(二)根据市场需求,引进符合黑龙江省实际需求的优质教育资源。高职院校要考虑学科间的优势互补,采取国际化战略并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需要等方面选择合作伙伴,科学地定位目标。通过有机的嫁接与合成,吸收、消化和创新,迅速提升自身水平和层次。

(三)促进高职院校双向的国际交流。黑龙江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但要向世界上发达国家引进其优质教育资源,而且要树立起我们的文化输出意识,把黑龙江高职教育形成品牌服务输送到其他国家,。通过与境外联合办学等形式把外国留学生招到国内来展开我们的留学生教育。

(四)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的设计开展国际交流项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高职院校师生的国际教育交流服务能力。将国际交流合作融高职院校其他系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促进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教育国际化。加大与国外合作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进修课程、学历教育等活动;开拓并创新合作模式;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和优质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改革和管理机制。

[1]赵凌晨.黑龙江省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2]贺武,刘平.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J].教育与职业第30期(总第742期),2012.10.

[3]周生龙.我国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有效途径之思考[J].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1.

猜你喜欢
国际交流黑龙江黑龙江省
打造中原武术国际交流新IP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国际交流与合作
Write a caption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 首推医改问询制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