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记者的八年助推“申遗”路

2014-03-15 08:30周能兵
中国记者 2014年11期
关键词:古运河京杭大运河大运河

□ 文/周能兵

一位记者的八年助推“申遗”路

□ 文/周能兵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第3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在中国大运河申遗中,以绍兴古运河为主体的浙东运河是最后纳入大运河申遗范畴中的一段运河。本文作者从2006年以来一直关注并报道这一事件,呼吁把浙东运河纳入中国大运河申遗范畴,坚持不懈地助推运河申遗工作,本文是其八年助力“申遗”的亲历感悟。

大运河申遗 绍兴古运河 新闻助推 绍兴晚报

在中国大运河申遗过程中,以绍兴古运河为主体的浙东运河是最后纳入大运河申遗范畴中的一段运河。浙东运河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在纳入运河申遗范畴后,为中国大运河增添了文化内涵和分量。运河申遗8年来,作为地方媒体记者,我始终“盯住”中国大运河这一文化脉络,紧紧抓住运河申遗这一新闻事件,呼吁把浙东运河纳入中国大运河申遗范畴,坚持不懈地助推运河申遗工作,对中国大运河这一全国性新闻事件的内涵和本质进行进一步的揭示、提升和补充,为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增添了新的空间和视角。

在具体新闻实践中,我将地方与全国性新闻巧妙“嫁接”,并使之“落地”“开花”,既有独立思考的新闻深度解读,又有多角度、多视点的新闻呈现,颇具启发性和新闻的开拓性。新闻所特有的推动力也在大运河申遗的新闻实践中得以呈现。

点住大运河申遗“穴位” 抓住节点

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58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呼吁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当年京杭大运河申遗问题成为全国性的新闻事件,也在苏州、杭州、扬州等18个城市成为热门话题。

当时,我正在做一组有关水上旅游的报道,在研究绍兴的水上资源和苏州、扬州等地的水上旅游问题时,我先读了有关运河的研究文献,发现中国大运河的申遗视野还不够开阔。

因为从中国大运河的整体来看,“京杭运河”只是中国运河的一部分,通往洛阳的运河和通往东海的浙东运河,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这两条流向的运河,一个是中国通往世界的陆上丝绸之路,一个是通往世界的水上丝绸之路,这两条运河如此重要却不在申遗之列。这就是运河申遗的新闻“节点”,新闻的“穴位”。

基于这样的认识,2006年4月23日,我在《绍兴晚报》刊发报道《绍兴古运河,也该纳入申遗范畴》。认为,全长1794公里的大运河其伟大不亚于长城,但杭甬运河的历史比京杭大运河还要悠久。杭甬运河是一条沟通南北的伟大的古运河,南北运河应是北起北京,南到宁波。南北运河由于多半淤塞湮废,有的不复存在,但浙东运河至今仍然舟行栉比,樯橹相连。这是一个奇迹,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十分深厚,是世界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文中提出,绍兴的古运河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绍兴应与宁波等地一起,将古运河纳入京杭大运河的申遗范畴。可以说,这是后来运河申遗将浙东古运河列入其中的一个新突破,也是新闻界首次刊发将浙东运河纳入中国大运河申遗的报道。

另一个新闻“节点”是绍兴人的申遗情结。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人有着强烈的世界文化遗产情结。当杭州西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这一情结更强烈。当时有人提出将古鉴湖申遗,有人提出将古桥组合起来申遗,也有人提出将古城申遗……绍兴的历史文化遗产表现在多方面,虽然都各有优势,但也分别有“弱项”,整合才能成为强势。

申遗,要考虑如何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条件要求相配套,在这方面绍兴的认知不够,应该吃透它。绍兴的古运河、桥、水、城都是有联系的,密不可分,各有特色,让谁统领申遗,就看谁更具强势。我从京杭大运河的申遗中找到了一个新突破点,即,搭上大运河申遗的快车,在当时条件下,如果不能搭车,就应该让绍兴古运河自己独立申遗。

2006年4月30日,我又发表了一篇《古运河申遗,给“水城”绍兴立一座丰碑》的报道,详细叙述了绍兴古运河的历史价值。并大胆提出,如果京杭运河申遗中绍兴无份,绍兴古运河也可以单独申遗。不过文章重点仍是将绍兴古运河纳入中国大运河申遗范畴。

