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探索

2014-03-21 06:53赵冬玲周国征卫小冬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济源市融合信息化

赵冬玲,周国征,卫小冬

(1.济源职业技术学院;2.济源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河南济源459000)

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时代特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绿色发展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既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 两化融合建设现状

近年来,济源市通过组织企业考察、学习、观摩,举办中小企业信息化推广活动,支持一批示范项目等途径,积极引导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截至2012年年底,全市工业企业自动化设备应用率超过80%;70%规模以上企业已经建立互联网站,开辟了网上宣传窗口;67%的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生产自动化或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在促进企业节能减排、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济源市也涌现出了“济源团购网”微信团购平台、“济源悦生活”微信购物平台、“客划算团购网”、“不翻网”、“95K8 商城”、“汇商惠客”等电子商务平台,在阿里巴巴等国内大型电子商务平台上,可以查找到济源市数百家工业企业的产品信息。有3家企业被评为“河南省首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1个产业集聚区入选“第一批河南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

1.1 企业对两化融合建设高度重视

所调研企业均对两化融合建设高度认可,能够认识到信息化在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中的作用,各企业均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有人力、物力。部分企业成立有专门的信息化负责部门和人员。

1.2 信息化在经营管理方面应用广泛

在调研的企业中,多家企业拥有自己的网站,网站内容丰富,企业通过网站宣传企业文化、企业发展、企业产品。所有企业均建有企业内部网络,财务管理全部实现了从手工记账转换为计算机处理,多数企业使用金蝶和用友的财务管理系统,充分提高了财务处理的规范性、高效性,同时解放人力资源,提高财务办公效率。

在办公方面,所有企业发挥企业网络和现代办公工具的效能,充分利用计算机和手机通讯的便捷性,采用微信、飞信、短信、QQ/QQ群、OA系统、网站等方式及时下发通知和工作动态,提高了通知和沟通的及时性,减少集中会议的次数,提高工作效率。

1.3 信息化在企业生产工艺流程方面的应用逐步增强

伴随信息技术发展,信息化对企业生产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多数规模企业、大型企业逐步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很多生产环节全面采用计算机控制。PLC和DCS、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以及光纤传输等先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各主要生产环节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环节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千兆光纤网络覆盖整个公司办公和生产区域,先后建成了ERP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电子报表系统、电子招标网、EDP企业数据平台、质量管理系统、RFID集中计量系统、生产数据采集系统等信息化项目。有的企业根据生产和安全需要,引进智能型生产设备,如:引进焊接机器人、喷漆系统替代人工操作,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生产安全;引进大型锻造机,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

1.4 信息化在产品研发设计方面的应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规模企业组建了自己的产品研发中心,研发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推进信息化在生产中的应用。如:某企业研发中心拥有20余人,研发新产品,多为信息化产品,包括救生舱、井下变电站、探测设备等;某企业研发中心主要研究生产自动化,提高产能、保障质量。

1.5 信息化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

在冶炼、化工行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产能,节约成本,保障了生产安全,同时在节能减排方面也起到积极作用。如:某药厂生产车间按GMP要求,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实行流水作业,特别是微波红外干燥机、高效包衣机的使用,可实现无人值守作业;某化工企业采用无人值守RFID车辆计量系统,可以保证货车在进料和产品出厂过程中的数字化控制,节省人力成本。

2 两化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方面差距比较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基本上没有涉及全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二是没有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三是对信息化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能够起到的巨大推进作用缺乏认识;四是很多流程生产企业自动化水平很低,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更遑论两化融合了;五是缺乏信息化和自动化方面专业技术人才。

2.1 两化融合建设处于初级阶段,企业缺乏统一认识

企业对信息化在企业生产经营能够起到的巨大推进作用缺乏认识,对如何实施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理解不一致。这就造成各个企业两化融合的建设,各起炉灶,片面实施,融合深度不够。从政府层面,虽然也下发了一些政策文件,但还没有制定专门针对“两化融合”发展的系统性、配套性的措施。从企业层面,企业是促进“两化融合”的主体,但是很多企业缺乏对“两化融合”正确理解和所带来效益的认识与重视,认为不搞信息化企业照样能发展,缺乏在推进“两化融合”方面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企业对“两化融合”重视程度参差不齐,缺乏前瞻性

在“两化融合”建设过程中,缺乏顶层设计,在生产中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缺乏前瞻性,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应用大多是由实际应用倒逼出来的,没有综合性设计,形成一个个信息技术应用的孤岛,不能有效发挥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方面的推动作用。

从信息化建设情况看,调研企业中,有3家企业的信息化管理部门是专门成立的二级机构,主要负责企业网站运行、网络管理、办公系统维护、物流控制系统管理等工作,对于生产部门涉及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方面的业务并不归属信息化部门。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技术人员在其他部门工作,只是兼职管理信息化工作。

2.3 信息化管理人才缺乏,本地化技术支持不足

既熟悉工业行业工作,又懂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更加紧缺,成为“两化融合”发展的瓶颈之一。目前,企业两化融合技术支持基本靠外地IT企业,本地技术支持能力不足,这在后期技术服务、二次开发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社会化服务力量欠缺,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本地化技术力量没有形成合力,企业技术力量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4 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深度广度不够

尽管一部分企业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是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处于网站建设、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初级阶段,网络应用主要停留在获取和发布信息上,用于产品研发、生产过程控制、经营管理、营销等方面的较少;自我开发、创新、借鉴学习和应用能力明显不足,造成创新不出来,引进用不下去局面。“两化融合”在提高企业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方面支撑作用还不明显。

