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认知视野下的“教学反思表”

2014-03-19 11:46潘超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学科内容过程

教学反思有效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并在学科教学认知视野下,具有学科内容、教学法、关于学生、教育情境四个基本向度,并由此可以建构教师“教学反思表”,该表主要包括“弄清现状”、“分析原由”、“拟订方案”、“回顾总结”四项内容。

学科教学知识 学科教学认知 实践性知识 教学反思表

一、“教学反思”的基本认识

反思一词在教育领域中使用频数很高。学界对其研究涉及到它的内涵、形态、特征、方式、价值等许多方面,并常常将其与“实践”、“行为”、“意识”等联系起来。伴生的“反思型教师”、“反思性实践”、“教学反思”等概念已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其中,在教学反思的理论研究上达到了一定深度,实践应用也颇为广泛,但在众多的研究中,人们对教学反思内涵的理解和具体操作不尽相同。研究表明,对教学反思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教学反思是分析教学技能的一种技术,是对教学活动本身(尤其是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深入思考,这种深思使得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谨慎地、经常地将研究结果(技术层面的)和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这里的“应用”从性质上说是技术性的,甚至是机械地应用,在该观点下教师反思的目的是指导、控制教学实践,并乐观地认为教师能够积极地影响教学实践;第二种认为教学反思是对各种有争议的“优秀教学观”进行深入思考并依此做出选择,是对教育观念、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持有该观点的教师能够考虑到教育事件发生的背景,能够预期不同行为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第三种认为教学反思是对教学经验的重新建构,在该观点下,反思是教师理解、评价教学实践的一种手段,是对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建构[1]。从以上三种不同观点可以看出,不同的教学反思认识下,教学反思的思维意识和行为方式各有不同。但不管哪一种理解,教学反思在对象层面上有针对性,在内容层面上有多维性,在方式层面上有灵活性等特点。因此,教学反思是一个因素多样、内容广泛、方式灵活、过程开放的复杂过程。这是对教学反思内涵理解和操作方式众说不一的原因。如果我们从教学反思以提高教师学科教学认知能力的角度出发,或许能找到一种较为合理的模式或方法来进行教学反思。

二、学科教学认知理论介绍

教学知识作为表征从事教师专业的人所必不可少的知识,特指“关于教学活动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舒尔曼提出学科教学知识概念后,众多研究者对包含这个概念在内的教学知识的涵义、结构、特征等系列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关于教学知识的研究中,学科教学知识是研究重点。它是指教师对所教的学科内容和教育学原理有机融合而成的对具体课题、问题或论点如何组织、表达和调整以适应学习者的不同兴趣和能力以及进行教学的理解[2]。学科教学知识被舒尔曼认为是一种“缺失的范式”[3]。从教育发展来看,对其认识的过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变:学科内容知识(C)→学科知识+教育知识(C+P)→学科教学知识(PCK)→学科教学认知(PCKg)。这一过程体现了两个维度的飞跃,第一个维度是在内容层次上从单一型构成转变成多元型构成。第二个维度是在结构形态上从静态型结构转变成动态性结构。目前,关于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还在继续,人们对学科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建立在科克伦(Cochran)、德鲁特(DeRuiter)和金(King)等人建立的学科教学认知(PCKg)理论基础上,这一理论是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对舒尔曼的PCK的修正和补充,可以用科克伦等人建立的学科教学认知发展模型(下称科克伦模型)进行说明,见图1[4]。

图1 科克伦等的学科教学认知发展模型

科克伦模型包括了四种基本成分,即学科内容知识(A)、教学法知识(B)、关于学生的知识(C),以及教育情境知识(D)(下称“四成分”),图中的四个圆及圆外的箭头代表个体对这四种成分的理解过程。这种变化是基于个体在不同领域的前经验、经验及反思活动等。图中心扩展的椭圆及椭圆外的箭头表示随着四种知识的不断综合和扩展,个体学科教学认知水平得到不断提升。重叠部分旨在说明,理论上讲构成PCKg的“四成分”是相互关联、整合在一起的一个融合体。这四种成分的整合过程就是个体观念变化、整合最终形成学科教学认知的过程[2]。

三、学科教学认知视野下的“教学反思表”的构建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大法宝,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重要来源之一。下面我们在学科教学认知视野下来探讨“怎样进行教学反思”问题,科克伦模型将为如何构建教学反思模式提供有力参考。

