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壶的忽悠

2014-03-20 15:36云无心
瞭望东方周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沸点山泉软化

云无心:

食品工程博士,现在美国从事食用蛋白质的研发工作,通俗点说,是“在实验室里研究如何做饭”。

近年来越来越热的一项炒作是“老铁壶”——一把烧水的铁壶,几万算是平常,几十万也不罕见,在某拍卖中,甚至出现了近百万的天价。

有了“文化内涵”,卖出什么样的价格,本是愿打愿挨的事情。不过,为了炒作需要,非得捏造出老铁壶的“特殊功效”和“健康效果”,那就是忽悠了。

在对老铁壶的介绍中,经常提到这些特殊之处是:能够提高水温,而且蓄热能力强;软化水质,能够释放出二价铁离子,形成山泉效应;铁壶受热后会释放出大量的二价铁,与茶中的单宁酸、茶多酚等作用,能补充人体所需的铁元素。

这三条“特殊之处”,全是忽悠。

首先,烧水能够达到的温度是当地水的沸点。而水的沸点由当地的大气压决定,跟烧水壶用什么材质没有关系。虽然在热力学中,如果水中有大量的溶解成分,也能够升高沸点,但是能够从铁壶迁移到水里的铁实在少得可怜,距离影响水的沸点还有千万里的距离。

通常说的铁壶能够达到的温度比自动控温的电热水器高,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自动控温的跳闸温度设定低于沸点,使得水其实并没有达到沸腾。不管是用什么材质的壶,只要放到火上去烧,开水的温度都是一样的。

至于“蓄热能力”,取决于壶的传热系数和厚度。与玻璃、陶瓷等材料相比,铁的传热系数要大——也就是说,壶壁同样的厚度,铁壶散热比玻璃壶和陶瓷壶都要快。所谓的“蓄热能力强”,不过是一种心理感觉。

各种茶用不同的适宜温度来冲泡,并非全是温度越高越好。比如绿茶,就需要远低于沸腾温度的水温。而传说中老铁壶“适合”的普洱和红茶等,固然是需要高温,但这些种类在“老铁壶”的圣地日本并非主流。要说日本人发明“提高水温”的铁壶,是为了冲泡并不需要高温冲泡的茶,实在是有点匪夷所思。

其次,关于“软化水质”“释放出二价铁离子,形成山泉效应”。且不说铁壶能放出多少铁离子,即使它能放出足够的量,也无法起到这两种作用。水的软硬由其中的钙镁离子决定,任何软化水的操作,都是去除钙镁离子。而铁离子的引入,丝毫无助于它们的减少,也就不可能“软化水质”。

所谓“山泉效应”,是一个不知所云的概念。矿泉水有国家标准,定义是“锂、锶、锌、硒、溴化物、碘化物、偏硅酸、游离二氧化碳和溶解性总固体中,有一项或多项超过规定的最低标准”。铁并不在其中——换句话说,能否释放出二价铁离子,跟矿泉水搭不上边。

或许对爱好者更有号召力的一点是——“受热后放出大量的二价铁”和“补充人体需要的铁元素”。大多数人的确是处于缺铁状态,如果一种饮品能够补充铁,算得上是“功能饮品”。然而,且不说“受热后放出大量二价铁”的“大量”到底是多大,即使放出来了,也很难被人体吸收。

茶中有大量的单宁与茶多酚等多酚化合物,会与二价铁离子结合,形成“铁-多酚复合物”。在复合物中,二价铁被氧化成三价铁,不仅它自己不能被吸收,还连累了多酚化合物。本来,通常说的那些“茶的活性成分”,主要是多酚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

如果铁壶真的能释放出“大量二价铁”,结果却是“不仅铁不能被吸收,还把本来的活性成分给拐带跑”,简直可以用“偷鸡不成还蚀把米”来形容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沸点山泉软化
党徽戴在胸前
人物2020年度沸点
晒毯子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1)
有机化学专项训练(二)
水性涂料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检测结果分析
山泉的眼睛
我用打火机做实验
手法配合中药外洗治疗髌骨软化症7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