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涅槃的巨人
——伦勃朗艺术研究

2014-03-20 02:23杨秀娟
文教资料 2014年10期
关键词:伦勃朗画家

杨秀娟

逆境中涅槃的巨人
——伦勃朗艺术研究

杨秀娟

(南京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南京大学 艺术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08)

伦勃朗是17世纪荷兰画派最有成就的画家之一,少年成名,半生潦倒。30年代的作品《丹娜伊》历尽十年修改从细节到色调体现了他在艺术上的日益精进;40年代创作《夜巡》时,为了创作自由和艺术家的尊严,与定件人产生诉讼纠纷,最终导致画家的破产;在艺术市场消失,生活日益窘迫的时候,伦勃朗从未放弃艺术上的探索。去世前所完成的《浪子回头》,用有限的几种颜色、简洁的人物形象塑造充满情绪张力的情感空间,使他的艺术成就达到巅峰。

伦勃朗 《丹娜伊》 《夜巡》 《浪子回头》 透明画法

17世纪的荷兰画派在欧洲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既有文艺复兴以来在技法上的优势,又有十分可贵的现实主义传统,相继出现许多一流大师,伦勃朗是其中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伦勃朗的画风与注重细节、追求市井情调的荷兰传统不同,明暗对比强烈、气势磅礴,技法上以多层次罩染和厚重肌理寻求微妙含蓄、富于质感的视觉效果,在十七世纪的荷兰画坛独树一帜,曾引起许多追随者效仿,一度形成“伦勃朗学派”。

一、阿姆斯特丹的年轻画家

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年出生于荷兰莱顿一个磨坊主家庭,是他父母众多孩子中的一个,年轻的时候在阿姆斯特丹向历史画家彼得·拉斯特曼学画,30岁左右已经成为阿姆斯特丹有名的肖像画家。伦勃朗的家庭生活对他的艺术事业影响很大,与富家女莎士基亚的十余年婚姻中,伦勃朗生意兴隆,学生众多,热爱收集古代艺术品及资助年轻画家。从伦勃朗这个时期的自画像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朝气、体面,对人生有十足把握的年轻人。17世纪30年代开始,伦勃朗出于商业原因开始画肖像,其中第一幅是《学者》。除了运用常见的荷兰肖像的模式,他还创造了很多新的样式,并凭此跻身上流社会,成为热门肖像画大师。为了研究人的面部表情,画家画了很多自画像和亲友的画像,表现在一些夸张状态下的表情,如惊恐、大笑、好奇等。此外,伦勃朗也创作历史画和宗教画,他的早期作品与后来的创作存在惊人的不同,因此在他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都遭受湮没的命运,其中著名的有《基督神殿逐商》。在这幅早期作品中,人体的结构显然不对,透视也令人怀疑,画面的和谐与对比方面差强人意,唯一引人瞩目的是画面中内含的强烈情感,甚至比其后来的作品还要充分。

伦勃朗的技法经常被形容为“做加法”。正如我们所知,第一层,他只用白、赭石和煤黑,而且在白色底子上覆盖透明的棕色,然后才开始一层层塑造。作品中一些宽大的线条围绕着黑的白的金色的光点,运笔奔放有力。近代的X射线研究显示伦勃朗有时候并不能一次解决问题达到满意效果,很多作品有修改的痕迹,最著名的是画于17世纪30年代的《丹娜伊》。

丹娜伊1636—1646,1647年

丹娜伊 手部透视

《丹娜伊》表现的是希腊神话中一个被父亲囚禁的阿尔戈斯公主丹娜伊,与化成黄金雨的宙斯相爱的故事,是西方艺术史上艺术家最热衷表现的题材之一。伦勃朗的这幅《丹娜伊》的创作日期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最近的研究认为此画画于1636年,在十年后也就是1646年,画家重新修改了一次。在这段时间,画家的艺术经历重大改变,从这期间所画的《圣家庭》可以看出画家比三十年代在技法上更成熟,画面更倾向简洁统一。十年后大幅度修改一幅旧画需要很大的勇气,很难将两个色层不着痕迹的联结,而伦勃朗却做到了,至今没有发现明显的两个边缘。透过X射线可以看到画面的中心右臂的位置有改动的痕迹——原画的手臂要比现在看到的低得多。这样做除了使画面更具活力,女主角对于突然降临的爱情显示了更强的主动性外,还改善了整幅画的构图。

《丹娜伊》使用了表现躺姿的女人体经典的对角线构图,光线的布局也依人体的线条明暗分界。在原来的处理中,封闭的线条显得有些缺少变化,改动后抬起的手臂很好地使画面中间的亮光区向背景过渡,两个区域产生微妙的联系。此外,“十年后的这次改动还去掉了一些不必要的细节,保留了一些华美的部分,而且使色调变得金黄,中心部位的刻画更加自由流畅”①。伦勃朗的《丹娜伊》历经十年的改动,成为艺术史上与提香的同名作品齐名的表现这一主题最出色的两幅力作。

