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元研究
——基于对近十年国内期刊文献的分析

2014-03-17 06:03姜毅超
关键词:学习动机少数民族论文

张 宜,姜毅超

(沈阳师范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辽宁 沈阳 110034)

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元研究
——基于对近十年国内期刊文献的分析

张 宜,姜毅超

(沈阳师范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辽宁 沈阳 110034)

国内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从21世纪初逐渐受到外语教育领域学者和教师的关注。通过对过去12年以来中国知网上全部相关期刊论文的元研究发现: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呈上升趋势;研究对象覆盖较全面,研究内容以调查研究和相关研究为主;研究方法以量化的实证研究为主。另外,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暴露出一些主要问题:量化研究的方法不尽科学,数据的收集及统计分析欠缺合理性;研究过程以共时调查为主,缺乏理论支撑和科学实验的历时验证;研究视域单一,交叉学科的理论研究较少。

元研究;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先决条件,没有动机,任何学习活动都不会发生。学习者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使自身的内在要求与学习行为的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学习行为的动力因素,即学习动机。学界首开二语习得动机研究先河的是加拿大的Gardner、Lambert[1]和Gardner、Smythe[2]教授,他们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的社会心理学模式,使得动机理论的研究成为了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中的一个主导模式,随后又出现了生理学、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动机理论模式[3]。国内外语教学领域对于学习动机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4],而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关注则始于21世纪初。2002年刘淑华发表的论文《预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5],弥补了国内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对少数民族学生理论关怀的缺失。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实践者将他们的研究视角投向少数民族学生,在最近十几年的时间里,国内出现了较多以少数民族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英语学习动机研究。本文拟对国内从2002年①本文通过检索认为,我国第一篇对“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论文为2002年刘淑华发表的论文《预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开始出现的全部关于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以供后续研究借鉴和批评。

一、数据搜集与整理

本文所采用数据均来自CNKI中国知网(http: //www.cnki.net/)收录的期刊论文。论文搜索的具体方法为:在期刊高级检索模式下,以2002年至2013年为时间范围,以“英语”“动机”“民族”为主题进行一次检索,得到论文114篇。然后,根据检索出的每篇文章的内容,人工剔除与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无关的论文,逐一进行筛选,最终得到适于进行元研究的论文,其数量为49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7篇。主要采用了Micros of tExcel2003进行研究所需数据的整理及统计工作。

二、统计分析结果

(一)年发文量分析

通过阅读国内每篇关于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方面的研究论文发现,49篇文章中,有26篇论文的主要研究问题为学习动机,其余23篇论文均是以学习动机为研究的某一个侧面进行了诸如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困难因素调查等相关主题的研究。在统计年发文量时,研究考虑到这一因素,将26篇以学习动机为主要研究问题的论文权重按“1”计,其余23篇涉及到学习动机的论文权重按“0.5”计,求和后绘制图1,并通过Excel计算给出参考趋势线的二阶多项式计算公式,用以推算未来的发文量。图1中的趋势线表明,国内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在过去的12年里基本具有持续性,虽然增长略有起伏,出现多个拐点,但研究论文的数量确实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

图1 国内“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公开发表论文数量统计:按年份(2002—2013)

(二)研究内容分析

数量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方面的研究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而对其研究内容的进一步分析,则能够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上找出这一领域过去12年来的学术焦点。本研究根据每篇文章所涉及的话题及作者的出发点对其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进行逐一分析,结果发现,49篇文章中,有34篇文章为调查报告的形式(其中32篇调查了英语学习动机的总体情况,其余2篇文章分别调查了少数民族学习者听力和口语两类分项技能的学习动机),有11篇文章为相关研究,有3篇文章从理论上探讨了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另有1篇文章仅简单地综述了本领域中的一些过往研究。

对于量化研究,其研究对象的规模也是研究价值的重要体现之一。国内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覆盖了小学、初中、高中、大专/高职、大学预科、大学本科及研究生等各种主要层面,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来讲,国内的研究相对比较充分,其中以大学生被试为对象的研究最多,占到了66.7%(30篇),以小学生为对象的研究最少,仅为2.2%(1篇)。这一点极有可能是由于国内的科研主力军在高校,因此大学生则成为了最易获取的研究对象。而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情况可能不很普遍,因此导致了以小学生为对象的研究最少。同时,由于此类研究的对象主要为少数民族学生,因此研究多集中在民族院校或有民族预科班的高校和地区,即以中西部地区的民族院校为此类研究的主体力量,东部沿海地区由于较少拥有双少学生(“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因此较少进行此类研究。

