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方法的复兴:一种新的哲学践行范式

2014-03-20 18:57
关键词:苏格拉底参与者咨询

陈 红

一、苏格拉底方法源起

“苏格拉底方法”即“苏格拉底对话”,就是指通过启发、比喻等手段,用对话方式帮助对方说出蕴藏在自己意识中的思想或见解,进而考察其思想的真伪,在不向对方宣布问题的正确答案的情况下,让对话者否定自己错误的既有成见,从而自己发现真理。

苏格拉底对话是一种回答某些大问题的有组织的方法,是在人类探究和推理能力方面的应用。苏格拉底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人,直到从他们那里抽出矛盾来而著名①[美]马里诺夫:《柏拉图灵丹:将永远的智慧应用于日常问题》,郭先上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60页。。德国新康德主义学派哲学家伦纳德·尼尔森(Leonard Nelson,1882—1927)则是苏格拉底方法的缔造者。他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为苏格拉底方法列出了大纲。随后被德国、荷兰以及美国的哲学从业者所精炼。

尼尔森1922年以德文撰写并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苏格拉底方法,1949年被翻译成英文,通过费尔南多·莱亚尔(Fernando Leal)的引介而受到重视。这篇文章是了解苏格拉底方法最重要的文本。苏格拉底方法通过对话方式获得已有的经验知识,洞察与哲学有关的真理。

尼尔森认为,苏格拉底方法不是讲授哲学的艺术,而是讲授如何做哲学的艺术;不是关于讲授哲学家的艺术,而是使学生成为哲学家的艺术②[荷兰]彼得·哈特劳:《哲学践行:西方哲学中的一种新的范式》,《安徽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因此,苏格拉底方法教导学生如何进行哲学思考,以苏格拉底对话为理念,通过不断地诘问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尼尔森的苏格拉底对话基础则是:“一个可靠的过程,引导你用明言阐述你所已经含蓄知道的。”③[美]马里诺夫:《柏拉图灵丹:将永远的智慧应用于日常问题》,第260页。尼尔森的苏格拉底方法为20世纪以后研究苏格拉底对话奠定了基础④潘小慧:《苏格拉底对话在哲学教育中的应用——以团体讨论为主的儿童哲学谘商为例的讨论》,《哲学与文化》2004年第1期。。

尼尔森的学生黑克曼(Gustav Heckmann,1898—1996)进一步发展并介绍了苏格拉底对话,将苏格拉底对话视为一种“教—学过程”,充分发展了教与学的对话教学方式。由于黑克曼的启发,苏格拉底对话的传统在德国和荷兰得以发展,并出版了许多相关作品。

将苏格拉底方法应用到心理治疗的是美国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心理学系教授詹姆斯·C·奥瓦霍塞(James C.Overholser)。经过多年研究,他将苏格拉底方法应用到心理治疗,将苏格拉底方法分为早期与后期,并写了系列相关文章。

詹姆斯·C·奥瓦霍塞认为早期(1993—1994)苏格拉底方法主要包括:有系统的提问、归纳推理与普遍定义①James C.Overholser,Elements of the Socratic Method:I.Systematic Questioning,Psychotherapy,vol.30,no.1,1993,p.67;James C.Overholser,Elements of the Socratic Method:II.Inductive Reasoning,Psychotherapy,vol.30,no.1,1993,pp.75 -85;James C.Overholser,Elements of the Socratic Method:II.Inductive Reasoning,Psychotherapy,vol.30,no.1,1993,pp.286 -293.。

有系统的提问包括提问的形态、提问内容以及过程、主题的一种复合的相互作用。苏格拉底的提问形态强调较高阶段的认知过程,并不问当事人记忆所及的事实或细节,而是着重于鼓励分析、综合和评价不同的信息来源;苏格拉底的提问内容聚焦于促进当事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系统提问的过程则强调治疗师和当事人二者之间共同合作的相互作用。

