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党员仪式活动的重构

2014-03-20 15:55段惠方
关键词:团员隐性仪式

段惠方

(南京邮电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2014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1]习近平同志在此既指出了以“礼仪制度”和“纪念庆典活动”为代表的社会仪式活动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强调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善于挖掘和运用“像空气一样的”让百姓“日用而不觉”的隐性教育资源。大学生党员仪式活动是高校党组织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范开展的,以大学生党员为主体,具有党组织历史文化传承和象征意义的活动。大学生党员仪式活动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党、团员信仰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平台,是对大学生党、团员开展隐性教育的有效资源。高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重新审视和创新大学生党员仪式活动。

一、党员仪式活动:大学生党、团员隐性教育的有效资源

思想政治隐性教育是相对于以课堂认知教育为主的显性教育而言的,是“寓于实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不为受教育者焦点关注(甚或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类型。”[2]高校隐性教育要取得实效有赖于挖掘和利用好有效的隐性教育资源。大学生党员仪式活动具备隐性教育的多种特征,是一种有效的隐性教育资源。

(一)党员仪式活动具有符号象征性

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各种仪式活动的要素之一,如基督教礼拜仪式中“十字架”、婚礼仪式中的婚戒、学位授予仪式中的学位服等,这些符号都表达了仪式中某种象征意义。正如彭兆荣所言,“仪式中充满了象征符号,或者干脆地说,仪式就是一个巨大的象征系统”。[3]202这种象征符号浓缩了特定人群对某种意义的认知,对人们起到了“隐喻”和“暗示”的作用。在大学生党员仪式活动中,也充满着这种象征符号,如党旗、党徽、党章、国际歌、经典著作、伟人像等,这些符号都凝聚了党的精神信仰和历史文化,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大学生党员活动中对于这种象征符号的正确运用,能够对参加者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起到“不言之教”的隐性教育效果。

(二)党员仪式活动具有角色体验性

表演性是仪式的特性之一,在仪式活动中人们根据特定的秩序扮演着一定的角色。甚至在一些仪式中,人们通过扮演一定的角色实现人生新角色的开启,如成人礼、婚礼、入党仪式等。在大学生党员仪式活动中,参加的学生党、团员能够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通过角色扮演有助于他们体验自己在党组织中的身份、责任和努力方向,有助于强化他们对自己身份的理解、确认和悦纳,有助于提升他们对党组织的情感归属和价值认同。党员仪式活动能够使大学生党、团员通过角色扮演,自觉地完成实践体验、心理体验和情感体验,唤醒其作为教育主体的角色意识,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是隐性教育的有效体现。

(三)党员仪式活动具有情境感染性

仪式通过特定秩序的安排、角色的扮演、语言的表达、动作的演绎、环境的布置、音乐的烘托、主题的选择等方式形成了一个具有感染力的情境,能够激发参与者的某种情感,引起情感共鸣。维克多·特纳认为,仪式能够唤醒、引导和控制各种强烈的情感。[4]大学生党支部根据某个主题(如纪念日、入党、表彰等)开展的仪式活动,通过对仪式活动的精心设计,也能够激发大学生党、团员的归属感、荣誉感、认同感和使命感,从而增强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区别于显性的、知识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更注重对教育情境的渲染和受教育者情感的引导,而大学生党员仪式活动正是提供了一个对大学生党、团员开展隐性教育的情境,有效地调动和引导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

二、大学生党员仪式活动重构的路径

在新时期,以隐性教育的视域重新审视大学生党员仪式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为大学生党员仪式活动的重构提供路径选择。

(一)显性教育与隐性引导相结合

高校重构大学生党员仪式活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正确看待大学生党员仪式活动。近年来把大学生党员仪式活动看作“形式主义”无疑是对其价值意义最具破坏性的消解,然而这种消解也有其历史的原因。在过去泛政治化的时代和灌输理论下形成的大学生党员仪式活动充满着空泛的口号、僵化的程式、整齐划一的语言和行为、自上而下的宣传和教育。在这种党员仪式中,参与者的情感被压抑,个性被抹杀,思想被禁锢,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因此容易引起参与者的逆反心理,党员仪式便成了“形式主义”的代名词。重塑大学生党员仪式活动,需要将显性的理论教育和隐性的价值引导相结合。一方面,在仪式中可以通过参与者的发言、讲座、交流等显性的教育形式来提升大学生党、团员的理论认知水平;另一方面,将隐性教育的理念引入到大学生党员仪式活动的过程中,在大学生党员仪式活动中更注重采用隐性教育的方式,隐藏教育目的,多采用情境感染、实践体验、个性参与、案例启发、心理暗示等隐性教育的方法,使大学生党、团员在党员仪式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二)组织建设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在大学生党员仪式活动中,人们最耳熟能详的就是入党宣誓仪式,这主要是因为入党宣誓仪式作为党章规定的组织程序承担着党组织建设的功能。而其他的大学生党员仪式活动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被“能省则省”,这体现出人们对仪式的教育功能的漠视。其实仪式具有多种功能,有学者把仪式的现代功能归纳为以下七种:教育功能、传承功能、导向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辐射功能。[5]高校大学生党组织应积极开发、延展大学生党员仪式活动的功能,一方面重视大学生党员仪式活动的组织建设功能,利用仪式活动传承组织历史文化,约束党员行为,提升大学生党组织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应积极完善和创新大学生党员仪式活动发挥其思想教育功能,通过举办丰富多样的仪式活动,吸引大学生党、团员主动参与并从中获益。大学生党员仪式活动的组织建设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好的仪式活动应该是既加强了党组织建设又成功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在大学生入党仪式中,除了新党员介绍、新老党员发言、入党宣誓等程序外,可以增加入党介绍人为新党员佩戴党徽、赠送党的理论书籍、入党积极分子(或部分团员)观摩并发言等环节,用视频、音乐、地点选择、环境布置等方式构建神圣的入党仪式情境,既履行了组织程序,增强了新老党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提升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同时也激励了入党积极分子,是对所有参与者的一次思想洗礼。

