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中的“眉”意象探究

2014-03-25 04:08庄中刚
长春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画眉古代文学文学作品

庄中刚

(莆田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古代文学中的“眉”意象探究

庄中刚

(莆田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眉”是中国古代关于美的一个象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作为一种意象已经被沉淀为固有的民族文化内涵,也逐渐被人们接纳成为共同的意蕴。“眉”意象作为单象意象,虽然只是一个词汇,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却包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意蕴、审美情结和文化内涵,取得了别样的效果。

意象;眉;文化;情感

1 “眉”意象的缘起

中国的文学讲究意境和境界,言有尽而意无穷。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学用以抒发情感的重要范畴。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意象研究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中西方学者也对意象这一文学范畴作了大量的研究。在中国,意象理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逐步确立其重要地位,从而成为中国文学创作的主要原则和审美标准。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对“眉”的描写从未间断。迄今为止,已有不少文人研究中国的“眉”文化,意在从“眉”这一简单字词中探求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沉淀和文人的创作心理。因此,本论文欲通过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典型作品来探究“眉”这一意象,分析“眉”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以及文人的审美情感,较全面地总结概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眉”文化的密切关系,探究“眉”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意蕴。

自《诗经》始,“眉”意象已经有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文学的发展,“眉”意象已经沉淀为固定的理解和内涵。现代人通常认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在古代文人看来,眉是心灵的窗户,眉是心灵外在的体现,是情感流动的显现,眉的传情作用要大于眼睛。唐朝王建在《寄蜀中薛涛校书》中写道:“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唐末五代诗人韦庄《女冠子》诗曰:“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五代词人牛峤《菩萨蛮》云:“愁匀红粉泪,眉剪春山翠。”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温庭筠在《南歌子》中描写:“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1]不管是诗歌还是散文,还是小说,几乎各种文学体裁都有关于眉的记载,眉已经不仅仅是眉毛,在文学作品中,有其不同的独特的内涵。

2 眉文化的历史溯源

古代诗词中有大量关于女子眉的描述,因此可以看出,眉对于中国女性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古代人把眉毛称为“七情之虹”,因为眉毛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态,而且一双标致的眉,能使面部看起来更加具有立体感,从而为女性的美丽加分。多姿多彩各色各样的眉形造就了不同的神态以及美感,事实上,古代妇女通常的做法是把双眉剃光,然后画上假眉。根据自身气质或者流行趋势画成多种眉形。眉毛就像点睛之笔,促使女性形象的提升。眉也是有传情达意的功能,“双眉如许,能载闲愁”便是最形象的表述了。

美化眉毛的观念成熟于六朝,魏晋南北朝时,女性装扮眉毛的手段是“黛眉”,这时期仍延续前期的“蛾眉”与“长眉”。《妆台记》载:“魏武帝令宫人扫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头而细长,谓之仙蛾妆;齐梁间多效之。”《中华古今注》里也有相关记载:“魏宫人女子画长眉,今作蛾眉惊鸽舍……武帝召宫人作白妆青黛眉。”曹植的《洛神赋》亦有“云譬蛾峨,似眉联娟”[2]的赞辞,从而可见长眉是这个时代的审美标准。晏几道《浣溪沙》中有诗曰:“日日双眉斗画长,行云飞絮共轻狂。不将心嫁冶游郎。溅酒滴残歌扇字,弄花熏得舞衣香。一春弹泪说凄凉。”在这首诗中,斗画长指画长眉来同别人争妍比美。随着唐玄宗的梅妃诗“桂叶双眉久不描”,以及李贺诗“新桂如蛾眉”的流传,一时间,世人都是“莫画长眉画短眉”了。

美丽的眉令许多文人骚客诗兴大发,古往今来,许多有名的大诗人、大词人在描写女子的眉毛时都不惜笔墨,以好多美妙的诗句来吟咏美人。同时,用眉毛这个意象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情感蕴藉。

3 眉意象在文学中的情感意蕴

3.1 “黛眉一展百媚生”之喻美人

文人采用“眉”意象创作文学作品时,“眉”意象的营建和女性形象的塑造有关。透过与眉有关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文人往往通过其眉的形状颜色,或者与其他意象的联咏来描写女性的娟秀与妩媚等形象。中国古代诗歌的文体特征决定了文人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大多通过具有美感特征的细节来窥一斑而见全豹,传达出女性身姿容貌以及情态之青春妩媚。以眉来描写美人的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诗经·卫风》中的《硕人》篇:“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在这几句形容古代美人的诗句中,没有提到美人的眼睛、鼻子、嘴唇,寥寥几笔即刻画出一个活泼生动的美女形象,诗句中的“娥眉”自此在中华民族文学史上流传千古百世。“眉”意象在《诗经》中成为名篇佳作的闪光点之后,便具有了特定的文化能量,便被文人们视为典故,争相推崇,在各个朝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