归纳推理有别于演绎推理,是建立在枚举归纳、类比和消除因果推理上的,由特殊的具体事例推导出普遍的原理原则的一种推理方法。归纳推理可以帮助当事人将他们的问题概念化,协助当事人超越他们的个人经验,建构一种宽泛视野的实在性。归纳推理在苏格拉底方法中具有核心作用,也是心理治疗有价值的工具。

有系统的提问与归纳推理的结合旨在导出一个普遍定义,定义对当事人的知觉、描述和共同问题的理解具有一定的作用。普遍定义意即描述了足以掌握到一个概念本质的各种特性。因此,普遍定义聚焦于最抽象的概念的复杂且混乱的本性。普遍定义协助当事人发展出抽象的普遍化,抽象的普遍化可以超越实践和跨越情境而保留相同的部分。这些宽广的定义能协助当事人远离偏见和预设,而开始从一个较广的视角去评价他们的经验、问题和抱负②潘小慧:《苏格拉底对话在哲学教育中的应用——以团体讨论为主的儿童哲学谘商为例的讨论》,《哲学与文化》2004年第1期。。

到了1995、1996、1999年,苏格拉底方法经过发展,詹姆斯·C·奥瓦霍塞教授又提出了三个因素,即对知识的否认、自我改善与提升日常生活的美德。

“对知识的否认”旨在审视由暂时的信念和个人的意见组成而非客观事实的信息,鼓励来访者和治疗师保持对新经验的开放态度。对于来访者而言,“对知识的否认”可以激发来访者寻找新信息,促进批判性思考。对于治疗师而言,“对知识的否认”可以在治疗过程中提升其智慧,确保其真正的学习欲望。通过对来访者的治疗而发展出共同合作的实验疗法。

“自我改善”基于自我认识、自我接受和自我调适三个普遍目标。自我认识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关于“提升日常生活的美德”,苏格拉底方法主要关注五个方面:智慧(wisdom)、勇气(courage)、节制(moderation)、公正(justice)和虔敬(piety)③潘小慧:《苏格拉底对话在哲学教育中的应用——以团体讨论为主的儿童哲学谘商为例的讨论》,《哲学与文化》2004年第1期。。

如今,苏格拉底对话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学校和成人教育中。一个人若没有多次亲身参与或经历过那种过程,很难真正理解苏格拉底对话的意义。苏格拉底对话现已被描述为“一种哲学思考式的合作活动”(a cooperative activity of philosophizing),这种合作活动着重于团体成员一起思考、一起成长,实践于不同的机构场合中,而且在理论以及实践两方面均有进一步的发展④潘小慧:《苏格拉底对话在哲学教育中的应用——以团体讨论为主的儿童哲学谘商为例的讨论》,《哲学与文化》2004年第1期。。

二、苏格拉底对话咨询过程

荷兰哲学家与哲学践行家彼得·哈特劳(Peter·Harteloh)认为“苏格拉底方法是苏格拉底对话的基础,而苏格拉底对话是一种基于经验的思维和思考的过程”⑤[荷兰]彼得·哈特劳:《哲学践行:西方哲学中的一种新的范式》,《安徽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美国哲学心理咨询协会主席L.马瑞诺夫(Lou Marinoff)认为苏格拉底对话有五至十位参与者时是最佳的,可以使参与者的个人经历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每个参与者也有足够的时间来参与,而且可以非常真实地达成共识。人太少的话,就没有足够的观点来丰富这一过程⑥[美]马里诺夫:《柏拉图灵丹:将永远的智慧应用于日常问题》,第261页。。苏格拉底对话已经被发展出一套有系统的哲学思考,其对话模式通常含有下列几个程序:

