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机制与英语歧义词理解

2014-03-25 07:29
关键词:异义同音通达

(浙江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一、引言

歧义现象在语言使用中比比皆是,英语歧义词更是类型繁多,包括同形同音异义词(Homonym)和多义词(polysemy),而同形同音异义词又可细分为:(1)同形异音异义词(homograph);(2)同音异形异义词(homophone);(3)同形同音异义词(perfect homonym)。当然,多义词也可细分为隐喻性多义词和转喻性多义词。

在语言理解过程中,对于歧义词正确意义的把握在心理学上是一个连续加工的过程,并且受到语境、词频、语言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于语言理解加工模块目前主要有Kintsch的构建整合理论(Construction-Integration Model)和Gernsbacher的结构构建理论(the Structure Building Framework),两大模块虽有差别,但都强调在语言理解过程中存在抑制加工机制。在歧义现象存在的情况下,抑制对选择正确的、合适的语义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我们完成正确语义的激活与通达。本文旨在介绍抑制机制和两大语言理解模块的基础上,通过对歧义词中同形/同音异义词正确语义的通达过程的描述,解析抑制机制在语言理解过程中的加工辅助过程。

二、抑制机制和语言理解模块分析

(一)抑制机制的内涵

抑制机制(mechanism of suppression/inhibition)是意识加工过程中对信息、记忆、语言理解等起到控制调节作用的心理认知机制。在任务加工过程中,抑制机制起到阻止、控制、消除无关信息的激活或通达,使之无法进入工作记忆或将之从工作记忆中消除的作用。不同的研究者对抑制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本文仅根据抑制机制发生作用的时间和方式差异,认为抑制功能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着重强调抑制的阻止功能,认为它主要的作用是阻碍无关信息或不适合意义进入或保持在工作记忆中,作用发生的时间点是在信息得到激活扩散之前,可称为抑制前作用,代表学者包括Bjorklund、Harnishfeger、 Hasher、Zacks等。另一类则着重强调抑制的消除功能,认为抑制的主要作用是在信息被激活扩散后,逐步缩小或主动控制已激活信息,使与任务要求不一致的表征信息得到压抑或反激活,此类作用发生的时间点是在信息得到激活扩散之后,可称为抑制后作用,支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包括Neil、Westberry和Gernsbacher。

不管抑制机制的功能如何,Gernsbacher、Beni、Meiran等都认为抑制机制是语言学习者语言理解能力强弱很重要的决定因素, 它造成了语言理解能力的个体差异。Kintsch的构建整合理论和Gernsbacher的结构构建理论两大语言理解模块理论都支持抑制对于语言理解的影响。

(二)构建整合理论

构建整合理论提出了学习者结合自身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构建、理解和整合输入信息,建立语义表征的心理过程[1]。Kintsch提出的构建整合模型包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语义构建阶段(construction phase),此阶段输入的信息是杂乱无章的,构建的命题网络(proposition network)是原始的,粗略的,不精确的。这一阶段属于语境非敏感(context insensitive)阶段,形成的语义表征是自动的、无原则且无序的。第二个阶段是语义整合阶段(integration phase),相对于第一阶段,这是一个有序的、受意识控制的、有语境限制的加工阶段, 这个过程是自上而下的意识参与的加工过程。它通过扩散激活和抑制加工之前形成的表征信息,对与语境相关的信息强化激活,而对于无关信息则加以抑制、去激活,然后在这个语境敏感阶段,整合语境相关信息,形成有序的连贯的精准的语义表征。

(三)结构构建理论

Gernsbacher针对语言理解的认知过程提出了结构构建理论。她认为语言理解是一个连续的心理表征的构建过程,包括三个步骤:奠基(laying a foundation)、映射(mapping)和转移(shifting)。 她指出构建框架,首先需要奠基,最初输入的信息是构建结构框架的基础;当随后输入的信息与之前的信息一致或相关时即进入映射阶段,先前建立的框架将进一步发展;然而当之后的信息与先前信息不符或不相关时,新的信息结构会被建立,即进入转移阶段。

Gernsbacher将心理表征的构建组块(building blocks)描述为记忆结点,依托结构构建理论,记忆结点被刺激激活,它所表征的信息随即进入加工过程,这些加工信号或促进或阻止其他记忆结点的激活,即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两大机制——促进机制(enhancement)与抑制机制(suppression)开始发挥作用。其中当表征信息与已构建的结构相关时,促进机制加速或推动记忆结点的激活;反之,当表征信息与已构建的结构不符时,抑制机制减少或弱化记忆结点的激活。

