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晚清小说中的买办形象

2014-03-24 03:03杨国明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洋行洋人秘诀

杨国明

(上海海关学院,上海 201306)

简论晚清小说中的买办形象

杨国明

(上海海关学院,上海 201306)

本文简要勾勒了晚清小说对买办的反映情况,并对其反映的得失作了简要的评价。

晚清小说;洋商;买办;评论

晚清时期,西方列强滚滚东渐的商潮以前所未有的势力冲击着中国传统的商业堤坝,洋商凭借条约制度的保护,在中国拥有特殊的政治经济势力。洋商主要通过雇用买办来开展各种商业活动,因而买办也成了中国一个特殊的阶层。晚清小说对此有着较为深刻而传神的反映。

循着明清小说,我们也能大致发现“买办”一词之内涵的变化轨迹。有表示动词“购买”的意思,如《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都管领钧旨,自去开支银两,买办什物,打点完备。”;有指“购买物品的人”,如《红楼梦》第46回:“他哥哥金文翔,现在是老太太那边的买办。”不过,在鸦片战争前由官府选充给洋商管理商馆和商船的内部事务的买办,在小说中似乎很少出现。而“大致相当于洋行里中国佣人的头目和洋人在华商业的经理”一意,即近代买办的含义,在晚清小说中就比比皆是了。在商业转型过程中,买办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到19世纪末,买办已形成一个社会阶层,“于士农工商之外,别成一业”①,晚清小说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买办生活作了反映。

第一,小说谴责了买办为了发财而不惜出卖人格,甚至充当汉奸的卑鄙行为。小说中的买办,有的为谋取一己之利,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有的为外敌窃取国家军事情报,帮助外敌攻打中国,有的甚至为外敌出谋画策,引狼入室。有的没有人性地帮助外国人利用各种欺骗手段诱骗华工去外洋做工,大肆榨取中国人民的血汗。前者如《发财秘诀》中的区丙,后者如《苦社会》《黄金世界》招工馆的买办。晚清小说鞭挞最多的还是买办的商业欺诈行为。

第二,小说反映了时人对待买办既羡慕又不齿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由于买办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使得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大大提高了。买办有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他们一定范围内可独立于官府的管辖之外。买办“与洋商之间签订的合同一般要在领事馆备案,成为外国领事庇护的华人”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4回中,买办“仗着洋人势力”,硬对船上的旅客“翻箱倒箧的搜了一遍”。《发财秘诀》中,替洋人招募苦力的买办,根本不把地方官放在眼里,甚至连地方官的亲属也敢骗往外洋。吴趼人《发财秘诀》第6、7回中,某买办厨子的侄子就底气十足的说:“吃到了洋行饭,莫说用公馆牌子,就是衙门,也可以称得!”同时,晚清政府在从事洋务有关的活动中,购买机器或军火,都要依仗于买办。《官场现形记》《市声》《梼杌萃编》《新上海》中的有关情节都表明了这一点。买办还可以转化为官僚。这在晚清捐纳成风的时代是顺理成章的事。晚清小说中也比比皆是。

人们还羡慕买办的经济地位。买办们大都有丰厚的薪金、佣金及合同外收入,还可以进行商业投资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3回中写道:“其实用买办倒没有弊病,商家交易一个九五回佣,几乎是个通例的了。”而“九五回佣”就是买办的“合同”外收入。《市声》第2回中,也写到洋行买办周仲和与华发铁厂里老板范慕蠡等合股参与茧子生意的情形。而《发财秘诀》中的区丙、陶俛臣也靠投资发了财。《新上海》及《文明小史》还写到了买办还利用洋行的特殊条件,从事私货、外汇、黄金、房地产等投机活动以敛财。《文明小史》第21回中的买办花清抱的月薪就是200两银子,“三五年间,分开了几爿洋行,已经有三四百万家业。”

相比之下,有的官员甚至更愿意做买办。《官场现形记》第10回中,陶子尧在目睹了上海买办仇五科、魏翩仞的丰厚收入及优裕生活后,他甚至不想回山东做官而情愿留在上海做个买办了。