第一,决定需要回答的问题。决定回答的问题是建立于指导者对话前的准备。苏格拉底说过:“我接近真理的方法是提出正确的问题。”指导者有义务对整个对话活动进行事先设计与管理。基本上,哲学咨询的对话就是在一问一答中进行的。身为哲学咨询师,必须知道来访者的兴趣。哲学咨询师的工作是要协助来访者了解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通过对话分解该问题的结构及其含意,并给予归类。苏格拉底对话决定回答的问题都是以“问题”开始的,但并不是唯一的问题,而是从一个问题延伸到一系列的问题。马瑞诺夫提出的PEACE哲学咨询方法,一开始也是以“问题”开始的,也就是辨识问题之所在,将不明显的问题或不清楚的问题予以具体化。来访者因有危机、麻烦、疑惑、困难、挫折或忧虑而寻求帮助,这些通常都被称为“问题”。因此,从对话中可以知道,由一个问题引发出无穷尽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必须去定义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去审视什么才是真正的问题。咨询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帮助来访者确认盲点,帮助他们在问题情境与未利用机会中发展出新的、更有用的观点。

第二,搜集与主题相关的案例。搜集与主题相关的案例则需要每一个参与者提供与本人相关的具体经验。由于苏格拉底预设真理来自于经验,这可以让参与者更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马瑞诺夫指出,为了要定义面对的问题,应该尝试着在不做任何判断的情况下去观察①吕健吉:《柏拉图对话篇中的哲学谘商——以〈斐多篇〉为例探讨苏格拉底对话模式与助人技巧》,《哲学与文化》2007年第1期。。

第三,选定一个案例作为对话分析与讨论的基础。经过参与者的一致同意,选择一个案例进行深入考虑。案例的选择要适当。一是案例选择要来自每个参与者的个人经验;二是案例的选择不要太复杂,越简单越好,如果案例呈现出连续的事件,那么最好集中在一个事件上;三是案例的选择必须与主题相关,能引发其他参与者的兴趣,进而让全体参与者都能融入这一案例情境中;四是案例的选择必须是已经结束的经验,如果参与者仍陷入这一经验中,那么案例的选定就不合适,否则参与者可能会批判或提供假设的想法;五是参与者提供的案例信息必须完整,以便其他参与者能完整地了解案例,把握其核心问题。在这个阶段,无论选择哪个案例,都会找到一个答案,最大化每个人的洞察力,澄清所面临的问题。

第四,制定一个普遍定义。参与者一起将选定的案例分解成最小的组成部分,或者分解成多个步骤,然后去寻找这一案例的具体排序。这也可能是在某一步骤里,或者在几个步骤之间,或者在几个步骤组合里进行。精确地定出案例的位置,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如果每个参与者都可以掌握某事的实际经验,那么就可以辨别出那件事情。参与者所提供的有意义的陈述,可以记录在一张表格上,或者黑板上,方便全体成员浏览对话主要内容。这种表格或者黑板,可以让参与者从选择的案例中寻找出普遍共同的要素,然后形成普遍定义。

第五,审视并修正定义。参与者可以回到自己所经历的经验,看看是否符合所获得的定义,并尝试使用尚未提出的反例来驳斥所制定的这个定义。这是苏格拉底对话中唯一允许假设性情况出现的时候。如果我们发现这个定义会被推翻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据此再加以修正,使它变得更为精练。例如,在“灵魂是什么”的问题上,苏格拉底认为灵魂可以脱离肉身而存在,西米亚斯以他个人的经验与观念来表示存疑,用乐器调音之说对苏格拉底提出反例,从而说明自己的观念②潘小慧:《苏格拉底对话在哲学教育中的应用——以团体讨论为主的儿童哲学谘商为例的讨论》,《哲学与文化》2004年第1期。。

总之,苏格拉底对话有一个重点、一个主题或者一个问题、时间上的一个过程(几天或几周)、一个作为其结果(思想)的概念性的表达③[荷兰]彼得·哈特劳:《哲学践行:西方哲学中的一种新的范式》,《安徽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就像马瑞诺夫认为的那样:“苏格拉底式的对话直接瞄准一样事物,运用个人的经历作为基础,发现手边事物的既明确表达的又准确的具有普遍性的定义。”④[美]马里诺夫:《柏拉图灵丹:将永远的智慧应用于日常问题》,第261页。他让那些想和他对话的人进入自己灵魂的深处,创造他们自己肯定生命的道德标准。通过彼此谈话的诘难,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地寻求真理。