(四)抑制机制与语言理解

不管是Kintsch还是Gernsbacher,在他们的语言理解模型中都强调了抑制加工机制在语义表征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抑制机制通过阻止、消除或去激活等方式排除与语境不一致意义,选择与语境一致的词汇意义的激活和通达。Gernsbacher认为歧义词的无关或不合适的意义是被自动激活、无意识提取或自然感知的。然而,为了完成语义理解,无关或不合适信息不能影响语义加工过程,而不适合语义的激活并不会因为时间而自动消失,抑制机制必须发挥作用,抑制无关或不合适信息的激活,压抑或逐渐消除已激活的无关或不合适信息[2]。

在英语同形/同音异义词的表征构建过程中,消解歧义的过程其实就是抑制加工机制起作用的过程。上文提到抑制机制根据作用时间点的不同可分为抑制前作用和抑制后作用,这一理论对应在理解不同的语义通达模型中,语境起作用的方式。语境(抑制)前作用指在语义激活过程中,与语境无关的意义或不合适意义被阻止进入工作记忆,无法完成通达;语境(抑制)后作用则指歧义词的所有意义被激活,同时进入工作记忆完成通达,根据语境条件,无关或不合适意义被消解,从工作记忆中被消除。总之,不论是阻止或消除,抑制作用的发生都与语境有一定的联系,尤其是要完成消除作用,语境更是充当不可替代的角色。

三、语义激活与通达模型解析

长期以来,不同研究者对于语言理解激活通达方式有不同的研究和表述,涉及到词汇研究,则主要针对同形/同音异义词的各个意义的激活和通达研究。而在研究过程中,语境及词汇意义的相对频率对于正确意义的激活和通达也有重要的影响。 综观文献,语义激活与通达的研究基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模型机制:

(一)多重通达模型

多重通达模型(multiple access model)强调词汇意义加工过程中,所有意义均被自动激活,并且通达至工作记忆。在语义加工过程中,语境的作用发生在语义加工之后的整合输出阶段,符合语境的相关意义被选择进入整合输出的过程,而不符合语境的不相关意义则被抑制在认知深层结构,慢慢消解。此通达模型抑制作用发生不受意义相对频率的影响。由于词汇所有意义都被激活,完成了激活扩散过程,而无关意义在抑制过程中消解衰退,因而此类通达模式属于抑制后作用模型。

(二)顺序通达模型

顺序通达模型(order-access model)中,歧义词不同意义根据词汇意义相对频率先后得到激活、完成通达,语境在随后的整合输出过程中选择合适意义,消除无关意义。此通达模型中,词汇使用的相对频率先于语境发挥作用,该模型强调了词汇意义相对频率的作用。此通达模型类似多重通达模型,无非多重通达是同时激活,而顺序通达是先后激活。因此,顺序通达模式同样属于抑制后作用模型。

(三)重排序通达模型

重排序通达模型(reordered-access model)下,歧义词汇意义相对频率影响不同词汇意义激活的先后顺序,与此同时,语境也在词汇意义加工完成之前发生作用。不同于顺序通达模型,重排序通达是词频和语境共同作用影响通达的模型。举例来说,如果符合语境的是歧义词的次要意义,则语境能够帮助抑制歧义词的主要意义的激活通达,同时促进次要意义的顺利通达。反之,如果符合语境的是歧义词的主要意义,则语境无需发挥促进作用,只要抑制歧义词的次要意义进入工作记忆即可。由于它在词义的选择过程中,词频高低和语境对于无关意义或不当意义的抑制是发生在词义通达之前,所以不同于前两类,重排序通达模型属于抑制前作用模型。

(四)选择通达模型

选择通达模型(selective access model)认为语境是唯一起作用的抑制条件,歧义词意义的词频高低在通达过程中不发生作用。它认可歧义词汇部分语义同时激活,但同时,语境在词汇意义加工过程中起到抑制无关意义,促进合适意义的通达的作用,它能引导读者选择歧义词的合适意义,完成词汇意义加工过程。它能使无关意义停留在认知加工表层,而合适意义进入认知加工深层结构(在此指工作记忆),从而完成意义通达。虽然该模型只认可语境的抑制作用,但由于它的导向功能,该模型中的语境抑制功能也是发生在词汇意义激活扩散之前。因此,该模型也属于抑制前作用模型。

(五)语境通达敏感模型

语境通达敏感模型(context sensitive model)认为语境和词频都会影响语义通达,消解歧义词的不合适意义,但是这两大因素都会受制于语境的强弱程度。“该模型认为语境偏向性强弱是一个连续的维量,在这个连续维量(弱)的一端,相对意义频率将主导歧义词意义的计算,在语境强度维量的另一端(强),语境的约束将主导对歧义词意义的计算过程。在这一维量的中间,语境的偏向性,语境的强弱,相对意义频率都影响歧义词意义的计算,歧义词是一个意义还是几个意义得到通达,则依赖于三个因素约束的累计结果”[3]。此模型是对之前四大模型的整合和改善,强调了歧义词意义通达过程中各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并突出了语境的作用。从对该模型的维度描述中可见,抑制的作用方式和时间同样是一个连续的维量,无法简单地将此模型定义为抑制前作用或后作用,它是一个连续可变的抑制作用模型。