《红楼梦》作者对林黛玉的形象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即是对其眉目的特写:眉尖若蹙,有如一缕轻烟;两眼含情,略带喜悦而又略带幽怨。眉毛仿佛笼罩着又仿佛舒展着,眼睛好像哀愁,仿佛带着烟雾一样的有飘渺感。那种微微带着轻愁,多情又说不清的美丽,淡淡两笔即将黛玉面貌的超凡脱俗和性格的多愁多情勾勒而出。这般似蹙非蹙罥烟眉,使得林黛玉神仙一般的脱俗形象跃然纸上,这么一个袅娜的美人,这么一个动人心魄的风流之韵,借用“眉”的描写,让人物形象有一种轻盈灵动,虚无缥缈,而又处身世外之感,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更具艺术魅力。

古代文学作品中“眉”意象的塑造,是在静态和动态中表现的,以传达作者之情,“眉”意象中所显现出的女性之美是动态的妩媚和美丽。

3.2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折射相思之闺怨离愁

纵观有关“眉”意象的诗词句子,表达哀伤的情感蕴藉亦是大大存在。文人常常运用“眉”意象将相思哀愁的情绪含蓄地描绘在诗句中,用充满诗意的表达使其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情感。文学作品中常常流露的情感之一便是别离之思,而离别的依依不舍和苦苦思念便在诗歌中被艺术化和审美化了。下文通过典型例子对“眉”意象所表现女性相思离愁的哀伤进行分析和论述。

韦庄在《女冠子》中云:“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3]女子在离别时皱起的双眉,不忍心和情人离别的愁怨而又想要掩饰的羞涩,在这几句诗中淋漓尽致地显现出来了。女主角不仅“敛眉”即微微皱着眉头,还加入了“低面”这一动作,意图隐藏自己的情绪,而恰恰是这一低眉,将她的愁怨一览无余地彰显出来。该诗以含蓄的方式写出女主角的愁眉之态,不忍别离之情,使得诗句更加具有艺术的美感。

李清照的《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黄升在《花庵词选》中将这首词题作“别愁”。这首词写的是作者思君的心情,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丈夫,相思难以消除。柳眉刚刚舒展,又开始蹙起来的样子,从而使读者可以领会到她内心的丝丝痛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形象地反映李清照愁眉变化的情景,把无尽的相思之苦的感情表现得极其真实。

“眉”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蕴含着离别愁思的情感特征。其实以“眉”意象表达女性闲愁在文学中可谓比比皆是,文人在创作诗词时认为,当女子内心忧愁而生愁眉的时候,即可在“眉”上被察觉出来。因此文人常用“眉”意象表现女性可泣可诉的愁情,折射女性的怨情和自怜意识。

3.3 “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凸显男女之爱情

在很多诗句中的“眉”意象也表达了男女之情,用画眉或者画眉的典故来抒发男女或夫妻之间深厚的爱情。

《汉书·张敞传》记载:“敞为人敏疾,赏罚分明……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怃。有司以奏敞。上问之,对曰:‘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因为张敞的妻幼时脸部受伤,眉角有了瑕疵,因此张敞每天帮妻子画眉。张敞为妻画眉,引起更多的应该是赞美。张敞画眉实际上是画情,正因为如此,才为后人追慕。这一典故后来也称为古代四大风流韵事之一。张敞画眉这一成语也用来比喻夫妻感情好,也称为夫妻恩爱的典型事例。性情中人张潮也不掩饰地认为:“大丈夫苟不能干云直上,吐气扬眉,便须坐绿窗前,与诸美人共相眉语,当晓妆时,为染螺子黛,亦殊不恶。”元邵亨贞《沁园春·美人眉》中云:“扫黛嫌浓,涂铅讶浅,能画张郎不自由。”[4]诗人效仿张郎给夫人画眉,却反被埋怨,把一个像张敞那样的画眉高手也搞得左右为难了。这也恰恰体现夫妻之感情的深厚。

“贪与萧郎眉语,不知舞错伊州。”绝色舞女为了和情人眉语传情,舞错了曲拍都不知道。欧阳修的《南歌子》云:“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元稹亦有“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的诗句。意思是:我只有睁着双眼,整夜把你思念,来报答你生前曾经为我做出的牺牲和经历过的忧患苦难,表示终身不娶,以报答亡妻生前恩义的,这里就表达了夫妻之情的深厚。

