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藤黄及其主要成分制剂研究进展

2014-03-24 16:39王园园刘超祥訾少峰丁瑞苹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4年36期
关键词:藤黄冻干粉聚乳酸

王园园,刘超祥,訾少峰,丁瑞苹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亳州市中药研究所,安徽 亳州 236800

藤黄为藤黄科植物藤黄树(Garcinia hanbaryiHook.f.)的树干被割伤后流出的胶状树脂[1]。藤黄是管状或不规则块状物,直径为3~5cm,呈红黄色或橙黄色,外被黄绿色粉霜,有纵条纹。质硬脆,断面平滑,呈贝壳状,具黄褐色而带蜡样光泽,气微,味辛辣,以红黄色断面似蜡质半透明、无杂质者为佳[2-3]。始载于《海药本草》:“酸涩有毒”,列于木部,李时珍移入《本草纲目》草部[4]。藤黄为树脂和树胶等的混合物,其中树脂占70%~80%,树胶占15%~25%。主要成分为其酸性成分,主要包括藤黄酸(Gambagic acid)、新藤黄酸(Neo-gambogic acid)、别藤黄酸(allogambogic acid)等[5]。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藤黄及其主要成分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而对正常动物造血系统和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对肝癌、肺癌、胰腺癌、胃癌等具有较好的疗效。藤黄的主要成分在原药材中含量较高,成本相对较低,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开发价值,所以藤黄及其主要成分的制剂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藤黄及其主要成分具有刺激性强、溶解度低等缺点,为了能满足临床需求,必须将其制成与临床用药相适宜的剂型。本文将藤黄及其主要成分的制剂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1 中药藤黄制剂研究

1.1 中药藤黄酊剂

有人[6]将藤黄和苦参按照一定比例研细后用75%乙醇浸泡5~7d,制备成藤黄苦酒酊,用于慢性毛囊炎的治疗,每天擦2~3次,疗效较好。

林期重等[7]将藤黄(200g)粉碎过2号筛,用适量的75%乙醇浸渍72h,共浸渍2次,滤液过滤后合并,将冰片(50g)、盐酸利多卡因(2.0g)和适量的二甲基亚砜溶解在乙醇中,混合到滤液里加75%乙醇至1000ml即制备出了复方藤黄酊,主要用于带状疱疹治疗。

1.2 中药藤黄散剂

杨祯[8]将藤黄10g、轻粉8g、龙骨12g、蜈蚣5条和冰片3g共研成极细粉,制成藤黄龙骨散,外敷于伤口肌底部治疗慢性骨髓炎。

邹小英[9]用藤黄100g,冰片20g和煅石膏100g共研成细末制成的藤黄粉用于治疗窦管性褥疮,通过对比试验发现有效率达到90.9%。

1.3 中药藤黄膏剂

邢志强等[10]用藤黄2份,生大黄1份,血竭1份,冰片0.5份,以上药物研细过100目筛,以凡士林为基质混合均匀,制成藤黄膏,治疗不同类型阳热肿痛证,疗效较好。

2 藤黄总酸制剂研究

有人[11]将藤黄总酸制备成注射剂,其中主要以藤黄酸为主要活性成分,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藤黄总酸注射液中藤黄酸的含量。

侯文洁等[12]以单因素考察法,考察指标为藤黄酸的释放度,分别考察了黏合剂的类型、填充剂的用量、制备的方法、压片机的转速以及压片时的压力对药物体外释放度的影响,通过以上试验最终确定了影响较显著的预胶化淀粉用量、HPMCK15M用量和压片时压力作为正交试验的考察因素。采用L9(34)进行正交试验,优选处方制备工艺条件为:HPMCK15M用量为片质量的25%、预胶化淀粉用量为15%、压片压力5.0kg/cm2。按最优工艺制备的总藤黄酸亲水凝胶骨架片2h释放约35%,6h释放约65%,10h释放约85%,12h释放约95%,满足缓释片释放要求。通过此方法制备的总藤黄酸缓释片不仅具有良好的外观和可压性,而且还有较好的释放性。