然而小说中占主导地位是对买办种种劣行径的不齿。曾做过洋行买办的容闳深有体会地说:“买办之俸虽优,然操业近卑鄙……以买办之身份,不过洋行中奴隶之首领耳。”③小说中对买办的这种行为抨击得更加猛烈。吴趼人在《发财秘诀》第10回中通过知微子对冷雁士的劝告表达了自己对买办的痛恨:“知微子附耳低声说道:‘你若要发财,速与阎罗王商量,把你本有的人心,挖去换上一个兽心。’”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第2回中以曲子的形式这样写道:“〔皂罗袍〕更有那婢膝奴颜流亚,趁风潮,便找定他的饭碗根芽。官房翻译大名家,洋行通事龙门价。领约卡拉,口衔雪茄。见鬼唱喏,对人磨牙。笑骂来则索性由他骂”《官场现形记》第32回中,羊统领指斥买办为“汉奸”。而在蔡元培的小说《新年梦》给国家未来描绘的蓝图中,租界上住的“支那”人,谁都不肯去做买办、通事和西崽。《文明小史》第25回中,大行洋行买办王淹卿死后,其妻不愿意让其子继续做买办。

对于晚清小说中的买办形象,有研究者认为“平论而论,买办阶层的复杂并没有小说中所刻画的那么单纯———简单的坏,更坏的也有。事实上,仍有不少的买办具备中国人勤俭的美德,以及商人职业性的机敏,他们有的把西方的现代科技、政治制度介绍给中国……”

细析之,晚清小说重在鞭挞买办的种种劣行,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从买办自身来看,买办阶层为了自身的生存及发迹,确实做出了大量有损于中国人民利益的事情,令人痛恨再所难免。其次从社会心理方面来看,当时人们对洋人普遍存有既畏且恨的心理。洋人在中国作威作福,鱼肉中国人民,而买办阶层却对洋人竭尽巴结之能事,甚至不惜损害同胞利益,确实为情理所不容。这种社会心理从某种意义上也就是读者心理,所以这势必影响到作家的构思。再次,从创作的目的来看,晚清小说大都旨在启迪民智,针砭时弊,作家往往来不及作深层次的思考,就匆匆下笔,以暴露现实为快。最后,晚清作家难免有其历史局限性,他们不太可能站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高度来评价买办阶层的行为。

第三,小说表现了买办对待中国文化的两重性。买办阶层在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上,总体上显示出了两面性。首先,大多数买办全盘否定中国文化。《发财秘诀》第10回中,买办陶庆云就认为“不独中国文字没有一毫用处,便连中国话也可以无须说得。”同书第7回中的魏又园甚至“情愿做外国人的狗,还不愿做中国的人呢”。吴趼人的另一部小说《新石头记》中,洋行买办“柏耀廉”曾声称“中国人都靠不住”,并自称自己“虽是中国人,却有点外国脾气”。其次,买办是中国文化冷峻的”旁观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55回中,买办就很看不惯中国某些官老爷、官太太们的作风,说是“一个小鸡不好,带坏一笼”。很显然,如果是在传统社会里,中国百姓就未必有这种“民主”意识或者勇气来指斥这些官老爷官太太们的不文明行为。再次,买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难断。《发财秘诀》中买办陶庆云就爱看《粉妆楼》《五虎平西》之类的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4回说这帮买办只是纯为“求得几个字”便“见了这班新翰林,又那样崇敬起来,转弯托人去认识他,送钱把他用,请他吃,请他喝,设法同他换贴”。

综上所述,晚清小说广泛地描写了买办的社会生活,刻画了他们的群像。有一定的认识及审美价值,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但是其不足也是很明显,即没能塑造出有一定份量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这当然是由晚清小说总的特征所决定的,我们对此也不能苛求。

注释:

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3,第11页,转自黄逸平著:《近代中国经济变迁》第14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②黄逸平著:《近代中国经济变迁》第138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③容闳著:《西学东渐记》第49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I242

A

1005-5312(2014)02-0011-01

猜你喜欢
洋行洋人秘诀
老码头
猫客
快乐的秘诀
成功的秘诀
打车秘诀
写人的秘诀
上海礼和洋行
白衣玉笛如相识,安能辨我是洋人
近代天津洋行的毛皮原料贸易
捷成洋行:险中求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