三、苏格拉底对话特征与规则

苏格拉底喜欢用他的“辩证法”来帮助其他人澄清概念,希望人们想得更清楚,活得更明白。“苏格拉底对话”追求一种普遍性的知识,给出事物的本质定义。同样,苏格拉底对话具有一些不可或缺的特征与规则。

苏格拉底对话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始于每一个具体经验。在苏格拉底对话中,每一个参与者的陈述都与个人经验有关,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通过这种具体的经验获得可以洞察的经验。这也就意味着苏格拉底对话是关心整个人的一个过程。

第二,参与者之间充分理解。每一个参与者都必须清楚地理解自己的具体经验在检验过程中的意义。但是个别的经验作为案例有其局限性,每个参与者必须能意识到并且可以超越它。

第三,坚持次要问题直到被回答为止。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参与者被要求在对话过程中带来更大的承诺,且在理性能力中得到自信。这意味着,一方面当面临工作困难时不可轻言放弃,另一方面为了转向次要的问题,要能够冷静地接受在对话中有段时间会有另一个不同的进展。

第四,努力达成共识。每个参与者都能审视其他参与者的思想,并且诚实地对待自己的陈述。当每个参与者都能开诚布公地陈述自己的感觉和想法时,就有可能达成共识①潘小慧:《苏格拉底对话在哲学教育中的应用——以团体讨论为主的儿童哲学谘商为例的讨论》,《哲学与文化》2004年第1期。。

以上四个苏格拉底特征告诉我们,对话参与者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自主思维,唯有在致力于认识自己心灵的过程中才可以获得哲学洞察,外在的影响不会激励独立思考本身。

苏格拉底对话在实际运用中也有其咨询规则。针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规则,既有参与者的规则,也有引导者的规则。

在进行苏格拉底对话中,参与者也必须有相应的遵循规则。

第一,每一位参与者选定的案例必须建立在个人所经历的经验基础之上,而不是看到、读到或者听到的。

第二,询问问题和回答问题时必须诚实,若真的对谈话有疑问时才应该表达。

第三,每一位参与者都要尽可能表达思想观点,都必须仔细倾听所有参与者的对话,使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够通过对话获得思想,每个人的思想都可以融入合作思考的过程当中。

第四,每一个参与者不要只专注于自己的想法,应该尽可能去了解其他参与者的想法,如果有疑惑,那么就必须澄清。

第五,如果有参与者对所讨论的问题感到迷茫时,应该寻求其他参与者协助进行澄清。

第六,每一位参与者的陈述都应该建立在具体经验的基础上。

第七,如果参与者对某一个问题没有澄清的话,那么每个参与者都必须协助完成。

在进行苏格拉底对话中,引导者也有相应的遵循规则。

第一,协助参与者澄清问题,与参与者达成共识。

第二,所有对立的观点被解决,论证和反证都被充分考虑之后才能达成共识,引导者必须确保这一结果。

第三,不能按照主观意愿操纵特定讨论方向,应该遵循既定的规则,协助参与者澄清问题。

第四,不能采取个人主观立场,应该让参与者通过对话获得思想。

第五,维护设定的对话规则,不要支配个别参与者,不要时常打断对话,不能要求他人保持静默②潘小慧:《苏格拉底对话在哲学教育中的应用——以团体讨论为主的儿童哲学谘商为例的讨论》,《哲学与文化》2004年第1期。。

总之,通过分析苏格拉底对话的特征与规则,可以看出案例的选择对哲学践行至关重要性。参与者与引导者都必须遵循相应的规则。通过既定的规则,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够通过对话而获得思想,而引导者协助参与者澄清问题,从而达成一种共识。