这一大胆提法,得到国际灌溉与排水委员会历史工作组委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室主任、中国水利史研究会秘书长谭徐明教授,中国地理界权威人士、著名教授陈桥驿教授及许多权威专家的支持。在这些专家看来,绍兴古运河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是古运河的一部分,但它又有其独特性,与“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同样伟大,绍兴的古运河完全可以作为单独的一个水利遗产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报道在《绍兴晚报》刊发后,绍兴市民对绍兴古运河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许多市民开始支持绍兴的古运河申遗行动。

随着对古运河的历史和中国大运河的历史了解层层深入,我胸有成竹,密切关注大运河申遗活动,并把大运河申遗行动,当成与绍兴密切相关的行动。我通过专家之口提出,京杭大运河申遗时间不会太长,绍兴也应该迅速行动起来,让绍兴的古运河走向世界,给绍兴的“水”立一座丰碑。

从一开始,我就点住大运河申遗的“穴位”,抓住节点,咬住申遗不放松。新闻“点”中了上下两头“穴位”,引起了强烈反响。

质疑引导 百折不挠为绍兴古运河讨说法

对于中国大运河申遗这件事,我觉得自己虽然是地方媒体的记者,但也有责任要让中国大运河更完整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5日,我再次采写了《京杭大运河申遗,绍兴古运河能否搭个车》的报道,明确提出,浙东大运河应该纳入中国大运河申遗体系。当时,我获悉“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专门赶去采访,为绍兴古运河找个说法。先后采访了陈桥驿、谭徐明、谢凝高等人,对中国大运河申遗的内涵拓展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从专家学者那里寻找新的视点和亮点。5月27日,又以博客形式在《绍兴晚报》发表文章:《在杭州“申遗”大会上我为绍兴古运河找“说法”》,这篇文章将京杭大运河申遗的现状和专家对以绍兴古运河为主体的浙东运河的说法形成对比,再次明确提出了浙东运河应列入大运河申遗范畴。

此间,在采访中发现,“京杭大运河”这个名称是有问题的,它不符合中国大运河申遗这一整体。

在新闻报道中我也借专家之口,对此提出质疑。著名专家谭徐明说,京杭运河的名称是现代的,但其历史是自元代开始的。而浙东运河的历史比它要悠久得多,春秋战国时期,浙东运河就开始运货载人,并一直维持到现在,这十分了不起。浙东运河,尤其是绍兴段的古运河,与绍兴三江闸水利工程在世界上都很闻名,还有鉴湖、环城河和绍兴的供水工程,都是了不起的工程。而陈桥驿教授则更称“京杭大运河”的名称申遗时不能用这一鲜明的观点。这些文章都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也受到了专家的赞赏。

中国大运河申遗并不是一次性就能显示它的完整。就在我四处为绍兴古运河申遗鼓与呼时,2007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大运河保护及申遗工作协调会做出决定,将京杭大运河“扩容”为“中国大运河”进行申遗,涉及城市从18个增加到24个,但以绍兴为中心的浙东古运河仍然榜上无名。

当时,有同事笑我,说运河申遗没有绍兴,你白费劲了,你一个人在申遗,没用。但我仔细分析了这次会议的内容,我想,既然京杭大运河已经更名为中国大运河,而且能够扩容,洛阳等地的运河能进入申遗范畴,浙东运河就一定能够成为运河申遗的一部分。我顾不得闲言碎语,立即利用自己建立的专家库名单,进行采访,采写了《大运河申遗榜上无“绍兴” 专家仍“力挺”绍兴古运河》等报道,并在采访专家时,一边宣传绍兴古运河,提出自己的主张,一边介绍绍兴治水、治理运河的情况,真诚希望专家们能到绍兴古运河边看看。

依据专家教授提供的有关大运河研究理论,不仅在媒体上首次对京杭大运河申遗的名称提出了质疑,还根据清代《九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和康熙乾隆下江南历史知识,采写了《绍兴古运河是大运河的最南端》一稿,提出了绍兴古运河在清代时就是中国古运河的最南端,即现在人们所说的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观点。

随后,我又采访“运河三老”之一的罗哲文、中国文物学会副秘书长张义生等人,写出了《运河要申遗,绍兴也有份》等一系列报道,加大了呼吁绍兴古运河列入大运河申遗范畴的力度。这些报道,也为中国大运河增添了内涵。

