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推进文山市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2014-03-20 08:28权永久
文山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文山城区文明

权永久

(文山市委办公室,云南 文山 663000)

对推进文山市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权永久

(文山市委办公室,云南 文山 663000)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文山市建设现代化滇东南中心城市和山水园林型宜居城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近年来,文山市加快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但资源环境制约问题也日益凸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统筹城市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文山市面临的一大课题。文章对文山市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推进文山市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探索性的意见和建议。

文山市;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发展

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是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发展持续的人类居住区。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本文以调查为基础,从分析现状出发,探讨加快文山市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对策措施,以期进一步加快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1 文山市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

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文山市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自1992年恢复建设,城市开发建设从1995年才开始起步。进入“十一五”以来,文山市紧紧抓住开展建州50周年纪念活动、举办第十三届省运会以及省委、省政府将文山市列入滇东南次级城市群重要城市来扶持发展等重大历史机遇,按照“扩大城市外延,提升城市内涵,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的思路,坚持用超前的理念规划城市,用市场的手段建设城市,用经营的方式管理城市,通过多年来的努力,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功能进一步完善、品位进一步提升,城市规模由建州初期的2.5 km2,拥有1.75万人口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30 km2,有30万人口的滇东南现代化新兴城市,城镇化率达55.2%,并于2012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

1.1 突出生态宜居,城市发展布局日益完善

文山市作为州府所在地,以其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突出了全州政治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并将定位调整为现代化滇东南中心城市和山水园林宜居城市,拓展和延伸了全州“首府”地位的城市内涵,兼顾了以人为本、生态宜居的发展理念,为城市建设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另外,文山市还注重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不断健全完善规划体系,先后3次对《文山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整修编,规划区总面积869 km2,其中中心区规划面积73 km2,将城市布局分为三个片区开发建设,即以金融、商贸等为重点的中心城区,以科研、教育、体育、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等为重点的城南片区和以行政办公、商务、居住等为重点的城北片区,并结合城区南北狭长、东西狭窄的地形特点,按照“城镇上山”的要求,将发展方向由原“北拓南展”调整为向北、向东的山地发展。同时,编制了县域体系、用地布局、绿地系统、景观风貌、道路交通系统等10余个专业规划,以及城北片区、城南片区等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城市建设提供了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设依据。

1.2 加快城市开发,城市承载功能明显增强

坚持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并重的原则,先后启动了城北片区、城南片区和职教园区的规划建设,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承载功能明显增强。以提高交通通行能力为前提,顺利建成绕城二级公路,累计新建和改造100余条城市主次干道、20余座城市桥梁;建成城南、城北客运站,设置公交站台50余个,开通公交线路10余条、公交车辆79台。以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实施了电网改造、供排水、天然气、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城市供水厂3个,日供水能力达6.7×104t,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实施了一批行政、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成文山市体育中心,成功举办第十三届省运会和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赛事,城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70所,医院及诊所110余所。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组织实施了20余个旧城拆迁改造项目,累计建成廉租房2872套、公租房100套,实施房地产开发项目128个,城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40 m2。以搞活商贸物流为抓手,先后建成壮华物流中心、东风路步行街、开化商贸城、文山民族村等商贸物流项目,加快发展餐饮住宿、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交通运输等现代服务业,滇东南商业中心地位日益突显。