研究按照实证性研究和非实证性研究两大类进行了归类统计,其中45篇论文使用了实证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或相关研究),有73.3%的研究(33篇)是基于研究者在某一所学校进行的数据抽样,且大多数为小样本研究,具体数据如表1、表2所示。量化研究的过程中,样本的采集是否具有代表性以及一定的样本规模,是保证整个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具有可信度的最基本保障,很难想象基于一个并不具备代表性的小规模样本所得到的研究结论会有多大的价值。而国内现有的全部研究中,对于这一标准的把握非常值得商榷,这一点也使得大部分研究的意义及其结论的可信程度大打折扣,甚至还有的研究并没有清楚地说明研究过程中数据采集的基本情况,使读者无从得知相关信息的真实性,从而使得研究本身的价值甚至其真实性受到较大的质疑。

表1 国内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论文统计:按样本来源

表2 国内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论文统计:按样本规模

(三)研究方法分析

方法论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学科之所以成为完善的现代学科所必不可少并且不可回避的问题[6]。语言教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也有其完整、系统的研究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外语教育也越来越注重研究方法上的科学性,本文也从研究方法的维度,对49篇文章按照实证性研究(empiricalstudies)和非实证性研究(non-empiricalstudies)两大类进行了归类统计与分析。其中实证性研究进一步分为量化为主的研究(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和质化为主的研究(包括个案研究、人种志研究等),具体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国内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论文统计:按研究方法

由表3可以清楚地看到,过去12年以来国内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中占绝对比重的是实证性的研究方法,达到91.8%(共45篇),而非实证性研究仅占总数的8.2%(共4篇)。这一鲜明的特点是由于此类研究的研究问题所决定的,对于某一心理学结构(construct)的研究,势必要有科学合理的测量来做保障,也就使得很多量化为主的实证性研究出现在这一研究领域,国内的研究者在不同的地区和学习层次收集各种相关数据,进行了较丰富的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方面的研究。

三、国内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思考

(一)量化研究的方法不尽科学,数据的收集及统计分析欠缺合理性

对于学习动机的研究势必要基于对其科学合理的测量,然而,在全部45篇使用到调查问卷/量表的研究论文中,有12篇文章对于测量工具没有任何说明,仅仅以“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解到……”等字样的表述作以交代,其研究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不言而喻。另外还有12篇论文,虽然研究者简单交代了测量工具为自编问卷,但其问卷并无结构可言,仅是泛泛的调查而已,过于粗糙,这些研究明显违背了科学研究基本原则之一——严谨,比如,某研究自编问卷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问卷中出现一系列询问被试“哪种语言好听、文雅?”“哪种语言有威望?”甚至“哪种语言简单易学?”等问题,而提供给被试的选项竟然包括英语、日语、法语、阿拉伯语等7种语言,很明显,被试几乎不可能对7种语言有同样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来回答这些问题,因此,这类问卷的科学性及其调查结果着实值得推敲。

对于24篇基于结构式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按照最基本的科学心理测量的原则,测量工具(问卷/量表)无论是自编还是改编或直接使用成熟问卷或量表,都应该对其进行调查数据可信度的检验,即信度分析,这是因为不同的研究者在不同的测量情境之下所进行的测量不能被“想当然地”认为具有很好的对抗测量误差(信度)的特征。然而,值得商榷的是,24篇论文中,70.8%(17篇)的研究并没有对所使用的测量工具进行信度检验,这从系统的角度为研究数据的可信程度埋下了隐患,也许这次测量的部分或全部数据是不可信的,然而却没有被检测出来,从而得到的结论也很难经得起科学的推敲,更无法进行推广。在其余7篇进行了信度分析的论文中,也仅有原一川的两篇论文[7-8],具有比较科学的设计及实施过程,通过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验证了自编问卷的结构效度,保证了其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及科学性。

(二)研究过程以共时调查为主,缺乏理论支撑和科学实验的历时验证

对于学习动机的研究,国内大量学者以调查的方法或相关的方法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量化研究。然而,也正是由于此类研究需要对学习动机这一心理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量化与测量,方可基于测量结果得出结论,使得外语教学领域中绝大多数的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捉襟见肘,在测量工具的检验、样本的采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统计结果的分析与解释方面出现了一些影响研究质量的失误。同时,又由于此类研究多进行在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投入经费较为缺少,使得很多科研院所的外语教师缺少到发达地区或国家学习进修的机会,而其自身在方法论知识的方面又不曾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因此大量研究的质量低下。尤其是量化研究的数据分析,以粗浅的描述性统计为主要方法(共31篇,占68.9%),使得研究结论的推广失去了科学的保障和前提。很多研究将前人或自编的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计算,得到简单的平均数和方差等统计量之后便得出了研究结论,或将不同测量水平的量数进行了混合运算(如将等级量数或称名量数进行加减运算等),这些研究都实为缺乏基本的应用统计学基础的研究。