(三)历史传承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仪式具有历史传承性,但是也不断地融入新时代的精神元素,因此仪式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包容性,仪式“是一个从内涵到外延都不易框定的巨大的话语性包容”。[3]9大学生党员仪式活动同样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将优良的党组织历史文化传统与新时代的精神相结合,融入新时代党员喜闻乐见的精神和技术元素,不断丰富党员仪式活动的内容。一方面,应注重对党组织优良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吸收,深入挖掘党史文化宝藏,截取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历史事件,提取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接受的党组织历史文化符号,整合传统的党员仪式活动资源,提高大学生党员仪式的历史传承性。另一方面,应将时代精神、技术元素不断融入党员仪式活动,用现代话语讲述好历史精神。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用来丰富仪式的内涵,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来建构党员仪式活动的情境。如大学生党组织利用庆祝长征胜利纪念日(每年10月22日)的契机,开展大学生党员徒步行走的仪式活动,每年选择一个主题(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环保等),在仪式活动中用高举党旗、佩戴党徽、统一服装、唱响红歌等方式来纪念长征,用发传单、发微博(微信)、征集签名等方式来传播主题精神,既传承了长征精神,激发了大学生党员的历史使命感,同时也传播了新的时代精神,丰富了大学生党员仪式活动的内容。

(四)群体认同与个体参与相结合

仪式能够有效地激发群体认同感,因此仪式的设计者往往也注重寻找群体的共性,仪式的参加者往往处于被灌输的“客体”的地位,仪式中容易出现只见“集体”而不见“个体”,只见共性而不见个性,这虽然突出了群体的地位,但是也导致仪式意义的失落。事实上,个体是仪式活动的主体,个体的积极参与是仪式的生命力之所在,能够不断丰富仪式的内涵和形式,同时仪式的终极价值也是实现对个体的关怀。在1984年国庆庆祝游行中,北大学生在仪式中没有按“规定程序”手持鲜花,而是突然打出了用床单制作的写有“小平你好”的横幅,这种平等、温情问候感染了无数国人,成为一个时代的美好记忆。可见,个体积极地、正向地参与仪式,不但不会使群体在仪式中消散,反而会使群体的烙印更加深刻、鲜活。创新大学生党员仪式活动的形式,一方面应强化党组织的共性,将信仰、价值观教育蕴含于仪式的程序中、情境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党员个体;另一方面,应在一定的程序和规范内,设计可以让大学生党员个体发挥主体性的环节,调动大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大学生党员仪式活动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吸引力。如在大学生党员仪式活动中,设计“一人一句心里话”、“一人一篇读(观)后感”、“一人一个小故事”等党员个体参与的环节。

(五)统一规范与鼓励特色相结合

仪式在时间上有不断重复性,在程序上有统一规范性,但是仪式也有着其族群性、地域性等特殊性。失去了统一规范性,自发的仪式活动很难实现常态化。而失去了特殊性,统一的仪式活动则容易陷入僵化。一方面,大学生党员仪式活动的常态化、规范化地实施离不开党组织的自上而下地推动、推广,高校党委甚或上级党组织需要对其提出统一规范的意见和要求,如对大学生党员仪式活动的目标、次数、程序、规格、象征符号、参加对象、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规范要求。另一方面,上级党组织应鼓励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发挥其创造性,结合自身情况(如学校、专业、年级、地方、民族等),实现仪式的特色化设计。

[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2]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品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7(9):11-13.

[3]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4]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黄剑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1.

[5]刘翠,等.论仪式教育及其现代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51-156.

猜你喜欢
团员隐性仪式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十岁成长仪式
团员想入党怎么办
仪式感重要吗?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一位儿童团员的抗战记忆
Talking strategies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