1.3 注重点面结合,生态绿化体系建立健全

围绕“两山傍一河,一带串众碧”的绿色空间网络体系(“两山”即城市面山——东山和西华山,“一河”即绕城而过的文山母亲河——盘龙河),加大城区点、线、面绿化建设,形成了以盘龙河沿河绿化为重点,广场公园绿化为节点,道路绿化为纽带,小区绿化为补充,面山绿化为屏障的分布合理、绿量丰富、景观优美、功能齐全的生态绿网。启动实施了盘龙河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河道9.5 km,修建河堤14 km,精心打造沿河两岸景观绿化,增加绿地面积6.4×105m3,形成了良好的城市生态景观长廊。先后新建和改造七花广场、休闲广场、盘龙公园等11个彰显文山民族文化特色的城市绿地广场和公园,公园绿地面积达170.72 hm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29 m2。加大城市道路绿化亮化力度,合理开展道路绿化建设,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7%,科学设置道路照明,道路照明装置率达100%,亮灯率达98%,形成了良好的城市道路景观。加大小区绿地建设力度,在城区主干道沿街单位实施拆墙透绿21处,主干道拆墙透绿率达72%,积极组织开展庭院绿化,城区园林单位21家,园林小区28个。加强城市面山的绿化工作,采取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生态恢复工程建设等措施,建成城区防护绿地2.56× 105m2,形成了良好的自然生态屏障。目前,城区共有各类绿地797.6 hm2,绿地率31.9%,绿化覆盖率35.2%。

1.4 强化防污治污,自我净化能力不断提高

为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文山市注重从源头上治理污染,以净化城市空气和污染源治理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工业,促进节能减排,加快推进烟叶复烤厂、化工厂、克林糖厂、七花公司退城入园迁建工作,对城区范围内的建材、造纸、机械等行业的一批污染企业进行了搬迁,有效改善了城区空气环境质量。创新城区清扫保洁作业模式,主大街清扫保洁工作逐步实现机械化,道路清扫保洁率达98%,道路机扫率达60%,基本做到了全方位、全天候保洁。建成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环保项目,日处理垃圾能力达150 t,日处理污水能力达2.5×104t。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实施了盘龙河上游综合治理,建成暮底河水库和城区93.31 km排水管网工程,开展了沿河村寨的生态治理,对影响饮用水安全的一批污染企业进行了搬迁和取缔。目前,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级标准,盘龙河城区段水质达国家Ⅳ类标准。

1.5 创新管理举措,城市市容市貌明显改观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逐步做大了文山市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新组建了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通过公司化和市场化的手段和形式加大了城市建设投入。推进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积极申报、精心组织,于2012年8月撤销原市政府驻地开化镇,设立开化、新平、卧龙三个街道办事处,城区社会事业和行政事务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体制逐步理顺。充分整合综合执法力量,组建了市政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开展了以土地、规划执法为重点的专项行动,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建设行为,有效抑制了违法乱建乱占行为的发生。积极探索尝试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行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并取得明显成效,城区路灯、绿化管护及生活垃圾清运处理实现市场化运作。大力开展环境卫生、占道经营、广告标牌、交通秩序等专项整治行动,城市环境卫生巩固提高,户外广告设置清理规范,交通秩序进一步好转,市容市貌焕然一新。

1.6 加强宣传引导,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共识

深入开展以“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建设文山美好家园”为主题的“七彩云南文山保护行动”,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三创”活动为契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标语等宣传方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爱国卫生、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知识,多次组织州市机关单位、学校、驻文部队及社区居民开展“三创”城市主题义务劳动,累计有8万余人次参与义务清扫大街、除“四害”、交通劝导、清理非法小广告等活动,增强了市民参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坚持每年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活动,以创建绿色学校、环境优美乡镇、绿色社区等系列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了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能力。目前,全市共创建3个省级生态乡镇,7个州级生态村,28所绿色学校。

2 文山市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资源要素制约日益明显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土地、能源等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和环境局部污染等现实问题,尤其是城市建设用地十分紧缺,用地报批越来越难,省、州下达的用地计划指标远远满足不了城市建设的用地需求,城市建设所受到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加大。

2.2 经济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按照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和后续动力。目前,文山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0.7∶49.7∶39.6,尚处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工业和服务业基础都还十分薄弱,工业和服务业发展都还存在发展层次较低、缺少规模和带动力不强的问题,城市产业发展滞后,经济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必将影响到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2.3 生态环境承受能力有限