二、《夜巡》之祸

17世纪40年代是伦勃朗风格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他命运的转折期,《夜巡》的创作则成为这个时期的一个转折点。当时流行一种带风俗画性质的集体肖像画,有些类似于今天的集体照,资产阶级同业公会喜欢悬挂这类肖像画展现自己的职业荣誉感,炫耀权利。鼎盛时期的伦勃朗在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和兼顾顾客的趣味方面找到平衡,曾经成功地画出像《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这样饱受赞誉的作品。直到有关《夜巡》的诉讼出来以前,他都是一个声誉良好、形象高尚的知名画家。在处理《夜巡》的诉讼的艰难过程中,伦勃朗又遭遇妻子莎士基亚去世,加上和女仆跨越宗教和地位的关系不为世人接受,这一切都使伦勃朗失去声誉,绘画生意渐衰以至最终破产。

夜巡1642年

与艺术史上的很多杰作一样,《夜巡》这个名称也是以讹传讹,最早使用于19世纪早期。由于画面罩染的光油变色及日积月累的积尘使此画色彩变得暗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认为是描绘了一队正在夜间巡逻的卫队,所以有了“夜巡”的名字,后来人们在处理光油的时候才发现他描绘的是白天的光线。这幅画的背景处是一个大拱门,拱门的顶部右侧安放了一块华丽的椭圆装饰板,写的是一段铭文:“The young seigneur of Purmerland as Captain gives orders to the Lieutenant,the seigneur of Vlaerdingen,to have his company marchout.(年轻的队长Purmerland上尉命令他的副官Vlaardingen中尉带领市民警卫队出发。)”②这种在画面的某处巧妙地传达信息的做法也是伦勃朗所惯用的,比如在《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中,后排的男子手持一张写满画面上所有人名字的名单。

在荷兰历史上,市民警卫队大部分是武装的平民,在反抗西班牙人统治的时代曾经为保卫城市立下汗马功劳,伦勃朗使用丰富的光影层次、错落有致填充画面的武器和生动的人物形象烘托画面的气氛,企图在这幅画中再现这个英雄团体昔日的辉煌。《夜巡》中人物数量众多,并且人与人之间的位置也看似随意,可是整个画面却并不显凌乱——画家用画中的旗杆和斜亘画面的标枪的长线条将画中人物自然分组,同时亮光区设置在两根引导性线条的交叉处,加强画面的区域划分。画面中间的着黑衣的上尉正在慷慨激昂地交代副官,而衣着华贵的副官则驻足凝听,神情专注。这两个人物是全画刻画的焦点也是画面中光线最明亮的部分,其他人物则分三组环绕在他们周围。画面的第二个中心位于上文的长矛和旗杆的线条交叉的部分,也就是小女孩的位置。这个小女孩,和其他的一些附加的人物一起,给画面增添了神秘性与戏剧性,同时是伦勃朗被定件人控诉的理由之一。加入小女孩这个细节虽然突兀,但也有现实、合理的成分——我们经常会在一些街头发生的事件中看到凑热闹的儿童穿梭其间,同时代表了这支警卫队来自民众、服务民众的性质。

光线是伦勃朗作品的最大特色,这幅画尤其如此。尽管由于年代久远和缺乏妥善保管,画面变得黯淡,鲜明的光线层次和华丽的色调却让《夜巡》有种历经岁月沉淀的壮美。画家几乎是在画面上直接起稿,黑色、褐色、赭色占据大部分画幅,我们可以看到在薄而透明的罩染下显露出来的粗糙、厚重的笔触和很多画家修改最初意图的痕迹。伦勃朗很早就显示出对卡拉瓦乔“聚光画法”的兴趣,他是从一个朋友那里间接了解到这种光线处理方法的,这个时候的伦勃朗已经将“聚光画法”运用得十分娴熟,耀眼的金色在画面中流溢,上尉和副官占据画面的主要亮光区,小女孩的位置则作为一个辅助光源,使后排的暗区更活跃。伦勃朗曾经希望通过《夜巡》的创作将自己的绘画事业提升一个层次,毕竟和当时大部分其他画家平庸的群像作品相比,《夜巡》的创造力和感染力是显而易见的,但没想到这幅画成为他坎坷人生的开始,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伦勃朗再没赢回客户的信任,直至离世。