3 藤黄酸制剂研究

藤黄酸水溶性低,临床使用的藤黄酸注射液常以硼砂溶液配制,稳定性低,安全性差。随着制剂技术的发展和一些新型材料的出现可以有效的解决藤黄酸溶解性和稳定性问题,如纳米材料。李树珍[13]将藤黄酸制备成藤黄酸-聚乳酸纳米粒,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确定用自乳化扩散法制备,以藤黄酸和聚乳酸的质量比、有机相和水相的体积比以及聚乳酸在水相中的浓度为考察因素,每因素3个水平,以聚乳酸载藤黄酸纳米粒的多分散系数为评价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优选出藤黄酸聚乳纳米粒的最佳制备工艺为:藤黄酸与聚乳酸的质量比为1:6,有机相与水相的体积比为1:1,聚乳酸在水相中的浓度为70g/20ml。

胡海霞等[14]为降低藤黄酸的刺激性和提高稳定性,首先将藤黄酸与L-精氨酸成盐,然后在预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冷冻干燥法,以羟丙基-β-环糊精为包合材料,以质量配料比、包合温度和包合时间为考察因素,以包合率和90min内包合物在250ml生理盐水中的释放情况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藤黄酸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最佳制备工艺为:质量配料比为50:3,包合温度为50℃,包合时间8h。

4 新藤黄酸制剂研究

冯传平[15]为提高新藤黄酸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将新藤黄酸制备成冻干粉针剂,以甘露醇为支架剂,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新藤黄酸冻干粉针剂最佳处方为:新藤黄酸0.3mg,甘露醇3.0g,胱氨酸1.5g,加注射用水至30ml。

周晶等[16]利用羟丙甲纤维素作为骨架材料将新藤黄酸制备成亲水凝胶骨架缓释片,可以12h给药1次。在制备工艺筛选时采用正交试验法,以对释放度影响较大的羟丙甲纤维素型号、羟丙甲纤维素用量、乙基纤维素用量和乳糖用量四个因素,按照L9(3)4进行试验,通过对3个取样点(2,6,12h)释放度的分析,优选最佳处方为30mg新藤黄酸,90mgHPMCK15M,18mgEC,45mg乳糖,用淀粉调节片重为300mg,硬脂酸镁用量为片重的1%。由验证试验得知以最佳制备工艺制备的骨架片释放度符合药典规定。

方玲等[17]为了降低新藤黄酸的刺激性和延长药物在体内作用时间,首先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出新藤黄酸脂质体,然后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出脂质体冻干粉。优选工艺时采用正交试验法以大豆磷脂和胆固醇的质量比、脂质和药物质量比、超声时间和PBS溶液pH值为考察因素,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优选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磷脂和胆固醇的质量比为6:1,脂质和药物质量比15:1,超声时间为20min,PBS溶液pH值为7.4。以最佳工艺参数制备的新藤黄酸脂质体冻干粉的包封率达到83.7%。

朱金燕等[18]为提高新藤黄酸的生物利用度和降低毒副作用,将新藤黄酸制备成纳米粒,并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纳米粒中新藤黄酸的含量和包封率。

见玉娟等[19]为提高新藤黄酸的溶解度和降低药物毒副作用,采用环糊精包合技术将新藤黄酸制备成包合物。制备时采用冷冻干燥法,用15ml 60℃的水溶解228.6mgHP-β-CD,用15ml1%的L-精氨酸溶解32.3mg新藤黄酸。将HP-β-CD溶液滴入到不断搅拌的新藤黄酸溶液中,继续搅拌2h。混合液在室温下平衡24h后放入冰箱中预冻,温度设定为-20℃,

然后再放入真空冷冻干燥机冷冻干燥36h即得。

陈延杰等[20]为提高新藤黄酸的生物利用度和降低对血管的刺激性,采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将新藤黄酸制备成固体脂质纳米粒。在处方筛选时采用正交试验法,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考察指标最终优选工艺参数为:单硬脂酸甘油酯15mg、泊洛沙姆浓度为0.8%、搅拌时间为1h、卵磷脂为30mg。对最佳工艺进行了验证平均包封率达到60.6%,平均载药量为4.04%。试验的重复性强,满足要求。