文山市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影响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因素日益增强,“点上治理,面上破坏”“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现象依然存在,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任重道远,农村环境污染有加剧趋势,城市水源地暮底河水库面临污染,盘龙河等主要河流水质需进一步改善,生态破坏问题还比较突出。

2.4 体制机制建设有待加强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有关部门的紧密协同配合,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但在具体工作中,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以及投融资等方面的政策机制还需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态监管机制效率不高,存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运行和统筹协调体系不够完善,环保规划、环保政策执行和环保执法难以到位等问题。

2.5 生态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生态文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生态理念的普及程度还不够高。少数领导干部仍然存在“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思想,一些企业经营者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长远发展眼光,守法治污的自觉性和加快转型升级的积极性仍然不高,很多市民还没有形成绿色消费观,过度消费、铺张浪费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3 推进文山市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城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生态文明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围绕文山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十二五”期间及今后一段时期城市开发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全省建设‘桥头堡’、全州建设‘新高地’等重大战略机遇,着力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改善城市生态,提升城市品位,创新城市管理,努力把文山城市打造成为现代化的滇东南中心城市和山水园林型的宜居城市”的总体思路,以及“力争到‘十二五’末,城市建成区面积达35 km2以上,城区人口达35万人以上;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50 km2以上,城区人口达50万人以上”的发展目标,在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坚持生态宜居的发展方向,不断完善城市发展规划

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修编完善文山城市总体规划、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综合交通、绿地系统、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努力形成一整套科学完备的城市规划体系,更好地指导城市开发建设。着眼于文山市在未来发展的战略地位,科学划分城市功能片区,确定城市各片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按照“一核两片三园”的总体布局进行规划,“一核”就是改造提升老城区,将其打造成为文山的主要商业和金融核心区;“两片”就是推进城北、城南两个片区建设,稳步扩大城市规模,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商住小区、宾馆酒店、休闲娱乐、社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打造新的城市增长极。“三园”就是加快马塘工业园区、三七产业园区和职教园区的建设,支撑文山城市快速发展。同时,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着力保护好历史文化,让城市的空间布局既体现历史风貌,又凝聚现代气息,突显出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

3.2 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思路,不断提升城市生态水平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决定因素。就文山市而言,应重点做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两项工作。环境保护方面,严格环境准入,严把项目审批,实现从末端治理到前端整治、从事后处理到预防建设,从源头上把好环保关、严防污染;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密监管污染企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对大气、水体、地下水和土质的影响,按照“谁破坏,谁恢复;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严格落实处罚整治措施,有效避免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生态保护的长效性和持续性,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生态建设方面,加强老君山自然保护区依法保护和以德厚河、顺甸河为重点的盘龙河流域综合治理,大力实施公益林、退耕还林、水资源保护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大植树造林工作力度,切实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继续推进城市生态绿化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东山、西山植被保护和植树造林,形成城市的外围生态屏障,抓好盘龙河综合治理及沿河两岸绿化,打造城市生态绿色景观带;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及沼气综合利用,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

3.3 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发展方式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按照“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快三产”的发展思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构建全面涵盖三大产业的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外延型向集约内涵型转变。现代农业,以绿色环保为方向,加大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巩固发展三七、烤烟、辣椒、甘蔗、木本油料、畜牧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特色水果、商品蔬菜、中药材等产业,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新型工业,以循环经济为目标,坚持“轻工抓三七、重工抓铝业”的思路不动摇,依托马塘工业园区和三七产业园区两个省级重点园区,全力保障年产8×105t氧化铝项目达标达产,促进氯碱项目、云科药业一期项目早日建成投产,积极推进氧化铝扩能、电解铝等项目前期工作,通过3~5年将三七产业和铝产业发展成为年产值上百亿元的产业。大力发展循环工业,促进节能减排,加快城区烟叶复烤厂、化工厂、克林糖厂、七花公司退城入园步伐,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现代服务业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发挥中心城市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快文山国际汽车城、文山大型施工机械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创造条件开工建设马塘工业园区综合物流中心、城北大型物流综合交易市场和物资储备中转中心等项目,引进和培育一批实力较强的物流企业,着力构建滇东南物流枢纽和集散地。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旅游文化等服务业,加快建设五星级酒店,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和商店进驻文山发展,提升城市商业发展水平。