1.“教学反思表”构建基础

从学科教学知识(PCK)概念的提出到学科教学认知理论(PCKg)被广泛认同,教师教育逐渐由注重学科知识转向对教学有效性、高效性的重视,学者们的研究重心也逐渐由探索学科教学认知理论问题转向实践问题。目前,我国教师教育领域对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全面,对学科教学认知的研究还非常薄弱。从学科教学知识的视角看,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就是如何发展他们的学科教学认知,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其学科教学知识不断完善、学科教学认知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2]。因此,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应该由“技术型”转向于“反思型”,强调教师的学科教学认知应该在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中,尤其是在教学反思中进行有效构建。

2.“教学反思表”的内容

据科克伦模型,学科内容的知识(A)、教学法的知识(B)、关于学生的知识(C)、教育情境的知识(D)是教师学科教学认知的四个基本成分,在教学反思的分别作用和整合作用下,它们被统整为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因此,在学科教学认知视野下,学科内容(A′)、教学法(B′)、关于学生(C′)、教育情境(D′)四个方面就构成了对一堂课进行教学反思的基本向度,并由此构建教师“教学反思表”,见表1。

表1 教师“教学反思表”

3.“教学反思表”的特点endprint

“教学反思表”是教师实施“怎样进行教学反思”的内容纲目,目的是让教师从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师学科教学认知的发展,最终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我们从结构设计、呈现过程和操作使用三个方面来看“教学反思表”的特点。

(1)结构设计

“教学反思表”的结构由4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弄清现状”、“分析原由”、“拟订方案”、“总结”,也即形成教学反思的4个基本环节。每个环节又以“问题链”的形式,分为若干内容和步骤,分别是“四个层面”、“三个渠道”、“两个步骤”、“一个总结”(可简记为“四三二一”)。整个结构有层次感,呈现从“分层”到“综合”、从“深入”到“浅出”、从“现象”到“本质”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向度和梯度。

(2)呈现过程

“教学反思表”中呈现出一种教师的元认知过程,这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反映了教师自我培养、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一种渐进过程。因此,“教学反思表”反映的教学反思过程具有“自主性”、“渐进性”的特点;“教学反思表”是以“问题链”连接教学研究,因此,反映了具有“问题性”与“研究性”的特点;“教学反思表”中体现的过程涵盖了反思型教师自我培养的三个主要途径:在教学反思的实践中自我培养,在学习表现反思的实践中自我培养,在教学反思之反思的实践中自我培养[5]。因此,只要能结合教学坚持不懈地沿着这个途径走下去,就能有效地促进教师学科教学认知的发展,成为一名反思型教师。

(3)操作使用

当教师对实际的一堂课进行反思时,其思绪往往会自动地停留在“教学反思表”中的某一个方面,这个方面可能是教师成功的或不足的地方。或许,这就是“教学反思表”使用的起点。教师“思绪的停留”即是反思意识的存在体现和作用效果。教师以此按照“教学反思表”中的“问题链”开展教学反思。这说明,教师在使用“教学反思表”时,并不一定完全按照固定的程式进行。教学反思表的切入点按照需要可以是任何纵向的环节和任何横向的层面。因此,“教学反思表”的操作具有“直觉性”和“灵活性”。此外,“教学反思表”使用具有“缄默性”,即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有新旧观念的激烈交锋,有对与错、优与劣的价值判断,有为与不为的重要抉择,有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矛盾冲突,有习惯行为与现实需要行为的实际选择,所有这些都是在教师心灵深处展开的,是外人不易感觉的,因此教学反思具有缄默性[6]。但这种缄默性可以通过间接的形式显性化,这种显性化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可以记录在教案中(一般有四种形式:旁注、点批、总评和串析[7]),可以体现在教学日记中,可以体现在征询学生意见和建议中,可以体现在与同行间的对话中[8]。

————————

参考文献

[1] 刘加霞,申继亮.国外教学反思内涵研究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03(10).

[2] 冯茁,曲铁华.从PCK到PCKg: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外国教育研究,2006(12).

[3] Shulman,LS..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6,15(2).

[4] Cochran,Kathryn F.,De Ruiter,James A.,King,Richard A..Pedagogical content knowing:Anintegrative model foreacher preparation.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93,44(4).

[5] 余国良.反思型教师的自我培养.中国教育学刊,2009(1).

[6] 李香娥.教学反思中的问题与建议.教学研究,2010(3).

[7] 汪涛.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教育探索,2007(1).

[8] 王映学,赵兴奎.教学反思:概念、意义及其途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

[作者:潘超(1975-),男,四川内江人,四川内江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张茂林】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科内容过程
【学科新书导览】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超学科”来啦
主要内容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