四、不同类型同形/同音异义词的意义加工抑制效应

(一)同音异形异义词

同音异形异义词(homophone)指的是发音形式相同,拼写形式和意义不同的英语歧义词汇。比如:

该类歧义词由于拼写形式不同,故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不存在相互混淆的情况,即在激活通达过程中不存在歧义加工过程,抑制机制不发生作用。然而由于发音形式相同,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可能相互混淆,需要根据篇章语境,选择相关的歧义词汇,存在歧义消解过程,抑制机制必然发挥作用。Gernsbacher和Faust实验证明同音异形异义词的理解过程存在着抑制机制的作用。以patients和patience为例,受试先被要求阅读一句句尾单词为同音异义词的句子,如He had lots of patients, 或者句尾单词为非同音异义词的句子,如He had lots of students,然后测试词被呈现,测试词与两个同音异义歧义词的其中之一相关。例如测试词calm与patience相关。实验比较受试在阅读含有歧义词句子和含有非歧义词句子后拒绝calm的反应时,实验结果证实,被试对不正确的同音异形异义词确实存在抑制效应[4]。

(二)同形同音异义词

同形同音异义词(perfect homonym)指的是拼写形式和发音形式均相同,但意义不同的歧义词汇。比如:

这一类异义词由于拼写形式、发音形式均相同,不管是在听力理解还是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都容易产生混淆现象,需要存在歧义消解过程发生抑制作用,以便完成适合语境语义的通达,从而形成正确的语义表征。Gernsbacher和Robertson的实验证明[5],抑制加工机制促使与语境不相关意义的抑制、消解或去激活,不能完成语义通达,形成语义表征。在该实验中,要求被试阅读包含同形同音异义词的启动句和目标句,判断启动句与目标句意义是否一致。启动句一共有三种类型,分别为与目标句意义一致、与目标句意义不一致和无意义。如果把无意义启动句作为基线标准,实验数据显示同形同音歧义词的意义与语境(即启动句)意义一致的情况下,词汇意义受到语境的促进作用,受试的反应快于基线水平。该实验证明了同形同音异义词意义激活通达过程中的抑制效应。

(三)同形异音异义词

同形异音异义词(homograph)指的是拼写形式相同,发音和意义不同的英语歧义词汇。此类目中,两个歧义词汇的词性一般不同,比如:

不同于前两类异义词,同形异音异义词的加工过程中的抑制效应还没有得到实证结果。然而,从以上两类异义词意义加工过程的分析和推断出发,理论而言,同形同音歧义词由于发音不同,在听力语言理解过程中不存在混淆现象,则不存在抑制效应。然而由于拼写形式相同,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会出现理解的混淆,需要歧义消解过程的存在,根据同形同音异义词的加工过程,理应存在抑制效应。当然,这一类歧义词的抑制效应还有待相关实验的验证和支持。

五、结语

抑制机制作为一种心理认知加工机制,在语言认知理解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国外学者如Gernsbacher在多篇学术论文中阐述了语言理解加工过程中抑制机制的作用,并着重提出了语言理解能力水平对抑制认知的影响。尽管如此,抑制机制在语言理解领域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比如抑制机制对语言理解的效率影响、抑制机制的在不同语境下的抑制方式、抑制机制在语言理解受情绪影响下的作用效果等。特别是在二语学习过程中,抑制机制发挥作用的方式都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

参考文献:

[1] Kintsch,W.An overview of top-down and bottom-up effects in comprehension:The CI perspective[J].Discourse Processes,2005,(2-3):125-128.

[2] Gernsbacher M.A.Less Skilled Readers Have Less Efficient Suppression Mechanism[J]. Psychological Science,1993,(4):294-298.

[3] 周治金,等.汉语同形歧义词歧义消解的过程[J].心理科学,2003,(2):204-207.

[4] Gernsbacher,M.A.& Faust,M.The Role of Suppression in Sentence Comprehension:Understanding Word and Sentence[M].Nother-Holland: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1991.97-128.

[5] Gernsbacher,M.A.& Faust,M. Skilled suppression:New perspectives on interference and inhibition in cognition[M].San Diego:Academic Press,1994.295.

猜你喜欢
异义同音通达
古今异义词
“神子”如何通达藏地——论格绒追美的长篇小说《隐蔽的脸》
康有为藏西夏字书《同音》残叶版本考
新经济环境下俄语词汇中的同音异义现象分析
《同音》二字格探析
论俄语同音异义词及其翻译
通达青岛
达业速度为则通达
同源异义形容词辨析
巧妙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