3.4 坚持适度超前的发展原则,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配套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根本支撑。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拓展城市空间为目标,按照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通过“向上争、向内聚、向外引”等多种方式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加大建设投入,加快实施一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城市交通方面,加快推进主城区至职教园区、凤凰路北上连接过境二级公路、望华路北上延长线等主干道建设,尽快启动实施环东路改扩建工程和州卫校至大沟绞连接二级公路道路工程,构建南北交通快捷通道和由环西路、环东路组成的城市内环道路;加大老城区道路提升改造,科学规划新区主次干道,力争五年内基本建成“五纵多横”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并合理设置公交线路,加大停车场建设力度,合理设置停车位,切实减少占道停车,保证城市主干道的交通通畅。市政配套设施方面,统一规划建设供水、排水、供气、供电、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新建第四水厂,完善供水管网,提高城区供水能力。对现有合流制排水设施全面实施改造,新区开发实行雨污分流,并规划新建第二污水处理厂,不断提高城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在中心城区、城南片区、城北片区新建三座大型垃圾压缩中转站,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继续推进天然气管网工程,扩大供气覆盖面。加快实施城区电网改造工程,切实保障供电能力和质量。完善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信息基础设施,着力构建全州信息中心。

3.5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逐步配套完善公共服务

为广大市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规划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城市发展相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教育方面,加快城区教育发展,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校点布局,重点发展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在“十二五”期间新建一所高中、两所初中、三所小学,努力解决城区中小学“入学难”的问题。医疗方面,在城南片区新建1~2个大型医疗机构,发展以社区卫生所为主的小型医疗机构,完善市、社区两级卫生医疗服务体系。文化体育方面,加快州民族大剧院、州民族博物馆、市民族文化中心等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在城南、城北片区规划建设相应的体育设施,并鼓励学校等城区单位建立开放、半开放的体育设施,满足市民文体活动需求。市场方面,坚持大小结合,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相结合,小市场和综合市场均衡分布,切实方便市民生活。同时,力争五年内建成三个五星级酒店,努力提升接待服务水平。住房保障方面,继续加快高档住宅小区和普通住宅小区建设,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为市民提供有效的住房保障。

3.6 坚持全民共建的工作举措,努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充分发挥市民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主体作用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宣传工作机制,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深入开展多种形式、各个层面的生态文明教育,充分调动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主动性,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大力开展生态文明载体创建活动,以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为载体,积极组织义务植树造林、环保义务劳动等活动,拓展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途径,让生态文明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和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引导广大市民树立以绿色、自然、和谐、健康为宗旨的生态消费观念,努力使“生态文明成果人人共享,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人人有责”成为广大市民的共识。

Thoughts o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Wenshan

QUAN Yong-jiu
(Wenshan Municipal Office, Wenshan 663000,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and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constructing Wenshan as a modern, agreeable and mountain-and-water center city in southeastern Yunnan. In recent years, Wenshan accelerates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ut the constraints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ssu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hich, to a certain extent, affected the construction progress of urb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oordinating urban development with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a major issue now. The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current status and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advances suggestions for pushing the construction forward in Wenshan.

Wenshan; urb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urban development

F290

A

1674-9200(2014)06-0087-05

(责任编辑 杨爱民)

2014-05-15

权永久(1981-),男,云南西畴人,中共文山市委办公室副主任。

猜你喜欢
文山城区文明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请文明演绎
Modulational instability of the coupled waves between fast magnetosonic wave and slow Alfvén wave in the laser-plasma interaction
漫说文明
金霞早油蟠在保定满城区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文山肉丁
文天祥与文山肉丁
对不文明说“不”
山歌唱文山
福田要建健康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