2.5 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为滞后

企业搞信息化、进行两化融合,需要很大一部分的硬件投资,给企业造成了一定资金压力和专业人才压力。而济源市建成了云平台,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3]。部分企业在市内外逐步建立新厂区或分支机构,而在低宽带条件下,无法将企业所有区域业务纳入同一个信息系统;此外,济源市信息化领域的社会服务力量薄弱,缺乏市场主体来推动信息化建设,政府层面也尚未出台促进信息化或两化融合的政策措施。

3 对策与建议

政府应该加大两化融合工作引导力度,建议从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推动几个高水平的两化融合项目,树立标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于这类企业目前信息化整体处于初级阶段,非常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提高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水平,从而加大投入力度。

3.1 做好顶层设计,规范、指导企业两化融合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意见》(豫政〔2013〕68号)、《河南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4-2018年)》精神,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结合企业实际,出台推进两化融合的政策和措施,并切实抓好落实。建议从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上级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链专项资金等财政资金中,安排或申请一定比例的资金,通过奖励、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两化融合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3.2 抓好两化融合试点建设,带动其他企业共同发展

找准“两化融合”突破口,在国家、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的基础上,选择部分信息化基础较好、企业重视、多项或单项信息技术工业化应用领先的企业开展“两化融合”先行试点,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重点应用示范,尽快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和应用优势。可尝试把铅锌行业的“两化融合”先进技术标准化、产业化,在行业推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物联网在全市各个行业、领域应用典型培育,争取申报省级、国家级应用示范点,获取相关配套政策及资金支持。

3.3 加强两化融合项目库建设

引导企业围绕国家、河南省两化融合相关规划和企业发展现实需要,积极谋划和实施一批两化融合项目。要建立专门的两化融合项目库,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督促指导和协调服务力度,努力使两化融合项目呈现出谋划一批、推进一批、见效一批、持续不断的梯次格局。对符合上级支持范围、行业技术领先、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要积极申请列入上级项目库,并积极为这些项目争取争取各项政策、资金支持。

3.4 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产业

推进两化融合,要靠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更要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对此,一要引导和支持大型优势企业整合信息化工作力量,成立信息技术服务公司,在服务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积极面向广大中小企业开展业务;二要引导本地移动、联通、电信公司围绕企业普遍需求,开发和推广信息化产品;三是可从现有IT商家中,选择3—5家技术力量相对雄厚、发展前景较好的商家,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引导其增强技术实力、拓展信息化业务,积极参与两化融合建设;四是要加强信息服务业领域的招商引资,努力吸引知名信息服务企业在济源市设立分支机构。

3.5 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

深化电子商务应用,促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互动发展、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加强与河南省电子商务协会的合作,积极参与“豫货通天下”工业企业与电商企业系列对接活动(合作模式为“生产企业+电子商务+信息网络+物流配送”),提高传统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水平。鼓励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建立企业或行业电子商务平台,支持本地已有的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发展,谋划产业集聚区电子商务“园中园”建设工作。以河南省深化与菜鸟网络、京东集团战略合作为契机,积极寻求切入点,推进济源市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跨越式发展。

3.6 努力凝聚两化融合工作合力

尽快建立由各行业信息技术拔尖人才组成的两化融合专家委员会,参与两化融合工作的调查研究、规划编制、项目评审、技术服务等工作。尽快发起成立“济源市信息产业协会”,吸纳济源市信息产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入会,并由德高望重、管理经验丰富的老领导担任会长,定期举办学习、交流、互助活动,打造两化融合“人脉圈”。积极与移动、联通、电信公司联合开展企业信息化推广活动,重点将“创新中国行”中小企业信息化推广活动、中小企业“智慧企业(数字企业)”建设活动做细做实。鼓励和支持黄河科技大学(济源校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两化融合相关专业,并依托两化融合优势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培养适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两化融合实用人才。

3.7 完善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认真落实“宽带中国”、“宽带中原”、“智慧城市”战略,成立通信管理机构,加快推进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政府信息化资源,搭建济源企业“云+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征信、电子商务、产权交易、网络存储、网络计算、网站建设、协同办公、网络安全、互联网创业等服务),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提高政府信息化资源使用效率。将两化融合人才引进工作列入“济源市企业人才服务团”计划,为两化融合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4 结论

国内企业信息化要取得成功,尤其是在较少投入的前提下获得成功,坚持自主研发的方针,是一项行之有效的途径。有计划、按步骤的实施公司信息化自主研发战略,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实施“创新中国行”中小企业信息化推广活动、中小企业“智慧企业(数字企业)”建设活动,提供企业信息化、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及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信息化产品应用服务。

“两化融合”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需要全面考虑,统筹统进,注重效益,才能促进早日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总目标”。

[1]杨建琨.创新发展-云南明确两化深度融合工作思路[N],中国工业报,2013-08-11.

[2]张勇亮.SaaS模式下的数据安全研究与实现[D].沈阳:东北大学,2009.

[3]于乐,潘新兴.两化融合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价值工程,2012(14).

[4]史炜,马聪卉,王建梅.工业化信与息化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0(2).

[5]耿有维.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研究综述[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2(6).

[6]谢康,肖静华,周先波,乌家培.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质量: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012(1).

[7]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d122441eff00bed5b9f31df8.html.

猜你喜欢
济源市融合信息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月“睹”教育信息化
融合菜
月“睹”教育信息化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融合》
济源市
村社贸易的形成与社庙演剧的传承*——以济源市南姚汤帝庙为例
济源市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探索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