由此也可以看出,“眉”意象在文学作品中有表示爱情的内涵。

3.4 “画眉深浅入时无”之比兴内蕴

我国传统诗歌创作的特色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这在中国的历史中源远流长,早在《诗经》就已开始广泛运用。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从《楚辞》就开始出现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周礼·春官宗伯·大师》注:“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就是说,把比兴与美刺联系起来加以解释。比兴手法已经成为我国诗歌艺术手法表现的重要手段。

屈原在其《离骚》中写道: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5]

上面的这两句诗句中,屈原以夫妇喻君臣,自拟弃妇来抒情,这里使用的“蛾眉”表面上指的是美丽的女子,实际上有更深一层次的涵义。这里的蛾眉,代表屈原才德的美好。《离骚》是中国古代的文人必读的作品,是众口传颂的。所以“眉“文化这个比兴传统从屈原的《离骚》就建立起来了。“蛾眉”的比兴手法,言简意赅,使诗句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这种手法被后世的文人普遍继承。“蛾眉”两个字,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已达成了一个普遍共识。

唐代诗人朱庆馀在其《近试上张水部》中写道: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从“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便可以明白诗人原本要表达的本意。朱庆馀担心自己的作品可能不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这里的“眉”就代表了诗人自己的才德,以“眉”比才德,问一问自己的“眉”是否符合公婆的喜爱呢,问一问张水部自己的才德是否会令张水部满意呢。

到了李商隐,其一首五言古诗《无题诗》云:“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一个女孩八岁就懂得偷偷地照镜子,能够画出来那么修长有情调的长眉。李商隐的这首诗也是一首比拟的诗,用“眉”代表诗人自己品德的美好。“眉”就是喻男子才德的美好,学画眉毛,便是追求才德的美好。温庭筠的“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表面上这首词写一个闺中女子的苦闷心情,一个美女懒懒地起床来画眉梳妆,这里的小山指的是残眉,因为眉残了便画眉。作者在写《菩萨蛮》时,在朝廷不得志,整日闷闷不乐,所以做的词自然是抒发心中的郁闷。“懒”与“迟”都是重点,表达了自己的不得志。这里的“眉”依然暗指男子才德,诗人的才德便是得不到用处了。“飞卿词如‘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无限伤心,溢于言表。”①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

综合上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以“眉”比男子才德,早在几千年前,“眉”就已经不是“眉”了,就像“香草美人”一样有了自身独特的历史内蕴和文化特色。

中国古代文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用独特的艺术手法来淋淋尽致地抒发内心的情感,也更多的在眉意象的使用上发挥其意象的作用,赋予了眉更多的情感内蕴和寄托。本文系统地总结了“眉”意象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四种不同内涵,对于了解作家艺术审美和创作情感以及深刻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眉意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眉”文化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独特的艺术文化以及审美文化,也凝聚着深厚的时代发展因素,是文化和心灵的载体。所以,考察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眉”意象的演变轨迹及其情感意蕴与思想价值,对于研究古代文人的创作情感、创作心理、时代文化背景以及民族审美心理,亦有着重要的意义。

[1]刘芳.“四季”意象在汉英诗歌中的文化意蕴[J].湖北社会科学,2004(1):42-44.

[2]张德明.诗歌意象的跨文化比较[J].中国比较文学,1997 (2):36-60.

[3]夏维波.简论道家精神与中国诗歌的意象[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7(1):55-59.

[4]赵天一.中国古典意象史论[D].重庆:西南大学文学院,2012.

[5]罗建新.楚辞意象之构成考论[D].上海:上海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2010.

责任编辑:柳克

A Probe into Eyebrow Image in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ZHUANG Zhong-gang
(School of Basic Education,Putian University,Putian 351100,China)

“Eyebrow”is a symbolof beauty in Chinese ancient times.In the long proces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eyebrow as an image has been precipitated as inherent connot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has gradually been accepted as a common implication by people.“Eyebrow”as a single image,is a word,but contains the authors’rich connotation,aesthetic complex and cultural intension in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works,having peculiar effects.

image;eyebrow;culture;emotion

I207.2

A

1009-3907(2014)05-0643-04

2014-03-10

庄中刚(1985-),男,河南南阳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文学理论及文艺美学研究。

猜你喜欢
画眉古代文学文学作品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问题意识”探究一一以《诗经》为例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不做画眉
不做画眉
不做画眉
在文化语境中阐释中国古代文学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