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力量训练在背越式跳高伤病防治中的应用

2014-03-23 03:26康喜来李威
湖北体育科技 2014年10期
关键词:过杆背越式力量

康喜来,李威

●运动人体科学●

核心力量训练在背越式跳高伤病防治中的应用

康喜来,李威

结合背越式跳高运动中常见伤病问题,探索核心训练手段和方法在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运动损伤中的应用,帮助运动员预防不必要的损伤,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

背越式跳高;核心力量训练;运动损伤

背越式跳高的基本技术动作中的助跑、起跳、过杆、落地都离不开核心力量。目前,国内外教练员在力量训练发展中,注重运动员重心周围肌肉的核心力量训练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它对均衡地发展核心肌群的力量和身体中枢平衡和稳定性非常有效[1],不但可以增强起跳支撑能力、提高摆动腿的摆动速度和提高过杆动作中身体的控制能力,而且是提高运动能力和预防损伤的有效手段。我国现阶段关于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研究的相关文献报道有一些,但涉及核心训练应用于背越式跳高运动损伤防治的较少[2]。笔者搜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相关的经验,探索核心训练在背越式跳高运动伤病防治中的应用,旨在帮助运动员减少运动损伤以及熟练的掌握背越式跳高的基本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成绩。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0级田径普修男生40人。按照行政班抽取一班为对照组,二班为实验组。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运动损伤相关文献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

1.2.2 对比教学实验法

通过对两组实验对象分别进行28学时的训练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研究结果。

1.2.3 数理统计法

对照组以常规的背越式跳高训练方法进行练习,实验组以常规的背越式跳高训练加核心力量方法进行练习。

1.3 实验设计

1.3.1 实验分组

对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10级体育教育专业一班、二班的学生,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为一班,男生20名,实验组为二班,男生20名。

1.3.2 实验对象的信息

为保证两组实验条件相同,抽取的2010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都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实验前对两组学生进行年龄、身高、体重的测试(见表1)。实验期间,两组的教师、教学时数、进度、场地、器材等均相同。

表1 实验对象的基本信息

1.3.3 实验时间与地点

对照组与实验组于2012.3-2012.5开始实验教学,实验地点在田径操场上,由一个教师执教,每周一、三的第五六、七八节课,对照组第五六节课,实验组第七八节课。

对照组:训练时间7周,每周4个学时训练课,两学时为一次课,每个学时训练课50min,训练时间安排在准备部分之后,作为训练课的主体部分。

实验组:训练时间7周,每周4个学时训练课,两学时为一次课,每个学时训练课50min,训练时间安排在准备部分之后,作为训练课的主体部分。

1.3.4 实验方法

1)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和20min的一般腰腹肌力量训练。

第1周。简介背越式跳高技术概况、学习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留出20min进行常规的腰腹肌肉力量练习[3]。仰卧起坐:锻炼者平卧在平地上,直腿或屈腿,屈腿时膝关节角度一般为90度。练习者腰腹肌用力,使上体抬起成坐姿,然后上体再慢慢放下成仰卧姿态,12次一组,做3组,组与组之间休息1min(如图1);两头起:练习者仰卧在平台上,手脚均不固定,两手伸直;腹肌用力,以臀部为支点,在上身抬起的同时举腿,尽可能使双手碰到双脚,然后回复到起始状态,12次一组,做3组,组与组之间休息1min(如图2);仰卧举双腿:锻炼者仰卧在平地上,双手拉住同伴的双腿,腹肌用力,直腿收腹12次一组,做3组,组与组之间休息1min(如图3)。

图1 仰卧起坐

图2 两头起

图3 仰卧举双腿

第2周。学习起跳和过杆技术,留出20min进行常规的腰腹肌肉力量练习,内容与上次课相同。

第3周。学习原地过杆技术及弧线助跑摸高技术、学习跳高助跑与起跳结合技术及弧线助跑跳上高垫,留出20min进行常规的腰腹肌肉力量练习,内容与上次课相同。

第4周。复习原地过杆技术、学习弧线助跑技术,留出20min进行常规的腰腹肌肉力量练习,内容与上次课相同。

第5周。复习弧线助跑技术、学习背越式跳高跑跳结合技术,留出20min进行常规的腰腹肌肉力量练习,内容与上次课相同。

第6周。复习背越式跳高跑跳结合技术、学习背越式跳高完整技术[4],留出20min进行常规的腰腹肌肉力量练习,内容与上次课相同。

第7周。背越式跳高测试。

2)实验组采用常规方法和20min的核心力量训练。

第1周。简介背越式跳高技术概况、学习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留出20min进行核心力量练习。十字交叉:仰卧,双手打开,掌心向下,双腿伸直朝天,与身体成90°,头稍离开地面,把腿往右侧地面放,与身体成L形,但是在腿触到地面前,抬起,回到起始位置,然后向另一侧做相同动作[5],12次一组,做3组,组与组之间休息1min(如图4);俄罗斯回转:坐姿,手交叉,提膝,脚离地,空中回转,左肘部接触右膝,右肘部接触左膝,12次一组,做3组,组与组之间休息1min,注意在训练过程中,一直保持脚面离地(如图5);卷腹:屈膝,手交叉在胸前,卷腹,让肘部靠近大腿,保持背部贴着地面[6],12次一组,做3组,组与组之间休息1min(如图6)。