刘世娟等[21]为改善新藤黄酸的溶解度和稳定性,选用明胶和阿拉伯胶将新藤黄酸制备成微囊。将明胶和阿拉伯胶分别制成浓度为10%的胶液各100ml,适量的新藤黄酸放入阿拉伯胶液中搅拌均匀,加入到55℃水浴的明胶液中,搅拌至均匀后,边加5%醋酸溶液边搅拌使pH值调节到4.1~4.2即可成囊。在搅拌下加入纯水稀释,当温度降至30℃时将其放入冰水浴中,迅速搅拌,当温度降到10℃以下时加入适量的37%甲醛溶液固化,持续搅拌1h后用20%NaOH调pH至8~9,继续搅拌30min后静置10min分层,弃去上清液,用水洗至中性,抽滤后真空干燥即得。制备的微囊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粒径均匀,包封率较高。

候甲福等[22]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将新藤黄酸制备成了新藤黄酸纳米囊,通过对其靶向性研究发现新藤黄酸纳米囊能显著增加新藤黄酸在肝脏的分布,增强了对肝脏的靶向性。

5 结语

目前,藤黄及其主要成分的抗肿瘤作用已得到医药界的一致认可,如何开发出有效的剂型解决藤黄及其主要成分的溶解度问题和刺激性问题,减轻药物不良反应,产生较好疗效将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1]南京医学院.药材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1161.

[2]中国科学院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122.

[3]卢齿生,明东升.藤黄的鉴定方法[J].山西医学院学报,1995,26(3):260-261.

[4]李时珍.本草纲目(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44.

[5]吕归宝,杨秀贤,黄乔生.藤黄中新藤黄酸的分离及其结构[J].药学学报,1984,19(8):636-639.

[6]罗裕民.藤黄苦酒酊外擦治疗慢性毛囊炎50例[J].广西中医药,1985,8(4):43-44.

[7]林期重,林琪望,陈巧华.复方藤黄酊的制备及临床应用[J].中国药业,2006,15(14):32-33.

[8]杨祯.藤黄龙骨散治疗慢性骨髓炎[J].四川中医,1985(9):42.

[9]邹小英.复方藤黄粉治疗窦管性褥疮的体会[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3,10(4):60-61.

[10]邢志强,杨春玉.藤黄膏治疗阳热肿痛175例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16(2):55-56.

[11]柳文媛,冯锋,尤启东,等.藤黄总酸注射液中藤黄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3,11(1):16-18.

[12]侯文洁,郭庆明,张晖,等.总藤黄酸亲水凝胶骨架片制备与体外释放度考察[J].中草药,2011,42(4):704-707.

[13]李树珍.藤黄酸-聚乳酸纳米粒的研制及其对肝癌细胞HepG2的体外抑制作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14]胡海霞,秦瑛,王效山.正交试验优化藤黄酸包合物冻干粉针剂的制备工艺[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30(20):1781-1783.

[15]冯传平.新藤黄酸冻干粉针剂的制备工艺研究[D].合肥:安徽中医学院,2006,10.

[16]周晶,王效山,赵煤矿.新藤黄酸亲水凝胶骨架片的制备和体外释放度研究[J].中国药业,2008,17(18):22-23.

[17]方玲,孟楣,夏伦祝,等.新藤黄酸脂质体冻干粉的制备及其包封率测定[J].安徽医药,2009,13(6):596-598.

[18]朱金燕,胡容峰.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新藤黄酸纳米粒中新藤黄酸的含量和包封率[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28(2):49-51.

[19]见玉娟,王效山,黄鹏,等.新藤黄酸-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质量控制[J].中国新药杂志,2010,19(7):628-631.

[20]陈延杰,陈卫东.新藤黄酸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与质量评价[J].中国药业,2011,20(21):36-38.

[21]刘世娟,吴宜艳,候甲福.新藤黄酸微囊的制备与含量测定[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34(3):103-105.

[22]候甲福,刘世娟,于凤波,等.新藤黄酸纳米囊的肝靶向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3,16(6):26-32.

猜你喜欢
藤黄冻干粉聚乳酸
N-烷基化壳聚糖/白芨多糖复合材料制备
HPLC法测定含藤黄不同外用制剂中的藤黄酸含量*
藤黄中藤黄酸和新藤黄酸的提取分离及药理毒理研究
冻干粉护肤,效果真的很好吗
《猪瘟高免血清冻干粉的初步研究》图版
聚乳酸的阻燃改性研究进展
可生物降解聚乳酸发泡材料研究进展
聚乳酸/植物纤维全生物降解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聚乳酸扩链改性及其挤出发泡的研究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藤黄药材中总藤黄酸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