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於鏡湖 以鏡湖爲家

2014-03-20 19:04王春芳
澳门月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事業醫療記者

王春芳

提起“鏡湖”二字,可以說在澳門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鏡湖醫院慈善會以及鏡湖醫院見證了澳門百多年來的蛻變。鏡湖醫院慈善會作為澳門民間歷史悠久的慈善機構之一,對澳門社會貢獻頗多;而其屬下的鏡湖醫院,服務澳門社會近一個半世紀,是本地舉足輕重的醫療服務提供者。

不久前,特區政府向本澳40名社會人士及實體頒授2013年度各項勳章、奬章及奬狀,身兼鏡湖慈善會副理事長、秘書長以及鏡湖醫院代院長的吳培娟女士榮獲仁愛功績勳章,以表彰她對澳門社會所作出的傑出貢獻。本刊人物訪談,記者與廣大讀者一道聆聽她的獲獎感受,以及分享她眼中的鏡湖慈善會和鏡湖醫院是如何服務澳門社會的。

獲仁愛功績勳章

絶非個人榮耀

當記者表示祝賀吳培娟代院長榮獲特區政府頒授仁愛功績勳章時,吳代院長顯得非常謙遜,她由衷地說:“政府授勳意義重大,這是對鏡湖慈善會和鏡湖醫院工作的肯定,我是代表著慈善會和醫院整個團隊來接受這個勳章的。”問及當得悉將獲特首頒授功績勳章的感受時,她接著分享道:當時自己是非常喜悅!這個獎絶非我個人的努力能獲得的,而是全體慈善會和醫院的同事分工合作,一起努力,才能眾志成城。若是沒有鏡湖慈善會和鏡湖醫院這個平臺,我個人不可能獲得這個榮譽,所以,這個榮譽應該屬於鏡湖慈善會和鏡湖醫院全體領導和員工。

鏡湖醫院慈善會是一間愛國愛澳,集慈善、醫療、教育、社會服務於一體的民間機構,屬下機構鏡湖醫院作為澳門最大的私營醫院,當中離不開的是一代又一代鏡湖員工的不懈努力。吳培娟代院長自1973年在鏡湖護士助產學校(現鏡湖護理學院前身)畢業後,就投身了鏡湖醫院工作。由早期的臨床護理到現今的行政管理工作,她見證著鏡湖數十年的成長,當中的甘苦難以用言詞道盡。常人看來,作為本澳最大私營醫院的資深管理層,獲得此份殊榮乃實至名歸。然而,面對各方友好的祝賀,她並沒有將榮耀歸功於自己;相反,面對鮮花和鎂光燈,她做到了一份坦然,她將功勞歸於醫院全體員工及鏡湖慈善會,更視之作未來工作上的動力和鞭策力。正如她所言:自己在鏡湖工作四十年,多年以來抱著使命感和對工作的熱誠盡自己的職責。未來會秉承鏡湖慈善會的優良傳統,將榮譽化作動力,繼續做好醫療、教育、慈善方面工作,以回應社會愈來愈高的醫療需求,服務市民。

擔任慈善會及醫院管理工作 致力“上傳下達”

衆所周知,鏡湖醫院為鏡湖慈善會屬下一間非牟利綜合醫院,身兼慈善會秘書長、鏡湖醫院代院長,工作量必定非常繁重。當記者問及吳代院長是如何分配兩者之間的工作時,她談到,142年前,一班華人商人有感澳葡政府不重視華人醫療而組織華人醫院,即鏡湖醫院,隨著慈善事業的發展,1942年正式定名為“鏡湖醫院慈善會”,至2000年設有最高會務委員會、理事會、監事會,現任73位理監事成員,都是義務履行各項職責,慈善會屬下秘書處執行慈善會理監事的決策。

作為一所在澳門舉足輕重的醫院,鏡湖醫院自回歸後其醫療服務迅速擴大,也是廣為人知的。回顧這段發展歷程時,吳代院長無不感慨地說:回歸前,鏡湖面臨的是非常艱難的階段,連發工資都難;回歸後,特區政府大力支持本地醫療事業,例如資助鏡湖購買大型醫療儀器等,如今鏡湖醫院不論硬件還是軟件上都得到空前的發展。

她舉例指:放療中心大樓、氹仔醫療中心、霍英東博士專科醫療大樓相繼落成啓用;康復科、腫瘤科、康寧中心、健檢中心、中醫科等科室陸續投入服務;磁力共振掃描機、高速螺旋電腦掃描機、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核醫學掃描機、直綫加速器、X刀、微創外科手術器械等多部大型先進醫療設備不斷添置,有力地支持了專科醫療的發展。吳培娟欣慰地說:鏡湖醫院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現有包括醫生、護理、醫技以及行政後勤等員工1800多名,發展規模是非常之理想的。可以說,鏡湖醫院不僅是本地主要醫療服務的提供者,而且,迅速發展的專科醫療技術也越來越得到廣大市民的信賴。