图4 十字交叉

图5 俄罗斯回转

图6 卷腹

第2周:学习起跳和过杆技术,留出20min进行核心力量练习,内容与上次课相同。

第3周:学习原地过杆技术及弧线助跑摸高技术、学习跳高助跑与起跳结合技术及弧线助跑跳上高垫,留出20min进行核心力量练习[7],内容与上次课相同。

第4周:复习原地过杆技术、学习弧线助跑技术,留出20min进行核心力量练习,内容与上次课相同。

第5周:复习弧线助跑技术、学习背越式跳高跑跳结合技术,留出20min进行核心力量练习,内容与上次课相同。

第6周:复习背越式跳高跑跳结合技术、学习背越式跳高完整技术,留出20min进行核心力量练习,内容与上次课相同。

第7周:背越式跳高测试。

1.3.5 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主要以海绵垫、跳高架、横杆为主。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7周背越式跳高教学之后,关于常规教学加20min的一般腰腹肌力量训练和常规教学加20min的核心力量训练进行关于运动损伤的问卷调查。检验与传统的力量训练方法相比[8],核心力量训练对腰腹肌的力量发展的作用以及核心力量训练对背越式跳高运动员伤病防治的效果,结果见表2、3。

2.1 运动损伤类型与部位

表2 运动损伤类型及其比例

表3 运动损伤部位及其比例

表2、3可得出,经过7周的背越式跳高教学实验,对照组无论是在运动损伤类型还是在损伤部位发生的例次都有一定的减少,在损伤类型中减少明显的是扭伤和拉伤,减少的次数分别是8次和5次;在损伤部位中减少明显的是腰腹和下肢,减少的次数分别是10次和3次。

2.2 核心训练在运动损伤防治中的应用

由于核心力量训练特别注重身体运动能力的整体发展,所以对腰腹肌力量的发展来说,核心力量训练比传统力量训练更有效。它协调了整个机体,运动员在做动作时能有效利用核心区域肌群保持躯体平衡,躯干更深层次的小肌群也能更好地参与到技术动作中,增加了核心向四肢及其他肌群的能量传递,最终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由于核心力量训练是针对身体核心区域进行的力量、稳定、平衡、协调和本体感觉等能力的训练,所以还能有效预防运动损伤。但在训练方式的选择上,传统力量训练不能完全被核心力量训练所取代,因为无论是在理论框架还是在实际训练上,核心力量训练都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方法体系。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从每个运动员的实际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独特又恰当的训练,才能提高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以及有效预防运动损伤。

3 结论与建议

核心力量训练是在传统力量训练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针对传统力量训练中核心肌肉发展不足而进行的比较全面、系统、科学的训练。与其他力量训练相比,核心力量训练同时具有一般力量训练的功能、专项力量训练的功用和康复性体能训练的功效。运动员在完成技术动作时,核心肌群可以保障躯体在完成技术动作时处于正确的身体姿势,并且更深层次小肌肉群的稳定功能也可以起到关键的保护作用,这样就能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同时,核心力量训练还有助于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更好的感受身体中心的位置,以保证在脚落地的瞬间调整身体重心,减轻关节的负荷,最终达到预防损伤的目的。

本研究中,通过调查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田径专业学生的伤病发生情况,运用核心力量训练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同时也验证了核心训练在伤病防治中的作用。一方面,老师要依据运动员身体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核心力量训练方案,循序渐进的提升训练难度、增加训练负荷,并结合一般力量训练、专项力量训练和康复性体能训练的方法、手段,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背越式跳高运动损伤的预防,增强身体素质,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实际,加强医务监督和现场处理知识的教育,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有效地防止伤病发生。

[1]王卫星,李海肖.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8).

[2]IanHasegawa.NSCA’SPerformance[J].TrainingJournal,2004(11).

[3]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4]刘爱杰,李少丹.竞技体育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7(4).

[5]张世奎,丁文.试论背越式跳高的损伤及预防[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7(4).

[6]冯建军,袁建国.核心稳定性与核心力量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09(11).

[7]仇雅英,袁国青.背越式跳高中跺关节受伤的原因及预防[J].中国体育教练员,1996(1).

[8]于红妍,王虎,冯春辉,等.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之间关系的理论思考——核心稳定性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6).

Application of Core Strength Training in Injur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Fosbury Style High Jump

KANG Xilai,LI Wei

This article combined with the common sports injury problems in Fosbury Flop movement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s of this training in the sports injury.It helps athletes preventing unnecessary damage,and improving their physical fitness and sports performance.

Fosbury Flop;core strength training;sports injury

G823.1

A

1003-983X(2014)10-0871-03

2014-07-02

康喜来(1965-),男,河南巩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Shanxi,710062

猜你喜欢
过杆背越式力量
对中学生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技术分析
跳高为何首选背越式
体校撑竿跳高教学质量提高探究
麦唛力量 (一)
不进步就是退步
孤独的力量
背越式,令选手跳得更高
怀疑一切的力量
让体育课“跳”起来
浅谈背越式跳高的专项素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