另一方面,此类研究中95.6%(43篇)为横向调查研究,即共时研究。绝大多数研究者选取一个时间点进行数据调查采集,然后得出结论。仅有2篇论文的研究者采用了跟踪的方法进行了历时研究。由于共时研究调查采集数据相对于跟踪性的历时研究简单许多,同时历时研究又需要扎实的心理测量学基础与实验设计的实践经验,而很多语言教师一时间无法掌握,所以绝大部分研究者都采用了共时的方法,采用历时方法的研究,即跟踪少数民族学习者英语学习动机发展轨迹的研究极为稀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过于平面化,缺乏深度。

近些年,国内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中,仍然存在科学研究数量偏低的问题,这一方法论上的薄弱点有待尽快通过对于语言教师研究方法的培训得到改善,否则,一个匮以科学方法论知识为基础的研究领域将难以得到真正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和成果。

(三)研究视域单一,基于交叉学科的理论研究稀少

纵览国内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49篇研究论文,我们发现91.8%的论文为实证研究的论文,仅有4篇论文从理论的角度对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培养进行了探讨。可见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相对国外显得厚度不足,研究视域单一,研究形式千篇一律。研究质量暂且不论,国内的绝大部分研究仅仅从实践层面调查了某一少数民族学习者群体英语学习动机的水平,或探讨动机与其他学习者因素间的相关关系,并没能从实践回到理论,为理论的修正和进一步发展提供实践价值和有意义的数据。很多研究者将研究视域局限在语言教学领域,未能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认知科学理论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和问题的发掘。

由于少数民族学习者自身特点的原因,其语言学习的过程往往比普通的汉族被试复杂许多。相对于二语习得的实践过程,少数民族学生身上往往存在着三语习得的现象,这使得研究者需要更多的发展二语习得以外更深入的理论,借鉴心理学、认知科学的研究手段和先进成果对少数民族被试的语言习得过程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研究。这一点虽然对于语言教师的科学研究提出了较高的标准,但是并不意味着无法达到。相反,只有不断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促进教学相关学科的融合,才能产生更加科学合理的理论成果,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随着国内学者及教育工作者对于学习动机的深入研究,其心理学基础、认知科学基础一定会得到更加合理的认识,从而为教学实践提供真正有意义的指导。

四、结语

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是近年来国内外语教学领域研究出现增长点的领域。然而其学习英语的过程相对二语习得更为复杂,因此从其学习动机的角度来看,国内现有的关于少数民族被试语言习得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国内的研究者只有摒弃“为科研而科研”的想法和行为,通过真正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发现问题,了解最新的其他相关领域的先进成果,突破学科间的壁垒,方可推动本学科的向前发展,利用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再从实践中采集信息修正理论,从形而上到形而下,再从形而下回到形而上,这样才能够对自己所在的研究领域做出真正的贡献。

本文所进行的简单的元研究中所发现的问题,想必也是很多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已经在思考的问题,本文仅是借助对国内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的回顾与整理,把此领域中几个相对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以总结并佐以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批评。

[1]Gardner,R.C.&Lambert,W.E.,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Rowley,Mass:Newbury House, 1972.

[2]Gardner,R.C.,Smythe,P.C.,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ttitude/Motivation Test Battery [M].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Review,1985.

[3]雷安乐,李丽霞.国内外语学习动机研究20年:回顾与展望[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6): 117-120.

[5]刘淑华.预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 [J].怀化学院学报,2002,21(3):97-98.

[6]姜毅超,李娜.国内专门用途英语研究20年:回顾与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2):104-109.

[7]原一川,原源等.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态度和动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9(2):156-160.

[8]原一川,L.Lloyd等.云南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英语成绩关系实证研究 [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1):81-88.

【责任编辑 王凤娥】

G752

A

1674-5450(2014)01-0142-04

2013-10-12

2012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2lslktwx-11)

张宜,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主要从事英语教育研究;姜毅超,男,辽宁本溪人,沈阳师范大学讲师,教育学硕士。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少数民族论文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