冷静思考,并敢于质疑,这是记者的天性和优秀的品质。我还以绍兴市政协常委的身份,先后两年提出提案,要求绍兴争取将古运河搭上中国大运河申遗之车,还通过社情民意等方式,向省政协、全国政协呼吁,应将浙东运河列入中国大运河申遗范畴。在全国政协编写运河名城之书时,经过绍兴市政协的反映,全国政协同意将绍兴列入运河名城。

助推运河申遗 地方记者要有全国眼光

随着中国大运河申遗步伐的加快,绍兴古运河列为中国大运河申遗范畴的可能性也越来越清晰。我曾写的有关绍兴大运河申遗的报道一直被人视为“冷门”,一下子变成了同城媒体和人们议论的“热点”。很多人都认为我有远见,其实并非是我能未卜先知,而是运河知识的积累与储备的结果。一位记者,只有对材料的充分占有,才能有胆有识。一个全国性新闻事件内涵能够在地方新闻报道中得以拓展、补充和提升,主要是看新闻事件本身的“花”能否适宜在地方上培植。而记者心中的知识积累之土壤肥沃如何,当然也是重要因素。

我先后选择了绍兴古运河是中国最早的运河、古运河是唐诗之路的第一站、绍兴的历史是治水史、绍兴治水工程与都江堰一样伟大、绍兴古运河边名人如星、古运河边最古老的中国黄酒、古运河中遗留着全国一流的文化遗产等各个侧面,从不同视角对绍兴古运河进行报道,既充实了自己的绍兴古运河的历史知识,又从不同侧面,充实了中国大运河申遗的内涵。我在有关运河的报道中,这些不同视角的绍兴古运河报道,让新闻发亮,也让人们的眼睛发亮。

有了丰富的古运河知识作底子,2008年6月,我就浙东古运河能否纳入中国大运河申遗范畴,专访了来绍兴的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得到了他的肯定。于是,我立即刊发了《绍兴古运河申遗没问题!》的报道,并从古运河保护的新角度作了《古运河保护要注意三种倾向》的报道,还通过新华社刊发了相关报道,扩大了浙东运河纳入中国大运河申遗范畴的舆论宣传和引导。这些报道将绍兴古运河申遗推向了热点。10月底,单霁翔专门向浙江省文物局负责人谈了将浙东运河纳入中国大运河申遗范畴的意义,认为这是中国大运河连接世界的“水上丝绸之路”,与洛阳纳入中国大运河申遗范畴成为连接世界的“陆上丝绸之路”的意义一样,提升了整个大运河的价值,那就是中国的大运河,是连接世界的大通道。从此,绍兴古运河申遗的新闻报道也由此得到了真正突破。

权威说法,增添了新闻报道的分量,我呼吁将绍兴古运河纳入大运河申遗之范畴,也终于开“花”结“果”。浙江省文物局局长鲍贤伦在浙东运河正式纳入大运河申遗范围第一次会议上说,浙东运河正式纳入大运河申遗范围,与地方媒体的呼吁分不开。我听了这话以后,心中感到欣慰。此后我就古运河沿河风光带、文化带经济带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和见解。如《保护大运河沿岸文化带和自然风光,不要沿河随意建造房屋》《进一步做好古运河申遗工作,打响绍兴古运河品牌》等,并在新闻实践中不断地报道绍兴古运河的申遗进展情况,以自己的笔助推大运河申遗工作。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第3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我一直密切关注,当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并通过中国提交的“大运河”申遗申请时,我十分激动。我立即在微博上发出了“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了”的信息。

八年申遗,一朝成功,我感受到了全国性新闻落地开“花”的喜悦。我感受到了一名记者,用笔助推大运河申遗工作的喜悦。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浙东运河成了世界文化遗产,而作为浙东运河核心区的绍兴,也有了首个世界文化遗产。绍兴的世界文化遗产点段多达4个,即浙东古运河绍兴段主体、八字桥、八字桥历史街区、绍兴古纤道。

(作者是《绍兴晚报》首席记者)

编 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

猜你喜欢
古运河京杭大运河大运河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京杭大运河
东林古运河人那些幸福味儿
东林古运河人那些幸福味儿
京杭大运河与戏曲传播研究的新视角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夜游清名桥古运河
古运河旁的江北水城
放歌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文化资源再开发的思路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