三、晚期作品:情感空间的追求和技艺的日臻完美

伦勃朗的晚期作品中,有他朋友的肖像画 《诗人詹姆士·德·代克》。这幅画,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不带明显情绪、心不在焉和沉醉于自我世界的形象。技巧方面看似淳朴,却包含最复杂的薄色、半透明色和透明色的混合。这种无法模仿的错综复杂的绘画技巧只有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与伦勃朗同时代的前辈大师哈尔斯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探索,如伦勃朗的家庭医生约安尼斯的日记所载:“……他想来看伦勃朗,因为他有一个奇异的发现,但他年已80,自己不能够利用这种发现了。”“但请告诉伦勃朗”,他说:“贫穷是任何一个画家都可能遭遇的最好的事情。因为你穷了,你就买不起年轻时你父亲买给你用的那些贵重颜料,你就得仅仅用两缸或三缸颜料。在这时,你才不得不用红、黄、蓝、绿来绘画,学会暗示各种颜色——仅仅暗示、暗喻事物,一旦你能这样做,并且做得确实很好,那么人们就会像从前一样,像你还能用虹的各种颜色绘制一样,明白你的意思。”③伦勃朗在50年代和60年代经历了相似的转变,他最后的创作《浪子回头》统一于暖红带金的色调,层次丰富,处处充满“暗示”和“暗喻”的色彩。此时的伦勃朗无论在技巧的精湛还是对人性的探索方面都达到一生的巅峰,甚至光耀后人。

浪子回头 1669年

《浪子回头》诠释的是圣经中出现的一段文字,描述小儿子分得家产后,钱财挥霍一空、历经人世艰辛,最后决定回家请求父亲的原谅,而父亲面对失而复得的儿子,不计前嫌,宽容以待。耶稣在讲述这段文字之前有言在先,上帝的使者为之惊喜的是一个罪人的忏悔。伦勃朗的这幅《浪子回头》与他表现圣经文本的系列作品一样,以世俗化的场景表现圣事化的隐秘事件。画面表现的是大户人家的门厅,视力衰弱的老父佝偻着身体,颤巍巍的手指抚摸着跪在面前衣衫褴褛的浪子,巨大的情感张力充盈画面,时间仿佛随之凝固。整幅画笼罩在暖红色调的光线下,像一块浑然天成的红色宝石镜面熠熠生辉,画家像圣人那样,透过镜面将场景展示世人。画面的背景被简化成模糊的深色阴影,人物就在这团棕红色的空间中显示出轮廓。光线集中照射在父亲的脸和手的部分,身体的线条简洁、有力,因为底层的厚重肌理,呈现雕塑般坚实的质感。与情绪化的光照中心形成对比的是画面右后方的三个人物,他们是老人的长子和仆人,表情冷漠、无动于衷,就像画家后半生无数次遭遇的那些人一样。此时的伦勃朗接连经历丧妻、丧子之痛,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在这幅最后的作品中,有对圣经文本的解读,也有自己的人生领悟和对人世的洞察,游走的艰辛、冷漠的世事,而那束照射在父亲手上、游子肩头的暖光,则是回“家”的安慰及宽容的对待。

伦勃朗没有给后人留下多少文字自述,却留下了100多幅自画像,这些自画像向观者娓娓讲述他从年少气盛、志得意满到憔悴落魄、苍老臃肿的一生。在他最后几年的自画像中,与潦倒、窘迫的形象不相称的是他坚定的神情,呈现出一个将艺术视作终身信仰、饱经磨难的灵魂拥有的强大内心世界,支撑他在一贫如洗、受尽屈辱的后半生创作出17世纪荷兰乃至整个人类艺术史的不朽杰作。

注释:

①V.loewinson lessing,Rembrant Harmensz Van Rijn paintings from soviet museums,[M]Leningrad,Aurora art Publishers,1975,P.17.(译句)

②Michael Bockemuhl,Rembrant:1606-1669 The Mystery of the Revealed Form,[M]Germerny:Taschen 2000,P.49.

③[荷]约翰尼斯·凡·隆恩.周国珍译.暗夜之光——伦勃朗传[M].金城出版社,2012:349.

[1]亨德里克威廉·房龙(Van Loon H.W).王逸梅译.《伦勃朗传》[M].海峡出版发行集团,鹭江出版社,2011.

[2]马克斯·多奈尔.杨红太,杨鸿晏译.欧洲绘画大师技法和材料(插图修订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荷]约翰尼斯·凡·隆恩.周国珍译.《暗夜之光——伦勃朗传》[M].金城出版社,2012.

[4]V.loewinson lessing,Rembrant Harmensz Van Rijn paintings from soviet museums[M].Leningrad,Aurora art Publishers,1975.

[5]Michael Bockemuhl,Rembrant:1606-1669 The Mystery of the Revealed Form[M].Germerny:Taschen,2000.

猜你喜欢
伦勃朗画家
伦勃朗的“败笔”
伦勃朗的“败笔”
优秀小画家
《浪子回头》和《犹太新娘》:两幅神作看懂晚年伦勃朗
从伦勃朗到莫奈,跨越500年的艺术对话
奇怪的小画家
下期主题 和伦勃朗一起画自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