讓記者頗爲關注的是,作爲一位事務繁多的醫院管理者,想必也是有一段激勵人心的心路歷程,面對記者的疑問,吳培娟代院長婉言:“我自1973年畢業於鏡湖護士助產學校,先後在不同的部門工作過,也正因此,我個人而言,相對更熟悉醫院裏的工作,也深刻體會醫院發展至今是通過幾代人的努力達成的。而在這一過程中,讓我感悟到:作爲管理者最重要的是,樂於聽取意見的同時,不能只聽個別下屬的反映,而是要深入到每一個基層,去聽取每一個科室同事的意見,才能真實地瞭解醫院所發生的問題。另一方面,長期以來,鏡湖醫院都由鏡湖慈善會管理,這就要求醫院各管理者要充份做好‘上傳下達。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多次提出‘要走群眾路線的要求,其實作為領導層若是高高在上的話,就接收不到基層的訊息,或者訊息來源不準確,這就有可能會導致做出錯誤的決策。不管是慈善會,還是醫院的日常工作,都是人的工作,領導人多聆聽、多參與及勇於承擔都至關重要。”

聽吳代院長這一番意味深長的談話,讓記者也被她這種踏踏實實的領導作風所感染。“上傳下達”,相信這不僅關係到營造一股上下團結一心的士氣,也關係到鏡湖慈善會及醫院大小工作能否得到最佳處理的關健吧!這也許正是吳代院長由基層走來,又能始終不脫離基層的難能可貴之處。

培養醫生人才

共推醫療事業發展

當問到如何看待澳門的醫療事業發展時,她如是說,長期以來澳門的醫療體制分公營和私營機構。澳門回歸後,特區政府很重視本地醫療事業,政府公立醫院與民間醫院機構的溝通合作更緊密更暢通,特別是現任行政長官崔世安任社會文化司司長期間,多次主持山頂醫院和鏡湖醫院的會議,加強兩院之間的交流和合作。近年,政府加大了向私營醫療機構的“買位服務”(鏡湖按政府規定名額,向享受政府醫療福利人士提供服務,由政府支付費用),鏡湖醫院作為私立醫院發揮了比政府公營醫院更靈活的作用,共同推動本澳醫療事業的發展,及推進市民享有更完善的醫療福利。

在談起本地醫療事業發展所面臨的困難時,吳代院長進行了詳盡剖析,其中,她這樣的一番見解也讓記者感觸頗深:“隨著本地醫療發展,醫療人才需求很大。一般來講一名醫生要經過七、八年的時間去磨練才能晉升主治醫生,因應澳門與內地城市比較有不足的地方,如人口少,病例少,培養年輕醫生就有一定的困難。爲了提升醫院醫護人員的專業水平,鏡湖醫院一方面採取將各科臨床醫護人員“送出去”進修學習及專業培訓,更新專業知識, 進一步提高了本院的醫護水平。另一方面,將外地專家“請入來”悉心指導與嚴格訓練本院醫生。同時還聘請內地與香港,以及國外的專家定期駐診,通過上課、巡房、帶教及舉行研討會等等形式,培養中青年醫生成為專科的骨幹。”吳代院長還多次提及,醫院在聘請外地專家教授時所遇到的種種限制:一是因為包括內地在內的醫務人員福利待遇很高,二是本澳病例少病種少,難以吸引外地專家醫生願意來澳門長期駐診,這兩個方面都使得醫院進行外聘工作時困難重重。誠然,作為一院之長及資深醫務工作者,最大的難度,不在於發現本澳醫療事業所存在的問題,而在於如何去迎難而上攻克種種難關,吸收和培養源源不斷的醫務人才,提升整體醫療水平,這樣才能促進本澳醫療事業有望衝出困境,迎接明天。

訪談期間,盡心盡力、謙虛低調、平易近人,是記者對吳代院長最深刻的感受。她多次提到,未來醫院一如繼往地堅持前院長柯麟醫生“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遵循廖澤雲主席提出“提高醫療質量”的要求,以及馮志強理事長提出“加強醫德、醫風建設”的要求,努力培養人才,提升醫療服務質量,爲病人提供更優質與安全的醫療服務。於此,相信這不僅是對吳代院長及她所帶領的鏡湖團隊的要求與期望,包括記者在內的廣大市民也是對此充滿期待的。

本刊出版之時,正值舉國矚目的“兩會”在北京召開,問其作為澳區全國政協委員的感想時,她笑一笑分享說:“自己從小在愛國學校讀書,深刻瞭解國家的歷史。而今代表著澳門居民爲祖國建言獻策,倍感無限光榮。”簡單的一席話已彰顯她愛國愛澳的一片赤子之心。在此,我們也祝澳區代表們在這一平臺上爲祖國爲澳門積極發揮更大的貢獻。

猜你喜欢
事業醫療記者
小记者齐聚焦
基于多种语料库的中日同形词对比研究
——以“事业”-「事業」为例
记昆仑山摄影历险
醫療糾紛 依法維權 大陸台商對醫療損害責任的法律須知
记者
无聚合硫酸铁投加的脱碳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