四、苏格拉底对话的实践与应用

“苏格拉底对话”的实践是让古老的哲学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关联起来。当代哲学咨询的基本形式就在于运用“苏格拉底对话”。哲学咨询一直宣称是对古老哲学实践传统的复兴,是对“苏格拉底对话”的传承。“回到苏格拉底”已经成为哲学咨询的一个基本理论口号③欧阳谦:《哲学咨询:一种返本开新的实践哲学》,《安徽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正如哈特劳所言:“哲学家开始在私人践行中对个体进行咨询,在学校、公司甚至酒吧对中等规模的小组进行咨询。苏格拉底方法就是这种运动的工具。”④[荷兰]彼得·哈特劳:《哲学践行:西方哲学中的一种新的范式》,《安徽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1981年,阿肯巴赫在科隆创办了一家“哲学实践”机构,他的“哲学实践”活动突出了哲学的批判性原则,重申了苏格拉底关于用思想对话来审视人生意义的古老哲学洞见,采用“超越”的哲学咨询方法替代心理咨询为人们处理问题,为当代哲学咨询的思想治疗方法确立了基本的实践方向⑤陈红:《哲学咨询的兴起与发展》,《安徽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许多国家都出现了以哲学咨询为名的思想治疗工作机构组织。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一些学生于1988年成立了一个叫作德·弗尔斯夫(Hotel de Filosoof)的“哲学家旅店”,讨论并开展哲学咨询实践。

1989年,霍根狄克(Hoogendjk)等荷兰学者开始探索哲学心理咨询理论,并直接开展咨询,成立了“荷兰哲学实践协会”,出版相关期刊。

1992年,法国哲学家M.苏特(Marc Sautet)在巴黎开办第一家“哲学咖啡馆”,每周日举行哲学实践的讨论和交流,吸引了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来参加,并逐渐形成一种叫作“哲学咖啡馆运动”的国际性哲学咨询潮流。

此后,以色列、挪威、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加拿大等国家纷纷出现与哲学咨询有关的组织和活动。

1994年,首届国际哲学咨询大会在加拿大召开,来自18个国家的100多位哲学家和咨询师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发表了最新的理论实践成果。P.瑞比(Peter Raabe)是第一个以哲学咨询作为哲学博士论文并获得通过的人,在哲学咨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98年,英国咖啡馆哲学和酒吧哲学运动迅速发展,成立了“咨询哲学家协会”。在美国,S.舒斯特(Shlomit Sehuster)开办了“Sophon”哲学咨询中心,为普通人提供哲学咨询帮助。

1991年美国成立“美国哲学、咨询、心理治疗协会”,致力于哲学咨询的研究和应用。

L.马瑞诺夫(Lou Marinoff)直接从事哲学咨询工作,并组建“哲学咨询师协会”,提供哲学咨询师证书等项目,培养了一大批哲学咨询从业者,为哲学咨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拉哈夫(Lahavr)对哲学咨询的理论基础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如今,巴西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大量“哲学诊所”。哲学家以类似坐堂医生的形式,接受人们关于哲学问题的咨询。据不完全统计,在巴西19个城市有1000多名哲学医师开办了哲学诊所,仅圣保罗就有200多家。

哲学咨询兴起后,我国台湾辅仁大学黎建球教授在2003年开创了哲学咨询群,提出了C.I.S.A方法。在其带领下的团队将这种运动称为“哲学谘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该团队在国际上已经产生很大影响。

在中国大陆,关于哲学咨询方面的研究和践行,仅散见于一些零星的介绍性文字,与国际兴起的哲学践行运动相距甚远。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思想分析小组”成立了“思想分析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以潘天群教授为组织者,进行了相关哲学践行活动,举办了四届哲学践行工作坊,邀请了国际哲学践行家奥斯卡、博列尼菲尔、彼得·哈特劳到南京大学从事哲学践行活动,并进行了学理探讨与实践活动。安徽大学不仅开展了哲学践行的前瞻性研究,还开设有“哲学践行”实践课,设置了哲学践行研究方向,在不同层次上极大地推动了哲学践行的发展。

猜你喜欢
苏格拉底参与者咨询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台胞陈浩翔:大陆繁荣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苏格拉底的信仰
苏格拉底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幽默
咨询联盟大有可为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苏格拉底的“收获”
健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